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呼唤“静”与“慢”的艺术

2013-04-29喻照安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

喻照安

摘 要:教育不应被科技发展所裹挟,“批量生产”、速度效率等不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教育是一种静慢艺术。历史课堂作为历史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授受知识、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三大任务中,应当通过独思、留白、等待、感染、呼唤等方式体现静慢艺术,从一个新的角度让历史课堂更有弹性,历史教学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育;静慢艺术;启迪心灵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材料教学等方式,对话交流、探讨与体验、争论与辩论等形式纷纷进入历史课堂,历史课堂比以往节奏更快了,材料更多了,气氛更热闹了,似乎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了。在历史课堂形式的喧闹声中,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倡导与关注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于2009年开始陆续编发了几十篇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章,在全国中学历史界掀起了开展有效教学的小高潮。截至目前,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方兴未艾。自2009年秋季开始,本人主持了本市初中历史启迪心灵教育研究课题(以下简称本课题),有42所学校成为本课题的实验单位。其中,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静”与“慢”的艺术魅力,是本课题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历史课堂的“静”与“慢”的艺术角度,引导师生关注历史学习的本质特征,戒除浮华的环节与形式,为推进历史有效教学提供另一种思路。

一、“静”与“慢”的教育含义

所谓“静”,就是安静、心静。安静,针对的是学习的物理环境——教室,心静针对的是师生的情感状态。“静”的情感状态可描述为三个层次:平静、冷静、宁静,平静不是死气沉沉,而是面对浮躁的社会,保持一份平静、平和的心态,平浮躁之气,去烦躁之情,除功利之心;冷静是理性思考之后的沉着应对;宁静是一种安宁和优雅,不为急功近利所诱惑,宁静致远。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行为,要确保思维的高质量与深刻性,思维的主体(学生)应该首先具有一颗“静”的心。《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静”是学习思考的重要因素之一。毋庸讳言,由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对话等形式被广泛推崇,现在的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急急如律令!”教学信息交流被凸显,“动起来,讨论起来”成为课堂的基本色,课堂上师生静思时间变少了。因此,如何让课堂中“静”的元素得到强化,进而让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和逻辑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所谓“慢”,就是缓慢、舒缓、等待、留空间、慢节奏和慢功夫。教育是以爱为底色的,爱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情感的激发、鼓励与等待、欣赏与启迪……都需要慢功夫!同时,学习一种认知的过程,无论何种学习形式,都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这种独立思考体现在课堂上则必须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慢”的艺术、一种浸润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即是对“慢”的教育艺术的最好注解。“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慢”的因素已悄然离去,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环节的紧紧相扣,更多的学习材料展示与分析,还有教师的“连环追问”……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似乎“浑然一体”,不留一点缝隙,多数学生是被裹挟着走完四十五分钟。为此,如何让课堂“慢起来”,让学生的有效思维回归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应该成为一名有责任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历史课堂“静慢”艺术的把握策略

1.教学理念:静与慢——思维与启迪的平台

教育自诞生以来,似乎特别青睐“静慢”艺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孔子的“引而不发”、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均注重对“静静的等待”之教育意义的诠释;尽管当代教育理论流派众多,但都强调学习思维的提升和心灵的律动。如:建构主义强调“建构知识”,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发挥不同能力作用”,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探究获发展”等等。既然如此,思维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思维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得到重视或尊重?在活动与探究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局面下,这些问题显得更有教育反省价值。近年来,教育学者张文质著文《慢教育》,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慢教育的概念逐渐被教育学者所关注。

尽管慢教育的思想开始被提及,但还未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表现“静慢”艺术,还未成为师生的有意教学行为。相比其他课程,中学历史更关注“比较、求真、求据、解释、分析”等思维养成和“借鉴、反省、责任、使命”等心灵陶冶,更需要呼唤“静慢”艺术。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应形成如下逻辑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思维的发展和心灵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和心灵的启迪需要独立感悟与时空条件,独立感悟与时空条件呼唤学习者的静心、静思与“留白”。

2.教学设计:备学生的历史思维力

在教师教学设计工作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许多教师做到了备课标、备教材、备方法、备史料、备教学环节、备学情……但极少有备学生的历史思维力的。所谓备学生的历史思维力,就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对设计或生成的核心教学问题,预测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种类、深度、广度和时间量等等。只有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为学生留下宝贵的思维时空。本人在本地的教研观课数据统计表明,一节课一般平均约有35个教师设问,其中约78%的问题属于极浅或浅层次的问题,学生可用“合声”来应答,或者个别学生根本不用认真思考,照本宣科式即可回答。在历史课堂中,正是这些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充斥课堂,挤占学生静静思考的时空,导致课堂活动不断,环节紧凑,但学生思维发展不充分,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在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上,我们主张每节历史课堂的教师设问不能多(15个左右),且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必须占课堂总问题的70%以上,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课堂面貌:课堂更静了、环节更慢了,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更深刻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又快又好了。

下面摘录本市一名实验教师在讲《洋务运动》一课中的教学问题设计内容:

……

“走近洋务运动”:在了解洋务运动的基础上,你能帮助洋务派找出其措施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设计说明:其前提是教师制作了相关课件,学生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提供的图文资料进行归纳和讲解洋务运动的概况,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图表和史料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评说洋务运动环节做一个铺垫,形成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特殊的完整认知体系。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再小组讨论4分钟,最后展示交流4分钟。)

“评说洋务运动”:既然洋务派实行的措施有这么多的缺点,那洋务运动是不是对中国的发展没有一点好处呢?说明理由。(设计说明: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为了降低难度,我用分组的方式把问题进行了分解,这样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正确评价洋务运动,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顺利实现预设目标。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学生根据观点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4分钟,各小组推选代表交流5分钟。)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
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困难原因及转变策略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