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出典籍气自华校名最有底蕴的大学

2013-04-29本刊编辑部

大学招生指南 2013年6期
关键词:同济复旦清华

本刊编辑部

中国大学校名往往以地名冠之,体现的是地域性特征。不过也有一些学校的校名取自典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典雅又美听,更加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文精神。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几个中国最具文化内涵的大学校名。

皇家园林清华园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清华大学

乾隆来到工字厅,不由得想起晋朝诗人谢混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于是,他御笔亲题了“水木清华”四个字。后来,咸丰借用乾隆的题词,把这里命名为“清华园”。

华大学有一处名为“工字厅”的代表建筑,主体是用一条游廊把前后两排房子联成一体,形成一个“工”字,清华大学的起源就是这工字厅。

240年前,乾隆来到工字厅,发现这里曾经山林变幻,环拢一泓清水,绿树点点,簇拥着古屋,不由得想起晋朝诗人谢混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于是,他御笔亲题了“水木清华”四个字。后来,咸丰借用乾隆的题词,把这里命名为“清华园”。

如今,清华园工字厅的匾额仍是“水木清华”那四字,两旁还有一副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不过,“清华”虽美,但这名字并非出自经部而是集部,因此稍显纤弱了些。但“清华精神”却是一点都不纤弱的。

林林总总的大学,每一所大学都能讲出自己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成绩,但拥有自己独特精神的则只是一部分。大学精神有时难以言说,却又具体可触。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这样的大学受过教育的人,会长久地怀念它。在这类大学中,清华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所,海内外凡是清华人足迹所到之处,都建有“清华同学会(或校友会)”。维系这种深厚感情的根本,便是“清华精神”。

1914年冬天,梁启超在演讲中,引用《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词来激励清华发奋图强。他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后来,这次演讲化作为清华园里的一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八字校训。可以说,这八个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

具体说来,“清华精神”大概有三个特点:耻不如人,讲究科学和重视实干。“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比西方的纯个人罪感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而清华的讲究科学,让清华文科也具有了一种特别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的风格特点。早在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在清华大礼堂前立着的日晷,更是明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

从震旦升华到复旦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复旦大学

复旦创办时的名字是“震旦大学”。“震旦”是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后来,这所学校才正式改名为“复旦大学”,也就是《卿云歌》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古诗源》开头的几首诗中,有一首《卿云歌》,小时候只觉得读来非常好听:“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长大了才知道它是复旦大学校名之由来。

不过,复旦创办的早期并不叫复旦,那时它的名字是震旦大学。但“震旦”二字一点都不高深,它的意思说出来可能会令你有点失望:它是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这种情形有点像南开大学的“南开”二字,本义倒也不是出自什么经典,就是“南边的那片开洼地”的意思。

还好,后来这所大学阴差阳错地摆脱了“震旦”这个名字,正式改为“复旦大学”。于是,后来的这所学术大师辈出的高校,“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便开始了它闪耀于中华大地之上的路程。

还回到“复旦”二字上来。前面说的《古诗源》,其实只是把古书上那些看起来带点诗样的文字拿出来集成了一册,《卿云歌》真正的出处其实是《尚书大传》中的《虞夏传》。这一下子就出身高贵了,因为《尚书》可是经部,在四库中是排在首位的。

所谓卿云,是一种祥瑞,《史记·天官书》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糺”字同“纠”,“糺缦缦”形容的是卿云纡徐曲折之状。“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明明相代”,日月光辉长久照耀。于复旦而言,是以日月光辉的永恒来象征复旦不朽的魅力。

复旦确实很有魅力。明丽的阳光缓缓嵌满老逸夫楼前古老的日晷仪,又从燕曦两园郁郁葱葱的树木间觅着罅隙,为安静的池水、悠闲的亭阁镀上一层金边。清新的风将林里晨读的书声琅琅,轻拂向不远处巍然而立的相辉堂。有快乐的身影与喜悦的笑声自静默的校训墙前经过,墙上十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复旦校园里徜徉,路上你会很少看到行色匆匆的过客,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谈笑风生的行人,指不定在哪个树荫下,你还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正与他的学生研讨学问。这纵深的树木,是四通八达的胸怀;徜徉的流水,是拈花一笑的智慧。这样的环境,你的心会少一些浮躁与不安,多一些宁静与大度。

于是沐着海风,满清通缉犯于右任成为复旦张榜录取的学生,他后来成为民国的教育部长;身为遗传学鼻祖摩尔根女婿的谈家桢,于疯狂的年代不屈不挠坚守着真理的尊严;意气风发的陈天桥初生牛犊不怕虎,引领IT浪潮,创业六年即荣登中国首富;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蔡伟凭借自身不懈的古文探索,被复旦录取为博士生。这块热土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很多人,称她为东方耶鲁。

在那南部遥远的地方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溯南暨,声教迄于四方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两个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溯南暨,声教迄于四方。”“南暨”即南部最远的地方,取名为“暨南”,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

和“复旦”一样,“暨南”两个字也取自《尚书》。《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溯南暨,声教迄于四方。”“南暨”即南部最远的地方,取名为“暨南”,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也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学校于1906年创立,目的是为了维系侨情。暨南的开办,在海外华侨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南洋华侨学子纷纷负笈暨南,于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有海水的地方就留下了暨南学子的足迹。

暨大里面有看之不尽、数之不清的各色美女,随便在路边逛一下,暨大的女生绝不会让你的眼睛闲着,如云一般,这一片刚刚飘走,另一片又飘过来了。倘若用星星来比喻,周杰伦的《星晴》里那句“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肯定能大派用场。

要知道,暨大的女生不少来自海外,虽多是华裔,但来自异国他乡,难免会有一点异国风情,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她们身上一定能以最快速度捕捉到最时尚的风格。

而侨生则是暨大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最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写繁体字,口语中夹杂大量英文,消费力强,习惯于小资生活,崇尚个性解放,标榜自我……再多的言语,似乎都不足以给侨生作一个准确的诠释。他们的生活,在内地生眼中看来是独特的。侨生成长的那片土地融合了中西文化,体现在他们的语言上就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了。MISS、阿SIR不会因为内地生的声声“老师”而改口,因为实在是太习惯了:“死了,我的高数要RETAKE(重修)了”“喂,你的PAPER(论文)搞掂了没?”并非他们有意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诚然,这只是他们的语言习惯,又何需刻意呢?

走在暨南园,感觉脱离了都市的烦嚣,因为这里有最好的放松剂——满目的青葱。暨大里树木很多,笔直的校道两旁都是粗壮的大树,绿树成荫。由正门直通北门的真如路堪称经典,这条路是暨大里最长、最直,同时也是让人走得最舒服的路。此路途经暨南园两大湖景:明湖、南湖。优美的湖景,精巧的亭台楼阁,还有成荫的大树,清幽静谧,让你紧绷的神经不由放松。想在草丛漫步吗?暨大同样不会让你失望。图书馆前的大草坪,是暨大最大面积的草坪。这里,小亭假山、小桥流水,绝对是晨读的好地方。科学馆前的草坪,虽不算大,但映衬于充满时代感的科学馆之前,又别有一番景致,是不少人饭后歇凉的首选。

在同一天空下,侨生与内地生彼此所固有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对方,彼此的文化风俗水乳交融……暨大,仿佛是一片浑然天成的沃土,一片让中外文化相互冲击、兼容并包,继而焕发出新神采的沃土。

与Deutsch谐音的同济

——当其同舟而济,遇风,

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同济大学

《孙子·九地》里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这便是“同济”之意。不过同济还有另一层来由:与Deutsch谐音。

和前几所学校不同,同济大学的“同济”二字由来有些复杂。仅以中文看,同济自然是“同舟共济”的意思,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孙子·九地》里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三国时魏国文钦《与郭淮书》也记载:“然同舟共济,安危势同,非言饰所解,自公侯所明也。”

然而,学校取名“同济”,并不单纯是出自中文,还与德国人有着一段缘份。

于是,这个故事还是要从头讲起。

1891年,德国海军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发现这里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且缺医少药,决定以后要在这里行医。于是他回国进修,于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设立了诊所。后来又在德国驻沪总领事馆的支持下,又获得上海道拨给的张家浜新马路(今上海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皮,于1900年正式办起了一家医院。

由于医院是德国人所办,德语里德国(Deutsch)的读音与中文“同济”很接近,而且宝隆希望中国人认可他的医术,也希望与中国人和衷共济,便把这所医院命名为“同济医院”。

然而,由于医院的医疗力量不足,宝隆便想到在院内附设一所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培养施诊医生。他的想法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及德国高等教育司的赞同。于是,1906年,在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参赞的号召下,宝隆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并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器械。

1907年10月1日,德文医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成立了董事会,宝隆被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兼学堂首任校长。参加开学典礼的有三名德国教师和三十名学生。这便是如今同济大学最早的前身,之后又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科后,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可见,从那时起,“同济”两个字就与这所学校紧紧连在了一起。至今,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不仅是校名的涵义,也始终是同济大学一直倡导的精神。同济大学的城市建设与防灾、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学科集群正是学校多年来的结晶。因此,“同济”的校名不但深受师生和校友的热爱,也因为其内涵的文化意蕴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

此交通非彼交通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国内几所著名交通大学

南洋大学改为交通大学时,“交通”二字取自《易经·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意即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而1921年合并后的交通大学,“交通”的意思是“四通八达”。

说起交大,情况比“同济”还要复杂。

曾经的“国立交通大学”,是1921年由交通部部属的四所学校合并而成的。不过这所交大的四个前身情况各异(确切来讲是三个,因为北京的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原本是由同一所学校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分出来的),虽然也都与“交通”有关,但意思上,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交通”,合并之后则又是另一种“交通”。

由名称和办学情况可以发现,四个前身中的三个,唐山工业专科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是货真价实多少与Transportation相关的;而南洋大学则不同,从南洋公学到南洋大学再到改成交通大学,其“交通”二字取自《易经·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意思是说: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合并后的交通大学,“交通”的意思则是取自“四通八达”。

这三种“交通”,以南洋大学的最有文化底蕴,也是现今上海交大所坚持的理想与使命。不过在当时,尽管曾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合并后由于对理工科管理的强化教育,这所学校的文科基本上消失殆尽了。连读土木的邹韬奋都读得半夜吐血熬不下去,后来只好转学去攻读新闻学,可见交大理工科管理之严。不过,严格也有严格的好处,由于交大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因此也被世人称为“东方的MIT”。

解放后,交通大学迎来了史上又一次高校调整。几经周折,唐山的那所学校后来成了西南交通大学,在北京的学校后来成了北京交通大学,而在上海的无疑就是后来的上海交通大学。

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与上海交大可算是“远房亲戚”,不过真正继承上海交大“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精神的,则是一脉相承的西安交通大学。因为,西安交大原本就是上海交大迁到西安的产物。

前些年,有上海交大的学子思索:我们的大学还需要什么?他们认为,大学需要精神的浇灌,需要有风骨的人,撑起交大精神。因为“交通”两个字有分量有底气,所以,他们希望继承“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则其志同”的风骨。只也有这样,交大才是真正的“Jiao Tong University”,而不是“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同济复旦清华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无损检测进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清华,北大,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