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3-04-29刘萍

关键词:汉字德育教材

刘萍

在语文教学中,毕竟是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渗透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以下谈一些颇见成效的做法。

一、巧置问题,润物无声

巧设课堂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愿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设问中,若能注重德育渗透,文道结合,便能使学生于无声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韩麦尔教授这样说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便借此提问:“法国语言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如果让你回答,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哪种语言,你的回答会是什么?”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话附带着韩麦尔先生乃至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语言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紧接着我以中国汉字“人”的写法和丰富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内涵丰富、韵味无穷,从而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生发了热爱祖国的语言,热爱自己祖国的强烈感情。

二、字斟句酌,点滴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的细节打动读者,甚至文本中的某个词、某句话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斟酌与推敲的。这些语言如粒粒珍珠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抓住这些亮点进行文本的赏析,更要不失时机地将德育融入其中。如,在学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父亲为“我”买橘时那几个形象地体现父亲艰难动作的字——“探、攀、缩、倾”,通过介绍父亲的体态,再让学生模仿、揣摩,使学生体会到这几个字中浓缩着何等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有文中将父亲为“我”买回橘子后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我”面前,我顺势引导学生抓住“一股脑儿”这个关键词体会无私的父爱,同时,也将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教育点滴地浸润到学生的心中。

三、知象感形,悄筑心灵

文学作品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抽象、空洞的说教枯燥乏味,不能感染、打动学生,而鲜明、生动的形象则更易于感知和接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人物形象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这些形象从教材中挖掘出来,去感知其形象美、品质美,从而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人物身上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锻炼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执教《出师表》一文时,我让学生仔细揣摩诸葛亮的通篇肺腑之言,结合已经学过的《隆中对》,用最恰当的文字来概括诸葛亮的形象。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后,大家把人物形象集中定位在“忠诚”与“智慧”上,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的集中体现,学生也从人物身上悟出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他们做人的准则。

四、入情入境,熏陶渗透

朗读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培养环节,更是文字对心灵的叩击,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执教《窦娥冤》一课时,我在介绍作品背景之后让学生饱含深情饰演窦娥这一冤屈的形象,聆听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吟唱,我们无一不眼含热泪,窦娥那悲苦的角色形象久久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见,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若能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用心去体味,定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像油与水似的游离,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猜你喜欢

汉字德育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