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现象
2013-04-29王素琴王争光
王素琴 王争光
摘 要:文学是说明人生、解释人生的。人们可以在作品设计的境界中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这是文学的必要,而不仅是消遣品。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文学的地位是什么呢?
关键词:红楼;随感;读书
我喜欢看书,看了多年的书。都说读书使人优美,我相信这句话的正确性。
我看史学,总以为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情感的满足和思维的自由空间。对此,我深信不疑。一部《红楼梦》不仅仅是宝哥哥和林妹妹的爱情绝唱,更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盛衰亡的历史见证。从史学的角度看,这部书更是大清帝国由盛到衰的历史命运纪实。
在重新欣赏这部书时,我的心绪同样随着人物的命运而或起或落。
金莲多舛的命运,掀开了那个令人迷乱的历史时期的真实面纱。在令人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叫人哑然失语,因为她从小被拐骗,连亲爹亲娘都不记得了。在“葫芦村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也不愿认得她了。如此明了的案情,竟然会有一个离奇的完美结局。一大堆道貌岸然之徒,是那个社会的产物。大清已然走下坡路了,这谁也拦不住,当然也无人敢拦(有识之士没折)!今天的法律规定:禁止拐卖妇女幼童。但是仍然有人胆大暴法,逍遥法外,类似事件暗地里还时有发生!
刘姥姥进大观园给众人带来欢乐,我认为这份欢乐是源自内心的、最纯的情愫。因为刘姥姥是个粗人,没什么心计。难怪外出打工的农民那么受欢迎,他们不但可以给所到的城市带来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通过他们那纯洁和高尚的品质、坚韧和刚强的意志、淳朴和谦逊的气质、美丽和宽广的胸怀影响并改变着城市——建设、美化、净化那座城市!难怪弥留之际的凤姐把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这叫人不得不佩服凤姐的远见卓识。
随着翻看《红楼梦》的页数渐次增多,多至结束。原本平静的心渐渐不平静、渐渐愤慨、渐趋拍案,又渐至无语。
电影《金陵十三钗》与《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原本无缘,但因机缘巧合,也沾上亲缘关系,这不得不佩服张导的技法高超。冲着这个名字,听众都想一睹为快,这是一部反映日本侵华的影片,很有看头,这是后话暂且不提。据报道:作家刘心武为《红楼梦》作续集,可惜我还没看到呢!对此,我很是期待。“红楼”是“枝”,攀上这“枝”,不想成名都很难,更何况本来就是名人,也不稀罕!
走在校园的环形塑胶跑道上,有时会油然而生一个念头:这是学校的活动场所——教育的大观园!学校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考察团,还有什么观摩团的,很有一种“元妃省亲”的味道——快乐并凄凉。上上下下忙乎一通,既达到了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初衷,又实现了炫耀并宣传自己的最终目标。最后皆大欢喜地庆祝一番,算是完事了结。
区域联盟学校,搞教学观摩展示,感觉就像《红楼梦》中逢年过节庆寿什么的,在园中挑一个开阔场所,搭个台、唱个戏什么的差不多。参与者均例行“看戏”,县教育局的领导也直接参加,且煞有介事地组织观摩、深入讨论,最终评出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最优秀的。暗箱操作固然不太可能,但《红楼梦》中的有关赛事是可以掺假的,那是要指着你的鼻子笑骂的,其气氛也是其乐融融的。
林家尤其重视教育,林父为林黛玉从小就请了个家教,林姑娘天资聪颖,接受《四书》《五经》《烈女传》什么的启蒙教育,自不在话下。照今天的理念,黛玉算是个才女了,只可惜那时没有今天的一本二本,否则保不准她就上了一本,甚至读研读博,说不准还会出国留学深造呢!林姑娘的才情,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的自然流露。而今,才气是可以伪装的——男性后脑勺悬垂的小辫是艺术家身份的标志,女性褪色的发髻是思想国际化的象征。
今天不是也有很多家长不辞辛劳地为孩子找家教吗?我认为:这是现代教育改革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必然产物之一;说白了:是遗传!明里暗底搞的,多的去了,其动机酷似林父。可惜林父早逝,最后林姑娘去舅家过日子,不幸也早逝了,均无从对证,也无需对质。所以我有时想,我们的观念是否应该更新一下:生理健康是立命之本,成才是立身之本,否则学得再多也是枉然。
咬文嚼字堪称一流的林妹妹,令贾宝玉那厮好像没少受气,他们之间的表亲故事,以今天的评判法则,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早恋了。难怪今天一些半大不大的少男少女会误入情感的沼泽中去,说不准是文学给害的,所以读的书要有所选择;读后也要进行思想的过滤和再净化并吸收;如果能够有所创造,那自然是更好——这可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参加科举考试是那个时代的心灵鸡汤,灌输的最终结果:宝哥哥了绝尘缘!项羽与拿破仑的论题闹出的笑话,好像不只属于那个年代吧!希望不要成为今人的悲哀!雖然不以文史知识衡量那些“超女”“魔男”的真正水平,但至少面对国人热切的目光,总不至于显得盛的水太浅,令那些非中国籍的地球人也觉得好笑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理解为:强调读书的专心一意,从实现短期的学习目标来看,这种做法值得肯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理解为:不仅仅要专心一意地读好书,还要关心“窗外”的天下大事,不论长短,还是从长计议的话,都应该仔细揣摩一下!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好处: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既可以增长课外知识,也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宁、荣二府中的孩子们是要读书的,这是他们的家规。读书,也应该成为当今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规和矩”之一,这是必须的!
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也可以使自己在学习中、工作上和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甚至有所成就;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进一步懂得生活,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变“下里巴人”为“阳春白雪”,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大观园里的“诗社”很是风雅。我们在心里这样想:落魄的曹雪芹,很是不凡!
书籍到处可得,而且价廉物美。我们可以像呼吸空气中的氧一样吸收书中的营养。读书有这样么多的好处,而书籍又可随时随地买到,并且花钱不多。时间,工作之余也是足够的;精力,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是充沛的。我常常纳闷: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很忙:上网、吃零食、聊天、逛街……这种年龄,记忆力旺盛,分析判断能力也已达到一定程度,且无家室之累,正是集中精力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中国有句古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连贾家的子嗣们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晚辈”就会说、不会做了呢?
难道真的要等到自己在曲折的人生中悟出应该多学本事的道理,想学的时候,由于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由于家庭的重负,精力集中不起来,那时想学也学不好了。与其那时悔恨终生,倒不如现在就努力学习。抑或“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看:好好读书,在书中汲取工作的精华,还是比较实惠的。“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勤奋能点燃智慧的火苗,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功的喜悦,永远都是只属于那些勤奋好学、勇于攀登的人们。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是情有独钟的。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我最初读《红楼梦》是在初二的那个暑假里,起初的感受犹如攀登高山一样,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读师范时再读《红楼梦》,渐渐顿悟,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可以不断历练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地走向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灵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书,何乐而不为呢?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文学的地位是什么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红楼内外的人物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曹雪芹.红楼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王素琴:江苏省涟水县金城外国语学校 王争光:上海市长兴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