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13-04-29陈娓付小园
陈娓 付小园
摘要: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使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随之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及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作为培养未来外交、外贸人才的外语类院校,应当充分关注此类大学生,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这对于促进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 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研究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入,外语类院校大学生作为专业性强的学生群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等领域的问题不断增多。近年来,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重大而无法克服的心理冲突或者外部刺激时所引起的内部心理状态,常伴随典型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严重失衡及生理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这些人平衡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对人和社会的危害。从广义角度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那些正在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二、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特征
外语类院校以女生居多,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在人际交往、宿舍相处、学业压力、就业竞争等方面出现心理危机。当心理出现失衡时,有的人会愈挫愈勇,知难而进,最终取得建设性成果;有的人则消极退缩,萎靡不振,最终导致不良后果。
1.人际交往能力低下会导致厌烦不安的情绪
大学是由来自全国各地、拥有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外语类院校是以女大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女性的细腻、敏感、多虑等心理因素容易产生两种人际交往的困难:一是自卑。一般表现为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来往,多发生在家庭困难或家庭发生变故的情况下;二是嫉妒。女生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表现在学业、经济、家庭环境和穿着打扮等方面,容易导致人与人的对立、矛盾激化、行为冲突等不良后果。
2.学习能力欠缺且导致自我否定和认知失常
由于外语类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外贸能力为主,而大学生个人接受能力的不同会产生明显的差距,使学生处于焦虑、慌张、无所适从的状态。在外语类院校中,女生占绝大多数,她们在外语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些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学习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不能取得预期结果时,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便会上升,开始产生畏难心理。这种不良心理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认知能力失衡,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会导致悲观沮丧、自暴自弃
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市场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外语类院校也在不断扩招。目前,国家在择业和就业中引入了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所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而必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形成了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悲观沮丧、情绪低落,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躯体不适与障碍,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脆弱,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和调适,往往会发生心理崩溃等极其负面的后果。
三、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摸索阶段,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更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全面而又深入地研究。结合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长效预警机制,组建团队,立足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多变、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危机处理经验丰富的团队,能根据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研究。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这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团队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培训及讲座活动,或利用校园网、微博、QQ、宣传栏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或利用学生团体机构,设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活动设计比赛,让大学生了解各种应对方式和自助方法的利弊,训练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沟通技巧和决策能力。同时,建立长效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校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系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这三级网络机制,开拓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以便预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深入研究,寻找规律
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危机应对能力较差人群及高危学生。按照他们的不同类型大致分为:①新生档案库。主要针对新生刚入学时出现的适应难、生活自理难、学业适应难等问题,定期与新生进行交流,及时记录新生心理动态;②贫困生档案库。因生活困难,强烈的无助感和自我期望值过高容易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应密切关注他们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③毕业生档案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感到暴躁,有可能产生自我认知怀疑,这部分学生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④极度内向学生档案库。这类学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过于内向,甚至有些自闭。他们常常独来独往,不与他人交流。这部分高危学生必须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防患于未然。
3.建立危机处理方案,加强应对,灵活处理
一旦学生产生了心理危机,高校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将心理危机对学生本人、他人和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控制体系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心理危机应对体系,提前制定好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种预案,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妥善处理;其次,要建立心理危机康复体系。该体系主要应用于危机发生后期,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再次受到刺激而出现过激行为,以确保大学生经过危机干预后情绪稳定,不发生新的危机;三是要建立心理健康监控体系。高校必须根据危机的程度对学生进行严密监控,形成“家长——辅导员——班长及心理委员——宿舍同学”四级人群监控梯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以防止心理危机大学生在校治疗期间发生意外事件。
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逐渐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不是仅靠一方力量就能有效预防和处理的,而是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多方的沟通与配合。只有做好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能使外语类院校大学生以健康向上的心态和强大稳定的心理素质应对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江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教育研究,2009,(16).
[2]余江敏,郭刚.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J].云南电大学报,2009,(6).
[3]韦兆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
[4]廖深基.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5]黄慧明,弋鹏.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作者单位:陈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付小园 南昌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