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职校生,四十载职业人
2013-04-29庄西真
庄西真
1984~1986年期间我在一所师范专科学校读书,学的是生物学,毕业后到中学做老师,教高中生物。那时候,高中生物只有一本教材,共七章内容,多是普及性的知识,师专两年学的东西足以应付这个工作。在做了11年中学教师后,我考取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现在的工作单位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目前的工作和在师专时学的生物学没有多大关系。人年轻时候往前看得比较多,年龄大了就容易往后看,随着渐近知天命之年,我也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顾自己走过的近四十年求学和工作之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一个人早期的学校学习与后来的职业生涯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简单地说,即上学之于工作有什么用?这里说的“学校”是指一个人工作前读书的学校,对于毕业即就业的职校生来说,工作前的学校就是职业学校。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中专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学制皆为三年,招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在校学生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如果他(她)们一毕业就开始工作,按照中国现在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的规定,男女各要工作42年和37年。三年职业学校的学习如何支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假设小张是一名职业学校学生,他从学校一毕业(18周岁)就在一家汽车厂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又假设小张的工作岗位是钳工,主要任务是加工汽车零部件,并把加工出来的汽车零件按照装配工序要求进行组件、部件装配,且通过调整、检测和试车等程序使之成为合格的产品。再假设小张工作的岗位和这家汽车厂的汽车制造技术四十年没有变化,不仅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和汽车生产工艺流程没有变化,而且汽车零部件加工所需要的工具也没有变化。果真如此,职业学校的办学就简单了,它只要对汽车厂钳工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课程,然后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当前流行的“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原理大概就是如此。如果小张在三年职校生期间掌握了钳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便不愁度过四十年的职业生涯。
关键是上述假设几乎都不成立。第一,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专业,离开学校未必就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也就是说学服装专业的,不一定就去服装厂的流水线上缝制加工衣服。前些日子到一所职业学校调研,有老师就跟我说他们学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很多都到酒店当服务员了,原因是嫌服装厂工作辛苦。《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上说,中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到73%(高于67%的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我看这个数字有点高,即使这个数字是真实的,那也还有27%的学生学非所用。
第二,职业学校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单位一直干到退休。“从一而终”的员工现在很难找,尤其是大多数到二、三产业工作条件和薪酬皆不理想的岗位就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得住”更是一句空话。虽然,我没有找到职业学校毕业生转换工作的精确数据,但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作不稳定(以美国为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经济系主任斯蒂文斯说,一个人一生从事七份工作;据美国劳工部门估测,美国现今的大学生到38岁为止做了10到14份工作。其中四分之一的人每份工作时间不超过1年,二分之一的人每份工作时间少于5年)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职业学校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怕也是普遍现象,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的“短工化”就是个证明。
第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明,以及新工艺、新工具、新装备、新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看一看最近几十年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便可明了一切。汽车本来是偏向于机械配合的一项技术,可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已经由单纯的机械产品转变为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汽车电子技术已经全面覆盖汽车行业:电喷发动机、电动车窗、电动座椅、电控车身稳定系统、电子显示屏、电控悬架等等,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汽车技术进步的最大源泉。汽车如此,其他产品也不例外。
在这样一个工作时间漫长、工作变动不居、技术更新迅速的社会,在短暂的职校生涯中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为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呢?根据个人的经历和对周边人的观察,我认为职业学校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进入职业的敲门砖;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习方法,这是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武器。前者培养起来容易一些,后者要费点功夫。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