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师承班的管理教育模式

2013-04-29陈菁菁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模式

陈菁菁

摘 要: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如何保证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医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课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固有的规律,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能满足人民需要,具有扎实中医功底,能用中医解决问题的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师承”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教育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成绩突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师承班”管理教育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师承班; 管理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38-002

我省原有全国有名的“五老”中医临床大家,通过“五老”的师承培养了我校一大批学验俱丰的名醫名师,为中医师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师资储备,我们拥有两所附属医院和国医堂医院等,为本项教学改革提供了充足的临床条件。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2004年学校成立了“中医师承班教学管理小组”,开始开展中医师承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中医师承班教学改革着重围绕解决中医学术传承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现代高等教育和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中医学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中医理论功底扎实,能用中医解决临床问题的高素质中医人才,探索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师承教育首重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精神的培育;重视中医传统思维的培养;强化中医临床技能的提高;突出中医教育的示范作用。几年来通过他们带动全校学生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研究中医,促进校园良好的学风。但是,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仍然看到了存在的问题。

一、我校“师承班”管理教育的优势

2004年学校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成立了“中医师承班教学管理小组”,开始开展中医师承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我校“师承”教育正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我校“师承班”管理教育有以下几点优势。

1.环境优势。我校高度重视“师承班”的教育改革工作,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这项工作的开展。并积极申报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于2009年获得批准,有了项目的支持,我校“师承班”的管理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2.制度优势。我校2005年、2006年分别颁布了《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师承教学实施办法(试行)》(闽中〔2005〕138号)、《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师承试验班管理办法》(闽中〔2006〕257号)等文件。成立“师承班”教学管理小组,并细化了选拔制度,有了制度的保证,“师承班”的管理教育工作有“法”可依。

3.文化优势。我校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校园建设了富有中医药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是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的校园,学生们始终在“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祖国医学而努力奋斗。

4.导师优势。中医师承班在导师遴选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所有导师都具有正高职称,且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医德医风高尚,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疗效突出,愿意为中医人才培养事业奉献者才能入选。经校党委及中医师承教学管理小组共同研究决定遴选名老中医杜建教授、省人民医院中医外科陈民藩主任医师、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陈美华主任医师等作为中医师承班学员的导师。

5.学员优势。师承班学员的遴选是优中选优,学生入校后的前三学期专业理论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靠前者方有资格进行报名,根据中医师承班教学管理小组组织专家命题测试、导师面试三者相结合的原则,每年遴选出热爱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较强的20名优秀学生作为师承试验班学员,经过暑期预跟师学习,经师生双方互选互认,半年后正式确立了师徒关系。

二、我校“师承班”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师承,就是师徒相传进行传授学习的方法。它是我国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许多名医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如传说中的雷公从师于黄帝,歧伯从师于僦贷季,扁鹊从师于长桑君,淳于意从师于公孙光和公乘阳庆,张仲景从师于张伯祖,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而罗天益又从师于李东垣等,正如韩愈所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承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习继承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有利于紧密联系实际,增进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我校“师承班”培养教育的模式虽然充分发挥了这些优势,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文精神培育的弱化

弘扬人文精神在高等中医教育中极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人文精神可以成为科学精神的一种互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医学本身是一门“人文——科技”双重主导性学科。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校“师承班”学员在这方面受到的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

2.中医传统思维培养的弱化

我们认为,中医的特色在思维,中医的根基在文化,中医的精华在经典,中医的发展在临床。中医师承教育对于中医传统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中医辨证思维、中医经典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开设,结合导师中医临床来不断强化。目前,学员对于经典的学习、研究有待加强。

3.中医教育的示范作用弱化

师承学员每年进行跟师经验交流汇报巡回活动,通过学生讲述临床跟师的体验,自己向同学展示中医临床疗效,通过他们带动全校学生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研究中医,促进校园良好的学风形成。目前,这方面的活动应常态化。

三、“中医师承班”管理教育模式

随着时代的迁移和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功能性症状与病痛,尤其是那种创伤性的检查与治疗、化学药物对于人体“内环境”的严重污染与攻击,无不使人们对于此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质疑。随之而来的,便是医学模式的转换,即构建“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的现代医学模式。中医学顺应世界医学发展的模式。如何更好的培养中医人才,是目前紧要任务。就中医学科的专业特点及我校师承教育的现状,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中医师承培养教育新模式。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习中医兴趣。中医师承学员的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于中医学科教育的全过程, 培育“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精神,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人文基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中医学的思维特征。

(1)着力构建中医学人文体系,培育“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精神。中医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是“血肉相连”,传统中医学的母体就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雅、俗两大层面);故而,中医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许多中医学的名医名家,人文功底极深厚、精湛。因此,作为现时代的中医师承学员,理所当然地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有必要了解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和熟悉现代人文知识,进一步将人文精神发扬光大。中医师承班应加大国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人文课程;师承学员应该学习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医德医风,在跟师过程中着力培养这方面的精神;师承学员应该开展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培养人文精神。每年应该举行拜师仪式,形成良好氛围。

(2)把握中医学的思维特征,培养学习中医方法。重视中医传统思维的培养,强化中医临床技能。中医的特色在思维、中医的根基在文化、中医的精华在经典、中医的发展在临床,中医师承教育对于中医传统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中医辨证思维、中医经典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开设,结合导师中医临床来进行不断强化。“师承班”学员应该经常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强化经典的学习背诵,应该鼓励其和老师一起科学研究,也应该要求每位学员听取多少场讲座。

2.加强“师承班”管理,完善学员选拔方式。严格执行《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师承教学实施办法(试行)》(闽中〔2005〕138号)、《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师承试验班管理办法》(闽中〔2006〕257号)等文件。完善学员选拔方法。根据学生入学我校后的第一、二、三学期专业理论综合成绩、中医“师承班”教学创新管理小组命题测试、导师面试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遴选出中医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对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综合素质较強的优秀学生。候选学生人数可扩大,选拔办法能更体现中医特点,考核学生对中医的兴趣,人生规划,人文素养等等。考核办法要体现淘汰机制,能进能出。

综上所述,我校师承班的教育管理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应该认清现实,找准方向,加强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2008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并讲话

[2]蔡建鹰.论中医院校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9期

猜你喜欢

模式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议信息化管理对会计的影响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