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式的焦虑:《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意象阐释
2013-04-29段祥贵
摘 要:《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表现现代城市“邂逅”题材的一首经典名诗。本雅明对这首诗情有独钟,并把它作为激发其写作“拱廊计划”和捕捉巴黎城市空间经验变化的文本。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是一个陌生迷人、戴着寡妇面纱的妇女。该意象表现了资本主义城市新空间带来的情感焦虑,强调了特殊的身体体验带来的审美现代性,凸显了现代城市性别化观看方式带来的一种对象化凝视。
关键词:本雅明 波德莱尔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审美现代性 凝视
在对19世纪中后期城市现代性经验的描述中,作为德国思想家的本雅明和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波德莱尔是两个无法绕开的节点。本雅明呼应了波德莱尔的文化现代性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说,本雅明具有波德莱尔式的气质。他对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两种因素:其一,他迷恋于波德莱尔及其诗歌中所表现的城市“震惊”的身体体验;其二,它为本雅明写作“拱廊计划”——这是一项探讨巴黎经济文化活动与现代城市空间关系的伟大研究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探讨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化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文本。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摇摇的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突然使我如重获新生的、消逝的丽人,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①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这是一首城市情感“邂逅”题材的诗,因其表现了城市“震惊”的身体体验而成为诗歌中的经典。本雅明在其著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曾高度评价了这首诗,并且特别强调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城市审美空间的形成及其呈现出来的观看形式。诗中的经典意象为一个陌生迷人、戴着寡妇面纱的妇女。本文结合本雅明的相关评论,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诗中的意象进行阐释。
一、“最后一瞥之恋”与焦虑的情感
诗中妇女那身“穿重孝”表现出的“严峻的哀愁”强烈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让诗人浑身颤动的是那“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一样的眼中”,“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诗人感觉到一种“如获重生”的巨大欣喜,浑身颤动。极富诗意的是,使诗人着迷的爱情不是我们平时所谓的“一见钟情”,而是“最后一瞥之恋”。爱情的渴望与绝望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张力,令诗人对这个现代性的城市兴奋不已。诗中的妇女意象构成一个现代城市的表征符号。“用一只美丽的手摇摇的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女性一般不会抛头露面,不会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更不会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带来了生活的现代化,释放了人的情感,解放了人的自由,然而迅速转变的现代城市经验,来不及深植却已消逝,使我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疏远感和孤独感。诗人游走于过去与未来体验、传统精神与现代空间之间,以这样一种意象作为投射主体精神的立足点与观察视角,捕捉到了本雅明意义上的“一见钟情”与“最后一瞥之恋”之间的复杂情感,可谓深沉而纠结。“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刚刚还是对妇女产生一瞬间的着迷情感,随即带来的却是永远的离别,这是一种何等的忧愁、无奈和郁结。“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标志着爱情邂逅的顶点,反映了诗人对情感的“永远不可能”的绝望。
本雅明之所以对这首诗着迷不已,主要是这首诗呈现了城市人群带给诗人的现代震惊体验。“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让诗人感觉到的是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现代城市生活导致了喧嚣、嘈杂、震惊的景象生成。“震惊”体验是诗人在诗中首先描写的,也是理解全诗基调的核心所在。喧嚣的城市何处能找这份爱与浪漫?诗人深深陷入了一种情感的焦虑之中。在这里,笔者把这种焦虑称之为一种“本雅明式的焦虑”。诗人也许天天能看见这样与他交臂而过的妇女,但是“交臂而过”的遭遇导致的结果是缺乏真正的交流、缺乏真正的情感、缺乏真正的浪漫,这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恰恰是现代性带来的“烦恼”。每个人或对这份“交臂而过”司空见惯、麻木不仁,或表现出一种例行公事的陌生问候、相互警惕。一方面,现代城市缩短了现代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另一方面,却无形中拉开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这一点,波德莱尔在诗中描绘出的图景与当代城市生活景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确实能让我们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完全可以这样说,诗歌中的妇女意象也显示了人类真实情感愈演愈烈的倾向,正如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所描述的,“每个人的脚步盯着自己的脚尖”,每个人守着自己的那间牢房,听着邻居的钥匙叮当作响。因此波德莱尔通过捕捉城市大街日常生活中的妇女意象,进一步揭示出城市经验及其生命本质,表达出对人类现代性的普遍情感境遇。
二、现代城市空间体验与审美的现代性
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波德莱尔被认为是一个使西方思想感情及写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诗人,他特别善于展现城市场景和把握城市题材。他的诗歌对传统美学产生了有力的冲击。具体而言,波德莱尔诗歌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城市体验的现代性,表现城市审美的现代性。在前现代时期,诗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他们基本从大自然和古典题材中去汲取创作的灵感,大多说诗人都愿意去表达他们的浪漫情怀,但到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波德莱尔已经将他的诗歌描写对象转向了现代城市的日常生活。诗人一生所感受到的是城市现代性带来的人的漂浮不定、焦虑的审美体验。什么是现代性呢?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强调瞬间、短暂性。本雅明认同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的定义,特别关注由于资本主义的急剧变化所引起的新的知觉和经验方式。本雅明认为波德莱尔的诗歌具有一种普鲁斯特式的怀旧记忆,他把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无形地融进了回忆之中,用文字的形式重组了梦幻般的城市意象。这首诗强烈地表达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城市怀旧心理。因此本雅明意义上的“最后一瞥之恋”既是一种过去传统经验和记忆的留恋,也是一种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心理机制的表征。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成为产生社会变革和新意识的场所。各个阶级、各个种族融合在一起,城市闲逛者随之兴起,他通过目击公共场所和现代城市提供的景象获取了愉悦。这种愉悦的获得取决于在公众领域中生活的匿名性,这是西美尔等批评家注意到的一个特征。根据波德莱尔的关于现代性的定义,过渡、短暂和偶然构成了城市审美的现代性,诗歌表现了这种过渡、短暂和偶然性的感受和体验就能够成为一种“永恒”的经典。如果说人群大众是现代社会特有的城市景观之一,那么短暂性、偶然性就是城市生活的主要构成背景。当城市中的人群大众在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路上行走时,都会面对一种本雅明所谓的“震惊”体验。虽然过渡、短暂和偶然性的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全新的,但给我们带来的艺术冲击却是永恒的。
城市空间理论是审视与阐释本雅明城市美学的重要视域,同样也是审视与阐释波德莱尔城市美学的重要维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传统的时间经验日趋遭到削弱,新的城市空间经验取而代之。这一点,我们在本雅明对巴黎拱廊空间的描写与研究中可见一斑。诗中的妇女走在大街上,表明了城市空间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转移,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化与现代性“震惊”的审美体验的转移。这种转移不仅是建筑和经济的转移,同样也是城市经验的移位。当然要更加清楚地理解这种空间审美经验的变化,“商品”是理解这首诗歌灵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后期的本雅明来说,“商品”是联结本雅明巴罗克式寓言与对波德莱尔
的剖析地纽带,是理解现代性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品成为本雅明城市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照点,成为洞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所在。这首诗通过对妇女出没于周围充满震耳欲聋的大街这一公共场所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妇女走出家门来到大街这一空间的简单变换,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呈现了一幅妇女受商品麻醉灵魂的现代城景观。妇女最终消失在人群,具有一种“商品拜物教”的消费文化的隐喻。
三、女性光芒与对象化的凝视
当代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下,视觉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研究视野,诗中的男性叙述者瞥见并着迷于一个在人群中穿过的妇女隐含了一种相对模糊、令人忽视的视觉文化意蕴。“用你的一瞥突然使我如重获新生的、消逝的丽人”,在一定程度上,这突然的“一瞥”具有了马尔维意义上的“男性的凝视”。这首诗同样了透露出的一种富有现代性意味的“移动的凝视”。“在那首十四行诗里,那男性叙述者瞥见了并着迷于一个在人群中穿过的女人。不过在他的欲望被激起的那一瞬间,那女人已在人群中消失。……叙述者再看见那个女人时所经历的欲望,是他的观看的稍纵即逝的特质和偶遇的短促性质的产物。”② 随着城市空间经验取代了传统的历的线性时间体验,这首诗对19世纪变化中的日常城市生活的进行的审美观照,具有审美日常化的视觉文化意义。这首诗同样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城市现代性对视觉文化的强烈冲击,尤其体现在城市街道上异性视觉交流上的变化。正如伊格尔顿指出,“诗歌中对街上某一妇女的匆匆一瞥……一方面,她是一个无名抽象物,是大众中系列化奇景之一,在她和诗人的眼睛‘交流的瞬间重新溶化到了大众;然而,那一瞬间被灵韵的独特性所封存,充满了无声的启发行性象征的闪现。”③不过,在男性叙述者的情感欲望被激起的那一刹那,那妇女已经很快湮没在在人群中了。“最后一瞥之恋”成为典型的现代情感视觉体验的短暂性。
同样在当代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下,性别研究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用于诗歌的阐释和批评。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性别化观看方式,隐含了一种性别权力关系:东张西望者的目光表达和产生了一种男性性态,它在现代的性经济中享有观看、赞赏和占有的自由。“用一只美丽的手摇摇的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同样表现出了诗中的男性叙述者对街上所邂逅女性的一种“窥淫般”的心理。“显而易见,这种观看方式正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呈现的是波德莱尔所定义的属于现代性的‘过渡的,短暂易逝的,偶然的一面。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无深度的观看对象在观看者的脑海里只能留下一些不真实的碎片,这意味着图像指涉(signify)功能的丧失:这样一种观看中现身的只是看者与被看者之间的物我关系,而不是被看者的所指(signified)。这一事实揭示了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用以表征后现代特征的‘拟象理论的可能来源。”④因此诗歌意象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性的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启迪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性条件下的情感、城市现代性经验、城市怀旧、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觉文化、性别权力关系研究等问题,从而大大拓宽了对这一意象的阐释空间。在当代文化研究语境下,我们把它与现代性条件下城市空间联系起来,也能够很好地探讨和研究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的城市美学思想。
① 波德莱尔.恶之花[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32.
② 肖恩·尼克松.观看的技术:零售与视觉物[A].见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C].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1.
③ 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M].郭国良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4.
④ 段祥贵,陈建.本雅明“闲逛者”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2009(5):94.
基金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2011年度重点资助项目“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本雅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1B015)”阶段性研究成果);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文精神培养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段祥贵,项目编号:2012JGA215)阶段性研究成果;梧州学院2011年院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资助项目(项目主持人:段祥贵,项目编号:Wyjg2011A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段祥贵,文学硕士,梧州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