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式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013-04-29李国忠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图式阅读阅读教学

李国忠

摘要:近年来,现代图式理论运用于阅读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自上而下信息加工模式、图式对阅读过程的监控作用、阅读图式建构的类型、途径等。这些研究使人们对阅读产生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透过这一理论,研究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新的审视,发现当下阅读教学普遍存在对儿童知识经验关注不够、阅读理解导向单一、阅读策略指导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增加背景知识、重视阅读预期、建构阅读图式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图式 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近年来,在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的共同探讨下,建立了现代图式理论,并很快应用于语言和阅读的研究。关于阅读,图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阅读并非读者仅仅通过识别文字达到理解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者经过预测、推理、验证,直至最后的肯定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利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各种知识,通过文字解码来理解语篇。在各种阅读理论的探索中,图式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而使人们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理解。

一、图式理论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缺失

1.对儿童知识经验关注不够

现代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人工智能学家D.E.Rumelhart认为,图式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对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已有知识与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能否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取决于阅读者储存于图式中的知识和经验。

小学生的阅读,一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指引下的主动性阅读,二是在老师引导下的被动性阅读,即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它是“被动性阅读”,一是因为阅读目标是由教师所规定,二是因为阅读过程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由于教师处于主导者甚至主体者地位,往往忽略学生阅读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导致过多的指导,过密的提问,过度的解疑,从而成为一种新的灌输和强制。不少教师并不能认识到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必要性,喜欢告知、讲解,习惯于教,而忽略了学生依凭自己的知识主动学习、建构新知识的本领,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或不足。

2.对儿童阅读理解导向单一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理解一件事要使用两种信息处理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是指输入头脑中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具体图式,这些具体图式再合成较大的高层次图式,从而激活头脑中较大的图式发生作用。具体地说,读者理解文本是从理解最小的文字单位(语素或字词)开始,然后过渡到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自上而下模式是由上一级到下一级,即以读者先前经验和背景知识为先导,对文章进行预测,再从文章中提取必要信息证实或修正预测。按这个模式,读者是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几乎均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模式,学生习惯从学习生字词开始进入课文的阅读理解。这种教学实际是将词汇教学作为主要环节,对于语言训练固然扎实,但这种导向有两个显著弱点:一是不重视阅读者已有的知识,而依靠刚进入的信息,用新掌握的局部单位信息(如词语)来理解较大的单位信息(如句子),阅读者的记忆图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这种理解方式是以课文驱动为主,阅读者的主动参与性发挥不足,容易陷入被动接受的境况。这种阅读模式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对文字理解上有较大疑难的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比较适合,对现代白话文的阅读就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

3.对儿童阅读图式建构薄弱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要调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阅读就是阅读者头脑中各种图式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者头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可供调用的知识就越多,阅读者就越容易产生联想,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必然就更强,阅读效率就更高。可见,阅读者要理解文章,就必须具备相关图式基础。可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却在阅读图式的建构上显得十分薄弱,如,如何阅读记叙文,不再教“记叙文六要素”;如何理解句子,不再总结句子的类型;如何理解段落,不再学分段和概括段意;如何理解篇章,不再教学生篇章的基本结构,等等。阅读教学偏重于赏读而不重解读,重内容的个性化理解,而不重将文章作为客观对象,准确归纳其主旨,正确把握其结构和展开方式,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图式理论作用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条建议

1.增加背景知识,积累背景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文字符号并不载有意义,它只是一种介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体。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信息联系起来,语篇才会有意义。许多阅读理解障碍的根源不是在于语言技能的不足,而是在于背景知识的欠缺。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背景知识所形成的障碍绝不比语言隔阂小。有人做过研究,认为有三种主要因素影响读者形成与文章内容相适应的图式,即熟悉度(familiarity)、上下文(context)和词汇抽象度(transparency),其中熟悉度是影响阅读理解的最主要的因素,熟悉度是指对文章内容及其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如果读者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就缺乏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理解便会受到阻碍。

如何增加背景知识?可以安排在课文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进行。阅读前,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教师直接讲解介绍、教师提供有关图像让学生观察、学生讨论交流相关知识。第一种方式,简便、省时,但有时会过于枯燥,学生缺乏兴趣,掌握效果差。第二、三种方式,比较受学生喜欢,能激发兴趣,打开思路,引发思考,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阅读中,一般是针对读到的某个词语或句子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因为问题集中,又有语境,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进行补充讲解,效果会很好。閱读后,一般是在总结课文主题以后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如,苏教版五(下)课文《月光启蒙》,作者写了母亲在夏夜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自己从小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最后促使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之后,再介绍:本文实际是一篇回忆之作,因为作者写该文时,母亲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整天瘫坐在椅子上。这时,学生会更加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被作者的经历和情感深深地感染。

背景知识不限于指课文的写作背景,也可以指学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一首写春天的新诗,可先让他们回忆曾经学过的写春天的诗或文;学生学习一个词的新义,可先让他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这个词语的意思。背景知识还可以是学生已经建立的某个观点或认识,如学过《小猫钓鱼》,学生会懂得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一无所得的道理;再学《小猴子下山》,学生很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题:做事要持之以恒,否则就一无所得。这就是发挥了背景知识的作用。

2.重视阅读预期,探寻作者思路

传统的阅读模式主张采用“自下而上”的被动解码方式进行阅读,即读者只需逐字逐句读懂文字,通过对文字的理解来明白全文的意思。但图式理论研究发现,阅读并不单纯是被动的解码过程,也是主动地“猜测——证实”的过程,一个上一级图式活动起来,使它的一个或几个下一级的图式也活动起来。这种上一级图式的活动就是一种预测,或称之为预期。预测的依据,或者是文章的标题,或者是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或者是文中的一个词语或句子等。预测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探寻作者思路的过程。证实的结果,或者是对语言进行辨认,或者是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填补。有效的阅读预期,能促进读者与文本积极地双向互动,避免或淡化对文本的解剖式分析,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情感反应,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新的探索。以下例说两种情况。

(1)根据标题预期

标题预期就是以标题为线索,预测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课文的标题可称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可谓是一条捷径。其实,每个读者看到题目时,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都会产生一种预测心理,这一训练可以将这种心理变成有效的预期行为。以下是苏教版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教学设计片断:

①将标题放大投影在屏幕上。

②学生齐读标题。

③教师提问:读了这一个标题,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④出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后对以上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

⑤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猜想朗读课文,寻找确切的答案。

⑥讨论交流,对不准确的猜想进行补充或修改。

⑦连接猜想所得的答案,复述课文大意。

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主题的概括也几乎水到渠成。学生这样的阅读理解,跳出了少数生字词所造成的阅读障碍,更着眼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唤起了读懂文章内容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根据词语预期

课文中有些词语有在内容上点明主题或在结构上牵动全篇的作用,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猜想,能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情境。如,人教版第九册《鸬鹚》一文的教学设计片断:

①这篇课文的结句是怎样写的?

②“恢复”这个词怎样理解?(变成原来的样子)

③“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这里的“恢复”一词表明了湖面上的景象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平静——不平静——平静)

④请同学们根据这三个词语猜想一下湖面的这三种景象是如何变化的?先仔细看一下课文的插图,再进行描述。

⑤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看猜想得对不对,跟课文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这样的阅读设计,巧妙地抓住了“恢复”这个牵动全文的词,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重要资源,让学生对全篇进行猜想。插图提供了课文很好的背景知识,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由图入文,降低了难度。猜想(预期)的使用,发散了思维,在猜测与证实的对比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易于引导学生从上一级图式(内容)出发考察下一级图式(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和效果。

可供预期训练的阅读材料还有很多,如,有些课文的段落是总分结构,可抓住总起句让学生进行猜想;有的课文开头或结尾点明主题,可借其预想课文主要内容;有的课文使用了一些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上句猜想下句,或根据下句猜想上句。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相应的图式尚未建立,预期训练还受到不少限制,但学生的记忆并非空白,只要合理挖掘文本材料,预想训练仍然可以有效展开。

3.建构阅读图式,促进迁移拓展

有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图式学习策略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有利于知识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可以被浓缩成框架,组成网络,容易记忆;另一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被优化的认知结构使所存储的知识都是“产生式”,知识节点间具有高度组织化,易于激活,便于迁移,就可以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建构良好的阅读图式是实现有效阅读的重要工具。

从现有的阅读心理研究和阅读教学的实践看,建构阅读图式的途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即要列举众多的文本实例及其变式,让学生在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和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凭借语文积累,悟出其中规律或规则,建立起相应的阅读图式。“举一反三”即运用已经建立的图式去解决新的阅读材料的理解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图式的适应性和变通性,优化图式的结构和功能,使图式得到丰富和拓展。

研究表明,学生在阅读中涉及到的图式可能有两类:一是文章内容所涉及的图式;二是文章段落、篇章结构方面的图式。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可

以逐步建立以下基本图式(如表所示)。

类 型 特 征

内容图式 角色图式 是关于某一类人的知识。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一些稳定的特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塑造了大量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就是此种图式的再现。

事件图式 是关于某一事件发生、发展及结果的知识。小语教材中的记叙文主要是以记事为主。

场景图式 是关于某一场景发生的地点和场面状况的知识。记叙文和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场景描写。一般有静态、动态两种场景。

状物图式 是关于某一物品的知识。小语教材中,有的单纯介绍或描述某一物品(多见于低年级),有的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多见于高年级)。

结构图式 总分结构图式 小语教材中不少段落和文章都采用这种结构,主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结构。

并列结构图式 写景、状物类文章有时采用这种结构,主要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分类叙述。

因果结构图式 有些记叙文或说明文,为了说清某一现象或某一事实的原委或道理会采用这种结构。主要有前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形式。

承接结构图式 小语教材中大量的记事、写景的文章采用这种结构。主要有按时间顺序和按方位顺序两种。

根据“举三反一”原理,以上图式的建构离不开对多篇同类型语言材料的阅读。尤其是对于理解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儿童来说,更需要通过具体多样的语言实例,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从中逐步领悟出句子、段落、篇章以及文本题材的基本特性,再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式。现代学习心理学已经证明,要真正掌握知识,就必须把学习“镶嵌于情境之中”,“为了能在需要时提取,知识必须‘条件化,否则它就是惰性的。”也就是说,学生要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式,只有借助语文环境去接触生动、具体的语文教材,进入文章丰富的意义世界,从中领会其思想内涵、体验其情感倾向、感受其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把握文字的魅力、方法的精髓和知識的真义。

为了检验学生对图式的掌握情况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图式,图式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读写结合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结构图式习得的最初阶段,通过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段式进行练笔,就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结构图式的建构情况,使学生头脑中的框架更为清晰,习得的结构图式得到巩固。在学生习得较多图式之后,可以让学生写“同题异构”作文,并让学生在完成习作之后自己进行讲评,总结出不同结构不同题材作文的优长和不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图式迁移、运用的策略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向葵.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5):426.

[2]张向葵,关文信,孙树勇.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59.

[3] 徐天中,林红,彭坚.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7):7.

[4]约翰·D·布兰斯弗等.认识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8.

猜你喜欢

图式阅读阅读教学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