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3-04-29黄兰

关键词:近代史洋务运动问题意识

黄兰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識”?我认为,“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向教材宣战,对教材质疑”是最可取的办法。在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水平方面,我觉得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引导学生质疑教材中的某些重要语句

高中历史教材的语言高度简练和概括,有时一句话看似简单,实际蕴涵着深刻的内涵。例如,“在4·12政变后,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重掌了大权。”什么是“以退为进”?学生就难以理解。实际上蒋介石的退(即宣布下野)是进(即重掌大权)的谋略,进是退的最终目的。通过宣布下野,他可把原先各种矛盾和各派攻击的焦点集中在继任者身上,他通过退前安插死党,控制军队,退后又大做手脚,给新政府造成政治、经济、军事危机。因此,蒋介石的下野,正是他看清形势,利用各种矛盾玩弄权术、重掌大权的高超手段。这个谋略多么值得研究明白啊!教材中类似的语句还很多。

二、引导学生质疑教材中重要的历史概念

许多抽象的历史概念教材并没有解释清楚,学生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因而难以把握一个历史事件的本质。例如,整个《中国近代史》讲述的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学了三年,到高考时还没有真正搞明白。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对这一概念质疑深挖,就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加深学习印象,还能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如,经济史中有两个概念:“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这两个概念很多学生都掌握不清楚,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在历史教材中这样的概念还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去质疑,从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三、引导学生质疑教材中的重要结论

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学生都能烂熟于胸,但其理解却极其肤浅,失去了历史的科学性。例如,学生对“中法战争的结果是因为李鸿章卖国造成的不败而败”这一结论提出质疑,就很有价值。实际上,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力,《中法新约》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避免更大损失的最好选择,这是一个积贫积弱落后国家的政治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妥协不等于卖国,它有时体现的是一种斗争艺术,然而人们却认识不到这一点。

四、引导学生质疑教材中的评价

例如,“洋务运动”一课,教材在评价的时候痛陈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几乎一无是处。但在现代化史观的指引下,洋务运动实在了不起,对中国近代史做出了许多贡献:它的许多开创性的活动,如近代企业,近代教育等,实在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进步性影响十分巨大。这一科学结论,只有学生大胆质疑,才可得出。

因此,正是这些质疑,打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师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敢于提出质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由老师来提问,自己来回答,学习思路完全由老师牵着走,不敢提出任何质疑,即使有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改变教学观念,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一是怕挑战教师的权威,二是怕影响教学秩序。所以学生就只能听老师的,时间长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被磨灭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打破这种常规,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由于不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均感觉到有了新的收获。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学习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

猜你喜欢

近代史洋务运动问题意识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