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本”之路
2013-04-29金香兰
金香兰
通过生本,我的教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教师的变化、成绩的变化。
一、学案的变化
所谓学案,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宜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现在我个人提倡前置性作业,就是给一个话题或者给一个思考题。在这儿我要说明的是:数学课不能总是一个模式走。按内容的变化,课型(新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有班级情况来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如,复习阶段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完试进行试卷分析时,先让学生了解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在改正之后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答错的题。这样学生对于此类题便会印象深刻,不易再错。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的改变
要实行生本,最主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的培训。刚开始学生什么都不会:不会预习,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特别是从小学刚上来初中,初中生活根本没适应的情况下必须要集中训练。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锻炼,学生依赖老师学习的思想逐渐消失,课堂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学生变得越来越敢说、能说、会评。在表述的过程中,把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信息分享给大家,激發和带动更多的同学深入学习,主动探究。这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自信,激发了学习的内需,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通过课堂的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所有学生充分得到尊重,激发了学生生命的活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变自我中心为团结协作。学生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学生认为,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可以提高效率。
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说培训过的学生,哪个课任到我们班级上课都好上。只要对生本稍有研究的老师来我班上课,都会自然而然地上起了生本课。1年级汉语课,2年级历史课,到3年级刚换的物理、化学那些课任不是生本实验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上起生本课,极大地减轻了老师的授课负担。
三、教师的变化
在一年级初始进行生本教学的时候,我没有一下子完全放手,而是跟他们一起研究,一起交流:每堂数学课板书怎么设计,如何使用数学语言,几何课中如何讲解证明过程等等;教他们怎么当小老师,怎么当小组长,“师傅”怎么带“徒弟”,小组交流怎么做,小组展示时怎么进行(师带徒的优势在三年级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课堂上怎么交流;数学课的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等等这些都要认真地进行培训,教给学生方法、技巧。开始第一个月是培训5名学生当“小老师”,第二个月又是培训5名学生当“小老师”。之后合格的“小老师”还可以培养其他学生成为“小小老师”。就这样,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力不同的“小老师”。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在升入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开始放手,于是课代表给小组分题,连作业也是由课代表和各组组长商量后制定内容。再后来,学生们已经可以做到老师不在,他们自己也能上课的程度。
说到这里,或许有的老师会认为,那生本课堂岂不是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不是的。老师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讲到关键处,说到重点上,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疑难困惑处搭上脚手架,要求教师从主导者、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研究怎么组织新的活动,新的方法,要满足学生的新需求。
四、成绩的变化
起初是为了提高及格率所以将班级的学生结了对子,没想到这项举措更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因为尖子生在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的时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检验出了自己什么地方薄弱。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的学生没有未毕业,更没有流失生,升学率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