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邓廷桢的西域诗
2013-04-29杨丽唐彦临
杨丽 唐彦临
摘要:因禁烟抗英而流放伊犁的民族英雄邓廷桢,自踏上新疆这片热土,便在与好友林则徐相互鼓励和关心的酬唱中,留下一篇篇深情的歌唱。这些歌唱不仅表现了邓廷桢的爱国忧民之情,以及与林则徐生死与共的战斗友情,也因受到本土政治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影响而表现出突出的西域文化特征。这些诗章作为传播西域文化的导体,已成为西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源远流长。
关键词:邓廷桢 西域诗
邓廷桢(1775-1846),宇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出生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嘉庆六年(1801)考中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外任,历任宁波、延安、榆林、西安等地知府。后超擢湖北、江西、陕西等省按察使、布政使。道光六年(1826)四月升安徽巡抚。他在安徽任官十年,整顿吏治,赈济灾民,修复安丰塘、芍陂水门,浚疏凤阳沫河等水利工程,因干练务实、办事老成、政绩突出而名重当时。时人称他“机神高朗,外容异量,而制行内严,遇事不求奇功,而深虑宿祸”。《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有传。
邓廷桢更辉煌的政绩则是抗英禁烟斗争中的亲历亲为。道光十五年(1836)八月,邓廷桢升任两广总督。时值鸦片走私达到高峰,烟毒泛滥,白银外流,引起朝野的忧虑。邓廷桢从堵塞白银外流的角度出发,赞成弛禁。然而他所任用来主持缉私的韩肇庆等人内外勾连,假查为纵,徒以扰民,全无实效,遭到严禁派官僚的激烈反对。邓廷桢面对弛禁弊端有所警醒,加之受到广东爱国绅士和人民禁烟呼声的影响,他毅然抛弃弛禁主张,进入严禁派行列。在得知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的消息后,他很受鼓舞,写信给来粤途中的林则徐,表示要“协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并发誓“所不同心者,有如海,”以明心志。邓廷桢的积极合作态度和严厉措施,为禁烟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道光十九年(1839)一月,林则徐抵粤后,邓廷桢大力配合,与林则徐一同参与主持了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运动,共销毁鸦片约二百三十八万斤,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成为“伴随林则徐最先涌现出来的杰出民族英雄之一”。然而,慑于英国侵略者猛烈炮火的清政府,为平息眼前的战火,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下旨将林则徐和邓廷桢革职,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将邓廷桢与林则徐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赴西域途中改命治理黄河决口,邓廷桢于当年年底先行到达伊犁戍所。禁烟抗英的英雄反以罪臣身份流放西域,其情之悲愤抑郁可想而知,然而对于胸怀大志的林邓之辈而言,有功遭贬的冤屈和个人的巨大不幸都不能消磨他们的爱国忧民之心,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是要发光的。在西域的三年里,邓廷桢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这一点。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赐环入关,此后,重新起用为甘肃布政使、升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月二十日,邓廷桢卒于西安任所,终年七十一岁。
邓廷桢不仅是当时官场的一名能员干吏,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颇丰的学者,在勤政为官的同时,他常常罗致一批文人于幕下,谈论学术,据《清史稿·邓廷桢传》记载:他“绩学好士,幕府多名流。论学不辍,尤精于音韵之学。所著诗词,并行于世”。有传世之作《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青懈堂文集》《双砚斋诗钞》《金陵诗证》《金陵词钞》《妙吉祥室词》等。其西域诗作约有三十余首,主要收集在《双砚斋诗钞》卷16中。
邓廷桢的西域之行并非情愿,却能乐观泰然度之,雁过留声。他与林则徐抗英禁烟所建立的生死与共的战斗友情在条件艰苦的西域得到进一步升华,他们诗词唱和,一同回顾曾经的战斗经历,倾诉爱国衷情;一同在偏远的荒塞同甘共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一同用诗来记载他们流放西域三年的喜怒哀乐和感情历程。林则徐赴戍途中改在开封祥符襄办治河,先行到达戍所的邓廷桢在边城伊犁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就写下《伊江中秋》二首,怀念一同在广州抗英禁烟的战友,抒发深挚的思念之情:“独念高阳旧徒侣,单车正逐玉关尘。”“少穆”是林则徐的字,诗中“高阳旧徒侣”指的就是林则徐。林则徐赋诗《将出玉关,得蠕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给邓廷桢以示答谢,倾诉了他与邓廷桢踪迹相随、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希望即使远戍塞外也能共度艰难,促膝交谈:“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邓廷桢和诗《少穆尚书将出玉关先以诗二章见寄次韵奉和》道:
天山冰雪未停骖。一纸书来当剧谈。
试诵新诗消酒琖。重看细字对镫龛。
浮生宠辱公能忘。世味成酸我亦谙。
闻道江乡烽燧远。心随孔雀向东南。
相从险难动经年。莫救薪中厝火然。
万口褒讥舆论在。千秋功过史臣编。
消沉壮志摩长剑。荏苒余光付逝川。
惟有五更清梦回。觚棱只傍斗枢边。
他坚信自己抗英禁烟的爱国行动是正确的,完全是为了报效国家民族,尽管褒贬不同,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
邓廷桢和林则徐在流放之地的唱和更加频繁,腊日祭灶日,邓廷桢有《客中不祭灶,而纪以诗》,林则徐和《和懈筠祭灶原韵》;1843年七夕,邓廷桢作《癸卯七夕,少穆、一飞、厚庵集小斋为瓜果之会,绝句三首》,林则徐写《七夕次蠕筠韵》;邓廷桢作《立春前一日雪》,林则徐有《和嶰筠(立春前一日雪)韵》;邓廷桢生病时,林则徐“闻嶰翁有感冒,往视之”。邓廷桢病愈后赋诗《病起》,林则徐以《又次(病起)原韵》作答。还有不少林则徐赠诗,邓廷桢作答的,如林则徐有《元夕与嶰筠饮,遂出步月,口占一律》,邓廷桢和《奉和少穆上述元夕步月原韵》,林则徐有《蠕筠赠鹤》,邓廷桢有《赠鹤和少穆》等。在得知邓廷桢先行人关后,林则徐欣慰地写下《送懈筠赐环东归》为他送行,对他的东归由衷的喜悦,并鼓励他回朝后继续发奋有为。邓廷桢写《癸卯闰秋被命东归少穆尚书以诗赠行次韵却寄二首》和之:“河梁自古伤心地,无那分携泪满衣。”“此去刀环听续唱,迟公归骑向青门。”表现了他对林则徐未能一同入关的伤怀和期盼他早日入关的深情。当林则徐接旨还朝时,邓廷桢立即写下《少穆被命还朝以诗二章迎之》来迎接他的患难好友,林则徐有《次韵懈筠喜余入关见寄》答谢。他们就这样在诗书互答中抚慰着创痛,消解着忧愁,传达着相知,交流着情感,倾诉着功过自有历史评说的爱国深情。这种相知相亲的友情伴随邓廷桢度过西行艰难的岁月,也丰富了他们的诗情,因此,邓廷桢的西域诗中多为与林则徐的唱和之作。
邓廷桢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他的西域诗还反映了西域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过程和军政大事,融入了他对祖国边疆的一片赤诚。他虽是以罪臣身份流放至此,却能不计个人升沉荣辱,深切关心国家边地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多次和林则徐研讨边疆史地,谋求筹边、安边、固边之策,密切关注西域战事,对朝廷收复新疆稳定西域的战争用组诗形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回疆凯歌十首》:
高皇戡定纪神功。二万殊疆尉侯通。
当宁圣人绳祖武。貙羆那得据河东。
相臣威望重云台。羽扇亲麾八阵开。
百万花门罗拜处。马前争识令公来。
百战声威震鼓鼙,楼船两两大名齐。
中朝自有无双将。未必关西让陇西。
妖星前岁见橇枪。垂象分明虏亦当。
旗展蚩尤弓霹雳。眼看神箭射天狼。
浩荡天兵下四城。尚从徼外丐余生。
朝来虎翼军飞出。赤手屠将碧海鲸。
登坛号令詟鸟孙。一战生禽吐谷浑。
共道将军天上下。居然元夜夺昆仑。
捷书昨夜到甘泉。香案前头进奏成。
圣主声灵大无外。不夸琛赆贡和阗。
羽林壮士唱刀环。齐裹貂榆振旅还。
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度玉门关。
流沙险远雪山深。几竭司农馈馕心。
从此轮台置田卒。何劳日调万黄金。
饮至灵台听策勋。句陈列位应星文。
上公圭瓒通侯印。豹尾班中拜五云。
诗中他高度赞扬了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使西域万里江山与中原紧密相连、东西沟通的功绩,歌颂了清兵在将军带领下战鼓雷鸣、声势浩荡进军西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乌孙,活捉吐谷浑,夺取昆仑的赫赫战绩,从而使西域“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度玉门关”,迎来春风吹拂下花红柳绿的春天和稳定安宁的生活,高度评价汉代在西域屯垦戍边的经营之策和历史功绩。
他甚至希望能从军西域,一展身手:“差喜从军到突厥,身手愿效轮台屯。”“行觞且尽今夕醉,剑歌径欲凌昆仑。”(《客中不祀灶,而纪以诗》)体现出高昂的斗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作为罪臣,身处政治生涯的低谷而能唱出如此的雄健高旷之音,实在难能可贵。
这一段生活固然是他们政治生涯中坎坷磨难的逆旅,但也正是这段逆途中的苦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感情,使他们体会到人生的况味。流放西域的几年是不幸的,却又是令他们终生难忘的,这里的壮美山水开阔了他们的胸怀,这里的乡俗风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这里的淳朴民情温暖了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的诗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深深的西域文化印记,成为传播西域文化的导体而流传后世。
进入西域塞地,最先映入眼帘、也是必须翻越的就是天山。《天山题壁》就以夸张豪放的艺术语言,记载了他到达伊犁之前翻越天山过果子沟时的所见所感。
叠嶂摩空玉色寒。人随飞鸟入云端。
蜿蜒地干秦关远。突兀天梯蜀道难。
龙守南山冰万古。马来西极石千盘。
艰辛销尽轮蹄铁。东指伊州一笑看。
(《天山题壁》)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墨抓住天山的高、险,写出了天山的雄伟壮观。尤其结句一“指”一“笑”,把作者那种以苦旅作壮游的乐观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立春前一日雪》和《人日复雪》中邓廷桢以神奇之笔赞美了塞外飞雪的娇艳皎洁和万花飘舞的姿态,并以此申明自己冰清如玉的志节和不苟合于人随意俯仰的品格:
和风五日转新年,入夜龙公忽弄艳。
七宝庄严开法界,万花飞舞及春前。
光莹自熹同冰洁,性冷何妨比玉坚。
竹叶满阶寻爪印,忍寒相伴有胎仙。
太史占云已妙妍,灵辰霏屑又婵嫣。
开门恰值鸡粘采,俯槛重看鹤夺鲜。
最喜无心从抗坠,未宜因物赋方圆。
会当消作桃花水,直下阴山敕勒川。
邓廷桢谪戍伊犁,不像林则徐因受命勘地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的三年流放生涯主要是在伊犁度过,对伊犁的山水草木感情更深。在他笔下,有《伊江中秋》的月色和感受:“银河当户泻孤光,枕簟凄清已作凉。”有伊犁河的水:
万里伊丽水。西流不奈何。
驱车临断岸。落木起层波。
远影群鸥没。寒声独雁过。
河梁终古意。击剑一长歌。
也有伊犁惠远城元夕的月夜美景:
边城也自作元宵。缥缈天山雪正消。
熊隼猗那飘画戟。鱼龙曼衍踏春潮。
风姨舞罢吹衣细。月姊妆成满镜娇。
良友佳儿足幽兴。两家蜡屐未嫌遥。
(《奉和少穆尚书元夕步月原韵》)
在西域生活的几年虽然艰辛不平,却给他的心灵和诗章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盼望东归,也不能掩盖他对西域山水风情的热爱之情。如《宿安西州》:
曼胡缨短野风低。策马城阴草树齐。
月魄西生客东去。一时相伴到安西。
在胡缨野风及草树丛生的边城策马东归,心境是安宁淡泊的,然而西疆之月如影随形的始终相伴,一路相送,让东归之客心生留恋,这不仅是对西域山水的留恋,也是对这里淳朴百姓的留恋。在《岁除志感兼呈少穆尚书四首》之三中他情不自禁地唱道:
兹土亦云美,含豪纪岁时。
黄羊供节物,苍鹿佐春卮。
蛮部争输赆,番僧解祝厘。
皇舆恢二万,原不是天涯。
这里的风土之美和淳朴民风,使在贬谪地恰逢春节本应十分伤感的作者心情为之豁然开朗起来,品尝着少数民族的风味酒食,感觉西域作为清朝万里疆国的一部分还不算天涯海角。清朝大一统的历史局面与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形象地浓缩在这首短短的五言古诗中。
这些诗章不仅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画面生动,而且在当地地理文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比较浓厚的西域文化特征。如富有地域特征的西域地名、国名、民族及地方特点的词语的频繁出现,令人一看即知其诗作于何时何地,甚至何事何情也能略知一二。首先是以地名入诗题:如《回疆凯歌十首》《伊江中秋》《伊丽河上》《少穆尚书将出玉关先以诗二章见寄次韵奉和》《天山题壁》《宿安西州》《宿玉门县》等,一看诗题就知所写内容与西域有关。
其次以国名、民族、地名入诗者如:“登坛号令詟乌孙。一战生禽吐谷浑。共道将军天上下。居然元夜夺昆仑。”“不夸琛赆贡和阗。”“从此轮台置田卒。”(《回疆凯歌十首》)“自税康居驾。”(《岁除志感兼呈少穆尚书四首》)康居为西域古国名,诗中借指伊犁。“伊丽河上迟公来。博望乘槎毋乃凿。”“今岁迎公出玉门。旃裘部落访乌孙。”“起舞轮台侑清醑。”“雪满昆仑玉漏迟。”(《东坡生日同人咸集寓庐余既倚百字令慢词嗣少穆尚书一飞河帅各有古诗乃亦作一首》)“秋净天山正合围。”(《癸卯闰秋被命东归少穆尚书以诗赠行次韵却寄二首》)“谪戍天山西。振策万里游。”(《寄怀少穆》)
再次,以富有西域地域特点、环境气候特点的词语入诗:“绝塞生还独戴恩。”(《癸卯闰秋被命东归少穆尚书以诗赠行次韵却寄二首》)“流沙险远雪山深。”(《回疆凯歌十首》);“投戈瀚海竟归来。”“万里明驼塞上回。”(《喜徐星伯入关以诗迓之二首》)“边城也自作元宵,缥缈天山雪正消。”(《奉和少穆尚书元夕步月原韵》)这些特征使他的流放诗在西域诗坛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邓廷桢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来到西域,就给这里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他流放西域的诗章以其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展示出西域文化的风采,成为我国西域文化的一部分而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戴逸,林言椒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3]吴霭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4]黄刚请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J],学术研究,1996(6).
作者:杨丽,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西域文学唐彦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