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全方位的小结构创新
2013-04-29
每个成员都能领飞
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看来,校园里生活着的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精力旺盛,生机勃勃,因而,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不宜运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手段。于是,淡化行政管理,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让更多的事情通过协商、协调和协作来解决,就成为十一学校管理的重要原则。
对于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十一学校采取优秀教师领衔的项目制管理方式,如,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学校食品资料库的建设方案等。这些工作一结束,项目组随即解散,其项目的质量评估则纳入全校统一的激励机制中。
在项目制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工作需要由有专长的老师承担,如,不同行业的学生职业考察顾问、不同类型的学生研究性课题指导教师。这时候,十一学校会公布岗位名单,由老师自己选择。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老师们的个人专长,也有利于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另外,有些工作需要专家型教师的引领,需要优秀教师运用智慧来破解随时可能会遇到的难题,也有些工作需要他们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如,学校课程研究院的学科兼职研究员、教育家书院的兼职助理,这些岗位的工作难度很大,既需要自身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又需要具有推动别人深入参与的能力,还需要具有推动该项目工作持续提高的水平。对于这样一些工作岗位,就需要动员各学科学术拔尖又有很高思想境界的老师出山。
在项目制管理机制下,以项目为中心,以才能为导向,在学校大舞台上将呈现无数的小舞台,在集体大目标下将分解出无数小目标,每个人都有成为领导者,成为舞台导演或主演的机会;同时也预示着教师不再是野牛型团队,即占统治地位的公牛拥有绝对的威望和权力;而是雁阵形团队,没有单一的权威,每一个团队成员在特定的时候都有领飞的机会。
这里有成长的声音
十一学校的教育家书院,其实是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里没有面向全校老师的统一课程,有的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老师的个性化课程:
教育家成长工程。这些老师都是学科骨干,在教学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课堂教学也深受学生喜爱。如何让他们跳出学科,升华到课程层面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于是,学校为每一位老师聘请了一位学术导师,并组建了一个课程教学改革专家团队,帮助他们行走在通往教育家的大道上。
组建优秀教师讲师团。让他们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开讲座,就自己的研究专长在不同层次的不同场合中分享。这本身既是对别人的培训,也是在进行自我梳理、总结。
设立教师专业成长基金。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成长需求,申请一定的科研、培训、考察、研讨经费。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只要申报理由充分,措施扎实,预期成果合理可行,通过评委们严格的审查和答辩后,即可获得一定的自主经费。当然,用老师们的话说,这笔经费最难花,因为最后的成果评审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从经费的支出中听到老师们成长的声音。
让外部智慧发光发热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越来越融入社会,学校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因而,学校中的许多管理工作仅仅靠校长或学校内部的管理者已经力不能及,必须引入社会智慧参与学校管理。
在许多学校,最常见的是聘请法律顾问,但是律师对学校的法律支持,如果仅仅局限于帮助学校打官司,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他们进入学校管理的深水区,参与到学校工作决策、复杂问题处理、规章制度制定、师生员工培训当中。
目前在一般的学校里,财务工作自审自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仅隐藏着财务安全的隐患,而且也很难由内部提出自我改进的建议。为此,十一学校从社会上引入审计师事务所,从编制学校预算开始,全程介入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从资金使用效益到财经纪律,从预算执行到财务与日常工作效率等,他们能换一个视角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
另外,当学校管理工作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不借助社会的管理智慧,往往就会导致管理进入高原期。于是,十一学校引进了管理咨询机构,让他们帮助学校固化已有的管理成果,修正管理偏差,提升管理水平。他们的专业性让学校重新萌发了生机。
处处有流程
“流程改变了,结果才会改变,流程优化了,结果才会理想。”这是企业管理者都十分清楚的事情。
其实,学校管理也存在着流程梳理与流程改造的问题。所以十一学校也在这方面下了许多工夫。
首先是流程梳理。把目前学校管理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予以排查、汇总,然后请当事人如实画出现在的工作流程。这里需要强调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求当事人“详细甚至有点‘傻地”画出具体流程。
因为,在梳理环节中,有些问题十分重要,有些问题表面上虽不足挂齿,背后掩藏的问题却非常有价值。譬如,以“化学老师申请上实验课的流程”为例,会忽略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一些学校里其实是实验员决定实验课能不能如期开出。所以,梳理现有工作流程,是改造流程的基础。
改造流程的关键是确定目标导向。譬如,关于考试检测的管理流程,在一般的学校里,特别重视的是考试本身,考试过程、批阅试卷、讲评三个环节用掉了师生许多时间,这种为考试而考试的管理方式,势必增加师生负担。十一学校则关注了这些流程之外的其他环节,如,命题前对学生的了解、批卷后的统计分析,以及讲评后的分类指导和问题解决。
可见,只要有心,学校工作处处都可以有流程的出现。
每一所学校都试图为老师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教学需求,但正在这些看上去尽心尽力的服务上,却也最容易引发老师的不满。
譬如,图书馆的购书服务。尽管图书馆管理员定期向老师手机发送需求信息,及时地到书店购买急需的师生用书,但还是让师生感到“远水不解近渴”。因为现在的网上购书既便捷又便宜,在网络上一键即可以搞定的购买活动,却要经过几个环节,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如愿,师生怎么会满意呢?
于是,十一学校调整了学校购书流程,规定每位师生均可以自主购买所需的图书,购完、读完之后可直接交到图书管理登记报销,只是买前要注意浏览一下学校网上图书馆的馆藏书目。
后来,十一学校又建设了学生走班上课的学科功能教室,老师们买来的图书也就不需要交到图书馆保存了,存到自己负责的学科教室即可。当然,图书管理人员上门登记备案还是必须的。这样,大家买书、读书的积极性便高涨了许多。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机制,也让许多老师少做了好多实验。设置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尽管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就往往事与愿违。学科老师常常因为不断“麻烦”实验管理员而“于心不安”,实验管理人员也会因为实验的功效、教学的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而缺乏主动为实验服务的积极性。
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把原来的实验室改造成了学科教室,实验室成了可以上理化生的课堂,教室也成了能够做实验的地方。每位老师负责自己既上课又做实验的教室,里面所有的仪器、设备、药品、教具、挂图、图书一应俱全,原来专管实验、图书的员工成为了老师的教学助理。这样一来,资源就在老师、学生的手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把旅客访在驾驶员的座位上,可能比一个劲儿地对驾驶员指手画脚要好得多,因为他们自己最清楚要到哪里去,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以什么样的速度去,从哪里去更方便和快捷。
教师互助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拿不定主意或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些事情在学校里可能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个人却小事不小,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工作。
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仅仅靠聘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辅导,效果并不明显。许多时候专家的指点缺乏针对性,而且时过境迁,老师们一旦错过了渴望得到点拨的时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再说,单项灌输式的报告没有互动沟通,有些深层西问题难以深入讨论。
为此,十一学校在教室办公区和教室休息室中间开辟出一间教师互助中心,学校外聘和内部选聘一批既有时间又有理论水平的专家教师,每天下午轮流到互助中心“坐诊”,向前来咨询的老师提供辅导。
在互助中心里,专家教师与老师们随机交流,老师们的困惑、问题即是交流的重点。一段时间之后,互助中心汇集了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校就约请有这方面研究专长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或大或小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共同困惑或话题的老师座谈、讨论。
当然,一个学期或年度积累下来,会发现许多不同时期老师们面临的一般性问题,也会发现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老师所遇到的共同困惑。将这些问题梳理出来,就会成为学校下一学期、下一年度的互助规划和培训方案。
此外,向有同样问题的老师引荐校内外导师、推荐优秀的文章和书籍,也是互助中心常做的事。
来互助中心寻求帮助的老师在专家、同事的帮助下解决了教育难题,度过了教育危机之后,其中有的老师便自然成为了互助中心某一方面的专家,于是,也经常受邀参与解决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问题。
互助中心不仅是老师们的家园,学校还鼓励一些学生参与其中,他们独特的经历、特定的视角,常常给老师们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家长们的教育困惑与难题也经常被引入互助中心,他们的加入使互助中心变得更有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