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沿袭与现代价值
2013-04-29马万全朱红忠
马万全 朱红忠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学徒制演变而来的。学徒制的本质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学校校情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模式。这种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学校乃至区域内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 现代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由“学徒制”演变而来的。任何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或多或少地都突显着“学徒制”这一久远的职业教育印记,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我国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因此,研究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传统学徒制教学通常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工业革命是传统学徒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西方国家自18世纪下半叶到二战后,学徒制始终处于低迷、衰微的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学徒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是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典型代表。德国的“双元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享誉世界,可称为现代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
二、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点
学徒制作为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优势:
(一)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体制、体系上将教育与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式到师资力量,行业企业都参与其中,能够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学校也能够按需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从传统学徒制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劳动者,它的适用领域有了很大拓展。企业中的实践与职业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密切结合,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理论课与实践课交错开设,学生能够获得理实一体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灵活实用的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职业能力课程。作为一个职业人,需要具备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可迁移的职业能力。包括:交流能力、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为基础,开发出相应的行业岗位标准。三是技术证书课程。技术证书是一种评价具体的职业知识和理解力的证书,它为国家职业资格的获得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解力,由行业企业负责开发相关课程。
三、学徒制的现代价值
(一)为学生顺利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铺平了道路
从狭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指学校职业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职业教育是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必要桥梁。在现代学徒制中,行业制定了职业能力要求,企业控制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相对于大多学校职业教育而言,学徒制带有明显的“需求引导”特征,它最直接地体现了企业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同时企业还直接参与了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一直为企业所认可,他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当然最愿意使用。
(二)克服了单纯学校职业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学校职业教育靠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内容上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保持同步;实训设施上与生产一线的最新生产设备一致;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为技能教学专业课师资提供了可靠保障。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现代学徒制可以弥补学校技能教育的不足,实现了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有利于中国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升
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欧美等西方国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优势,创造了现代学徒制,培养了大批掌握先进劳动技能的生产者。而据我国统计资料显示,在30%的明显亏损企业或潜在亏损企业当中,大部分的亏损原因是缺少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导致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我国庞大的劳动力群体和不规范的用工制度,导致企业在用人方面表现为重使用轻培养,缺少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劳动生产率低下。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已经迫在眉睫,这已不仅仅是现代企业生存的需要,也是我国生产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转化的必然趋势。
四、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一)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
目前的校企合作大部分还处于“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不是企业看不到校企合作的利益所在,实在是某种程度上企业的利益“伤不起”。一方面企业需要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另一方面,在企业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培养好的人才却不辞而别,带来的损失让企业承担不起,丧失了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以此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二)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
课程改革关系到课程的门类、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方法、课程的评价体系等。职业学校要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畅通的道路。课程门类不仅包含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还应该包含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等。职业学校需要根据企业产品生产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职业资格考核、技能等级证书融通等将为现代学徒制提供更多的选择。新学徒制的课程应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开发中更注重能力标准的统一性,将职业资格和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制度的改革将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必然方向,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将是大势所趋。
(三)建立两支师资队伍,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
要使现代学徒制真正发挥效用,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资深人士,这些人往往都很忙、很累。学校和企业应该通过协议的形式约定师傅的选派、评价、奖励等机制,并通过适当的措施激励师傅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师傅毕竟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学技能懂得不多,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学校的教师还需要进行辅助教学和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两支队伍共同作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才能实现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的完美结合。
(四)建立督导评价机制,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
有了企业的积极参与,对于技能培养无疑是一件利好的事。但是企业的员工、学校的学生良莠不齐、层次各异,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监督机制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要有专门的监督机构,督促企业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把职业资格和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融入考核体系中去,制定相对统一的结果评价标准,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学徒制的本质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它需要场景、资源、师资、考评作为支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们可以研究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学校校情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模式。这样一种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学校乃至区域内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赵志群.从双元制教育实践谈现代学徒制的建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
[2]王珏翎,侯益波.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J].当代职业教育,2012(9)
[3]张立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1)
[4]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2)
[5]石品德,杨早娥.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3)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南京财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