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方法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联想

2013-04-29姜军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喉部吸气气息

姜军

语音发声这门课程是播音主持专业,乃至戏剧表演类专业本科的基础课程。笔者本人讲授这门课程刚刚3年,笔者学习的专业是声乐(美声唱法),在很多人看来教语音发声是个“门外汉”。单从字面上来看,二者的确差距巨大,但从基础理论到舞台实践上来看,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本人还算是个“门内汉”。正因如此不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这门课的教学。

教学伊始笔者就面临着一个困难——语音发声的标准是什么?正如郭德纲先生调侃说相声的门槛低一样,主持和表演也是如此。只要你会说话无论你是港台腔还是东北味,都可以站到台上来主持,都可以去演戏,而且越是有所谓的特色越受追捧,反而是规范的标准的语音发声方法被大家嗤之以鼻为——过时。另一方面很多的老师、专家和前辈当得知一个学声乐的人来教语音发声的第一反应就是可不能把学生教成像唱歌啊!诚然初衷是好的,但这样的“划清界限”是有悖于科学规律的,因为无论是语音发声还是歌唱,他所依赖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笔者参考过许多教材也请教过不少这方面的老师和专家,他们所描绘出的理想化的语音发声状态,与歌唱的发声状态有太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例如呼吸的方法——胸腹联合呼气法。二者完全相同!再如对共鸣的理解与运用,也是相同和相似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例如:语音发声究竟要不要头腔共鸣。不少教材和教师认为是需要的,但是偏偏有些时候为了区别歌唱与说话,却硬是说播音不需要头腔共鸣!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用音箱的工作原理来驳斥了这一说法。对音箱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无论个头大小,功率大小,音箱中的喇叭在工作时要对传输来的信号进行分频,把不同频率的信号传输给不同尺寸的喇叭,正所谓“各司其职”。我们人的身体从发声的角度讲本身就是一个音箱,每个部位的共鸣就像是音箱中不同尺寸的喇叭,来扩大和美化不同频率的声音。倘若我们不要头腔共鸣,那岂不是将音当中的高音喇叭去掉,难道我们就听低音吗?事实上头腔共鸣在语音发声中是需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量的问题。用的太多了那就是歌唱,太少了所发出的声音一定会出现沉闷,单薄,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在语调较高的时候尤为需要头腔共鸣的支持。

笔者理解的正确的语音发声的方法是,以胸腹联合呼吸法为基础,以真声为主,以中低声区为主要范围,松弛、积极、自然但有控制的轻机能发声状态。可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看似简单的原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非常复杂,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因为它是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的。语音发生亦是如此。说它简单,六个字就能概括:扩张,松弛,打开。想把它解释清楚需要写本书。而我们看到的很多教材其理论阐述的复杂程度是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甚至是老师所不能解释的。例如:“吸气要领:吸气要吸到肺底,两肋打开,腹壁‘站定。这是一种深吸气,而在生活当中只有呼气结束以后才能有吸气的需求......这样不利于控制呼出气流从而影响正常发声”就此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课前曾布置学生预习此部分,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本段,教师又带领学生进行了阅读。然后请读懂本段并能够试做的学生举手,全班82人当中只有11人举手,占全班人数的13.41%。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频繁出现,学生甚至在抱怨这究竟是语音发声课还是生理解剖课?对于很多从未听说过的身体器官或组织的名字他们既不知道长在哪,也不知道什么功能,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它应用到语音发声。笔者也曾想象用医学院的人体标本来解释这其中的奥妙,但有一个问题却被忽略了,标本不会发声!生理解剖加上物理学中的声学,的确能够将语音发声的现象解释的很准确,但对实际操作意义不大。

很多人说语音发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发声器官长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很难用直观的方法将它呈现出来。现在所有的此类教材都是从观察语音发声的现象入手,通过现象找原因,从局部到整体。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从结论入手。这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就是前文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于是很多人又从理性的极端转向了感性的极端,从讲方法转向了讲感觉。对于发声的感觉,笔者听过太多的说法着实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最常见的关于呼吸的,闻花的感觉;关于气息控制的,拉屎的感觉,抬重物的感觉;关于腔体打开的,微笑的感觉,打哈欠的感觉等等。不得不承认对于有些感觉的描述真的非常精妙,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可是感觉有的时候“不靠谱”,今天找到了也许明天就会找不到,如果找不到了怎么办?那就只好靠运气。这就是很多学生发挥不稳定经常出现反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很多年来这类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笔者认为此类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从结果入手固然可以,但这适用于研究者,并不适用于初学者。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盲人可以通过触摸去了解大象,但每个人对象的描述却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与一个健全人从整体上看到的象对比,盲人的感受都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人的发声首先应该从整体从宏观来看待,而不是先肢解在拼装。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这个概念不是书本上复杂的解释,晦涩的语言,而是一个简单地形象的具体的声音。简言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反复强调一个原则——意识要走在声音的前面。所谓意识要走在声音的前面指的是在张口发音之前就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理想化的声音,同时将身体的各个发声器官也调整到最佳状态,只待发声。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学生做的最不好的。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盲目发声,在声音已经发响之后再作调整,不要说是初学者就是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你能弥补,朗读播报的语速也决定了很多错误你发现了就已经无法挽回。因此树立正确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认为另一个关键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气息与器官。绝大多数的此类教材中都是在讲各个发声器官的控制,比如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等等。客观的来说的确一个优美动听的声音就是通过这些控制来实现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那些进行控制的纷繁复杂的骨骼肌肉,神经的反射,闻所未闻的理论等等,难坏了学生,愁坏了老师,也就使学生有了前面的感慨。无形中更使得这门课的难度增大了许多。这就迫使教师必须找到问题的实旨,寻找一个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语音发声是要通过我们身体的各个发声器官协同合作来实现的,一个好的声音是不能光靠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发声器官来实现。要从整体从全局来看待。那么影响着所有发声器官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那莫过于气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气息的支持和保障所有的控制都是徒劳的。气息是发声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发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主要矛盾,是问题的实旨。所有发声器官的控制都是围绕着气息的运用而展开。抓住了这一点,许多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许多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以最简单最明了的方式得以解决。正所谓一切方法围绕气息展开,一切问题围绕气息解决。例如:

喉部控制中的喉头稳定与放松。教材中所提到的保持喉头稳定的办法是通过肌肉控制来实现的。这样的结论是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得来的,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方法在教学中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为控制这部分器官的大部分肌肉都是非自由肌,人的主观意识是不能控制非自由肌的。那这对学生来说就是勉为其难了,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课堂上解决的办法是借鉴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从整体从宏观看待问题。喉部的紧张与放松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局部几块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实际上是整个发声器官的状态问题。而决定这个状态的就是气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喉部的过分紧张,伴随的一定是腰腹的不紧张,而胸腹联合呼吸法中明确强调的是腰腹要有扩张感。由此可见决定喉头的紧张与放松关键在气息,反映在腰腹,局部几块肌肉的紧张只是一种现象,远不是问题的实质。

在语音发声的过程中人们所追求的放松自然,都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而这种相对的放松与自然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这种平衡在客观事实上反映出的是肌肉间力的平衡,支撑着这种平衡的正式气息,因此最终的平衡时气息的平衡。这就好比一只充满气的气球,保持气球膨胀的不是橡胶,倘若气球里没有了气,通过外力的拉扯气球能均匀的鼓起来吗?

前文提到了语音发声教学中常见的两个极端,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在客观的物理、生理现象与主观的个人感受之上加入合理的想象,对语音发声的现象进行解释,为学生理解体验正确的发声感觉搭建起一座桥梁。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吸气要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把气吸到腰上,(当然实际上气不可能吸到腰上,只要空气进入了胸膜腔就已经造成了气胸,是要及时就医的)让腰部在吸气的时候有扩张感,腹部也有向外鼓的现象。与此同时由教师做示范,并让非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在学生掌握基本要领的前提下大量的去实践,重点是让学生记住这种身体上的感受,而并非简单主观上的感觉。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教学。再如,很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的困惑,有劲使不上,表达作品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问题与呼吸、喉部、共鸣的控制都有关系。面对此问题笔者会这样为他解决。

第一,从呼吸的角度。为胸腹联合呼吸法在身体上确立两个明确的点。第一点——丹田(脐下三指)。当发声时要保证此点与外界形成一个对抗,保持腹部的扩张,也就是常说的保持吸气的状态。第二点——横膈膜。胸腹联合呼吸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吸气时横膈膜位置下移,在发声时尽量保持低位置,这就形成了第二点对抗。

第二,从喉部控制、共鸣控制角度。确立一个点——胸前正中。告诉学生把字吐到胸上。这其中包含几层意思。其一,这是一个发力点可以很好的稳定喉头;其二分解声带的压力,避免喉部不必要的用力;其三,可以把这个点比作一个靶子,使声音集中,从而可以很好的控制共鸣。此方法在教学中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于语音发声有了一个具象的体验,最为重要的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方法简单化形象化。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改变惯用的思维模式,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在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帮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掌握语音发声的方法。借鉴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的表演与教学经验,语音发声这门年轻的课程会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成熟发展,笔者这个“门外汉”也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总结。

猜你喜欢

喉部吸气气息
轴排凝汽器喉部设计
电子喉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喉部早期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讨
自然的气息
凝汽器喉部流场数值模拟
“春的气息”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肺癌患者康复 做做呼吸操
春的气息
没事多练壮腰功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