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观察
2013-04-29陈静
陈静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教学界的关注与教师的青睐。课堂观察是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形成实践智慧的必不可少的行动路径之一。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内涵 分类 主要策略 价值
观察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生的事。当需要证据时,观察便成为一个有意识的和正式的过程,它需要具体阐明问题或探究决定活动的经过、采取的步骤和获得证据的种类等,是系统性、目的性行为的驱动过程。观察历来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近代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指出,所有的社会研究始于观察且止于观察,“无论从什么地方开始对任何一个社会机构之研究,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便是细致与长期的个体观察……通过这种观察,研究者能获得很多材料,并以此来清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1]P187
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活动,旨在谋求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教师。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即执教者或听课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全方位地了解课堂观察,笔者将从内涵、分类、主要策略、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然地或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及自身的特点、人格和行为方式的活动,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职业直觉活动”[2]P28。在课堂信息交流活动中,教师的正确判断来源于课堂观察,教师通过观察获取必要的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与交流。[3]P39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一)从观察主体的角度分类。无论是课堂教学行为,还是研究课堂方法,课堂观察活动都包括观察者和被观察课堂两个基本要素。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之间的关系,课堂观察的主体可以是执教者也可以是他人。对应的课堂观察也就包括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两种情况。
(二)从观察对象的角度分类。郑金洲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4]P64可见,不管怎样丰富“教室”的内涵,其主体仍然是教师和学生。所以,一般认为课堂观察的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三)从观察目的的角度分类。课堂观察可分为评价性观察、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评价性观察的观察主体是学校等有关行政部门,由于晋级或评优等需要,对执教者当下教学水平或教学技艺形成结论性的评价;而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的观察主体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执教者自身。其中,诊断性观察是指对执教者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给出积极的改进建议;提炼性观察是指通过观察提炼出执教者课堂教学的风格与特色,以促进风格或特色的进一步凸显;专题性观察是指为了研究某一或某些课题而进行的课堂观察,也可称其为主题性观察。
(四)从观察手段的角度分类。从收集事实材料的方式及事实材料的属性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大类。定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收集对课堂事件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收集的规则是灵活的,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可以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增加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
三、课堂观察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观察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一)注视。注视并不是较长的时间地盯住某个学生看,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地和单个学生发生目光接触。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来自学生的丰富的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获得较强的教学监控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扫视。要做到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跟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是不现实的。这里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又有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随时用目光扫视全班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注视强调的是“点”,那么扫视则重视的是“面”。扫视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及时发现一些课堂上的行为问题。
(三)环视。环视是按一定的观察路线(如0形或S形),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观察。如果说扫视的目的在于发现,那么环视的目的则在于观察与交流。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低头看教案,或抬头看天花板,即使看学生也是心不在焉、目中无人,就很难获得来自学生的丰富的反馈信息。尽管教师在环视时与学生目光接触的时间比注视要少得多,但毕竟可以和学生进行一种短暂的交流,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教学反馈信息,比扫视具有更好的监控效果。
(四)巡视。教师和每个学生的空间距离不一样,观察的准确性也不同。另外,教师的视力、学生人数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会对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无论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都不应该始终站在讲台上,而应不定时地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以此收集来自学生的更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
四、课堂观察的价值
(一)探索课堂发生机理。课堂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发生机理。课堂观察的首要目的就是解读课堂,从而使执教者或观察者更好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
(二)反思课堂存在的不足。在课堂观察的实践中,实际被观察的课堂并不一定都是非常成功的课例。其中,成功的课堂有类似的因素,而失败的课堂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一些常见的失误进行研究,分析失误的表现与危害,探究失误的机制和病理,思考避免失误的途径与措施……意义并不亚于对成功经验的总结”。[6]P109所以,课堂观察要以欣赏的眼光挑“毛疵”,并针对“毛疵”反思改进的策略。
(三)完善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的教师成长路径。课堂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全部理由。实践表明,教师的成长“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固定的道路可走。只能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中探索,重建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而且“名师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都能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从中寻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通过不断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己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丰硕成果,自成一家”[6]P97。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徐仁钟.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之我见[J].网络科技,2007.
[3]王锐.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7.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辛涛,林崇德.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质与量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6]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