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背后的制度逻辑
2013-04-29魏忠陈航邝红军
魏忠 陈航 邝红军
五种不公平
假如你由中国上海最好的一所高中转到美国加州一所贵族私立走读高中读书,学费寄宿家庭费5万多美元,学业适应迅速,如鱼得水。但是如果赶得巧的话,按照中国人的标准,你这个精英考生至少可以体会5种不公平:
1.你辛辛苦苦转到美国从高中开始读的这所贵族中学被加州伯克利录取的名额是3个左右,而情况比你所在中学差很多的公立学校也有一个加州伯克利的名额,公立学校的那1个人的SAT成绩要排到你所在的贵族中学的第50名以后。
2.无论是公立中学考核还是私立大学录取,参加大学录取的考生都要和自己的本族竞争:也许你的SAT成绩是2200分,邻居的黑人兄弟杰克是2100分,其他基本一样,可是就是因为你是亚裔,你只能上南加州大学,而他去了加州理工学院,还得到了奖学金。
3.杰克的弟弟没有SAT成绩,甚至连高中都没读完,没有关系,他直接上了华盛顿州不错的社区大学,2年后成绩GPA达到3.7,他转学来到南加州大学和你是同学,4年学费比你少缴了6万美金,还比你提前两年毕业。
4.杰克的妹妹学习成绩不错,高中在一所很一般的本科学院提前修完大学两年的课程,高中毕业直接上大学三年级,也和你一起毕业,直接省了一半学费。
5.你的女朋友听说社区大学便宜,也干脆从中国过来去社区大学读书,作为国际生的她学费是每年9000美元,入学后她发现年龄超过自己一倍的美国下岗大妈大叔们也在这个班级读书,不过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通过读书获得政府每年1万美金的补助。
从100年前谈起
要解释美国以上的“教育不公平”还真不容易,这还要从100多年前谈起,不过首先你要有耐心,其次不要认为仅仅是种族平衡,最后在我解释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认为美国人傻。美国这经过100年筛选进化出来的种种制度,了解后才有资格评论。
1894年,芝加哥大学年轻气盛的哈珀校长在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支持下迎来了哲学教授杜威。在此之前,哈珀利用石油大亨的天才演说才能和钱的力量,请来了8位在任的著名大学校长和20位系主任(其中最出格的行为是哈珀一次从克拉克大学心理中心挖走了2/3的教师)。钱是管用的,芝加哥大学迅速成为美国知名大学,而杜威也迅速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哲学书,“美国人也有了自己的哲学”这件事让洛克菲勒和哈珀兴奋异常,石油大王说:“投资芝加哥大学是我一生最成功的买卖。”哈珀也信誓旦旦:“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能够成为美国第一。”
说哈珀与杜威是黄金搭档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他们在教育学上的一致看法。在哈珀之前,美国已经出现了文理学院两年初级学院学生转师范本科学院的雏形,德克萨斯州的教会大学贝勒大学,在经济危机中与附近的教会学院也形成了“2+2”的初级学院与大学高级学院的转学模式。然而,是哈珀和杜威将教育的改革真正进行了下去并赋予理论支柱。哈珀认为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与高中高年级更加相似,因此哈珀将芝加哥大学的前两年称为初级学院,后两年称为高级学院。而杜威的到来将哈珀的理想更深入了一步,杜威并不满足写几本哲学书,他成立了教育学院并建立了第一所大学所属的中学和小学,并将大学预科思想融入学校实验。在这个实验学校里,杜威完成了他“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生活”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的升华。通过对杜威的解读我们或许得到:教育中的知识和能力根本是不能分离的,“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前面说了这么多,现在点出迟迟出现的主题:教育公平和社会角度的教育目标。
有生之年,杜威就已经见到了自己的成果:二次世界大战的退伍浪潮使得职业培训迫在眉睫,杜鲁门总统建议初级学院改名社区学院以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能;1949年哈佛MBA有3/4是退伍兵,而这些退伍的人,学习成绩未必出色,在后面的表现却是无法令人质疑:在20年职业生涯中一半具有跨国公司总经理的成就。杜威和哈钦斯的争议也许在于:教育到底是像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哈钦斯所说的培养有教养的人,还是杜威所说的教育的成功在于被教育者的教育能够持续下去?
杜威去世50年后的美国,已经呈现了杜威乐于见到的情况:46%的学生就读于社区学院,然后之中很大部分又转向4年制本科;而在名校本科之前很多高中生已经修完大学头两年的预科课程;美国的教会高中和寄宿高中逐步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社区居住地学区为主流的复杂人群的公立教育体系;高中生开始与社区更加融入,成绩不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领导力和特长、公益和爱心活动、学业成绩、学校的过程考试成绩等形成综合的考评体系,而大学生在校甚至辞职创业成为家常便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教育的界限更加模糊和错位,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需求。如果用过去 50年的发展脉络来回顾的话,在总体社会层面上很容易得出结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占了上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被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持续
对了,读到这里,聪明一点的你也许会被我这个讲糊涂故事的人逐步说明白了:对于美国来说,教育总体的配置,已经全面应验了杜威100年前的论述:教育就是教育,被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持续就是目的,对教育任何外在的目标都要警觉。以此为基础,那么前面的5个不公平似乎可以解释得更清晰一些:
1.虽然你所在的贵族学校的第50名的高考成绩要高于公立学校的第一名,然而加州伯克利认为那个第一名的学生的教育也许更加能够持续,因为他在公立学区连续保证第一更加难得;而加州教育部门认为,每个学区都有人通过努力能够上名校,能让更多人的教育继续下去。
2.黑人兄弟的学习成绩也许不如亚裔,然而比起相差100分的高考学业成绩来说,他在本族群众体现的优异特性,更能体现他的潜质以及他将来的教育能够持续;而从加州纳税人的角度,每个种族都有希望这件事情,会让教育更能广泛持续,而杜威100年前也大致这样认为。
3.杰克的弟弟也许根本不是做研究的料,事实上南加州大学也根本不指望多数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工作。然而杰克的弟弟在社区学校体现的优异的学业分数,已经证明了他很努力,他的教育能够持续下去,有理由相信杰克的弟弟来到南加州大学也会努力,从这个角度上,南加州大学要放弃一些凤尾,选择这样的鸡头;而站在加州整体上考虑,占将近一半的社区学院的学生能够有希望接受更高的教育,是教育能够持续非常重要的基础。
4.杰克的妹妹在高中就读完大学的基础课程,证明了她的教育的持续性,通过这个手段,更多贫苦而优异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南加州大学,而南加州大学这笔生意也划算:直接从社区大学挑走优等学生,校友总数会增加,将来的捐款候选人也会增加;站在杜威和哈珀的角度,本来教育就应该是连续的。
5.本县、本州的学费比外州和外国人优惠,是纳税人的权利,也是教育能够持续的重要支柱。通过学费杠杆,年轻的劳动力留在本纳税区,会有利于本地经济良性循环。而下岗的老大妈们,政府与其白发他们失业金,不如让他们提高面对就业的自身能力。最后一条,恰恰应验了杜威100年前的终身教育的理念,事实上想一想就明白,持续一生的教育不就是终身教育吗?
将公平融入效率
通过以上说明,大家明白了社区学院的来龙去脉与理论溯源。是的,得益于包括100多年前哈珀和杜威等人的努力,美国形成了如今多元的高等教育格局和教育社区化趋势,在此过程中一些历史和政治因素也功不可没:二战的军人退伍;二战后的婴儿潮;肯尼迪·约翰逊总统的高等教育法案、向贫困宣战计划、伟大社会计划;民权运动;美国社区学院联盟的成立以及起到的作用等等。
目前在美国已经有超过1200所社区大学,在线学生数目超过总学生数目的46%,所有的州立法都规定公立大学应录取一定比例的社区学院的学生,很多私立大学也接受指定目录的社区大学的转学生。美国的本州学生社区学院平均收费3000美金每年,是公立大学的近1/3,是私立大学的1/4;对于非本州和本国学生,社区学院也更加物美价廉。更加重要的是,社区大学几乎不需要高考成绩的“零门槛”和小班化教育。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签证放宽,再加上美国的社区大学逐渐得到中国留学生及其家长的了解,进入社区大学就学的学生呈飞速发展的势头。相对于澳大利亚和英国的教育,美国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这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留学生的青睐。更加重要的是,美国的教育资源过剩、中国的教育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国社区大学更加重视中国学生的招生。留学生资历造假等负面影响,让美国的本科以上大学也更愿意从社区大学录取学业记录更加可靠的中国留学生。当然,留学生去社区大学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得到奋斗成才的机会,而针对社区大学没有宿舍,学生成分复杂,选课和转学技术性强的特点,也有一些美国教育践行者开拓了针对中国学生的有更多保障的附加辅导。
杜威的理论如果我们延伸一些,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中国大学的985、211、一本、二本、三本分类,以及基础教育的择校费和精英重点学校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对上述问题的质疑是从教育公平角度进行的,却并没有注意更加严重的社会效率问题。教育的连续性认为“一个人如果念完一个教育阶段,或是他念完了数学第一册,却不想再继续念下去,这代表教育是失败的”,那么教育制度的好与不好就可以从是否能够支持教育连续性进行社会总体效率的评判。如果将杜威的理论延伸到教育制度,可以看到美国教育走的路在于将公平融入效率,而不是仅仅追求公平。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当今的精英教育,如此多的等级制的筛选体制以及如此多拼搏了10多年的硕士博士,毕业以后进入被保护的稳定行业(或者进入内部竞争相对很弱的就业状态),然后不再学习,与美国教育所形成的支持和倾斜给予任何希望继续学习的人以机会。以上两者在教育配置上的制度逻辑的区别,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编辑 刘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