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探析

2013-04-29孟繁丽

新课程·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研究性学习

孟繁丽

摘 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对学校课程形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的一种教改动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促进者;终身发展

新课程改革,无疑在语文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学说、教学方法策略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笔者正是基于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不会贻笑大方之家。

一、教师“教”的策略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由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制定学科计划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材料,尽可能地增加研究性活动,要根据单元教学课题的需要,营造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的主动性,而这又归于教师对“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再造者”和“发现者”。

首先,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真实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掌握各种动态并考虑下一步如何进行指导学习。

其次,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

再次,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二、学生“学”的策略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如何,是“研究性”学习成败与否的唯一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的主体。”传统教学忽视“人”的发展,“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予以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予以关注,重视学生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切合自己的参与时机,让他们体会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这一主体内因的充分发挥,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知识的“储存器”转化成“知识的加工厂”,也由原来“教师的受动者”转变为“教师的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是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教法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式的革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冰欧.对综合课程理论的认识与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4).

(作者单位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