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语文

2013-04-29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激发情境问题

杨 艳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情境;激发;问题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反映了教学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下面我以教学《所见》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新旧搭桥巧设情境

《所见》我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解诗题。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温习已学的古诗后,提出三个问题引入教学:(1)“见”是什么意思?(2)“所见”呢?(3)那么是谁看见呢?三个问题实际进行了“温故”“初知”“引新”三步曲,重点放在“引新”,为了让学生产生感染,我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音乐渲染营造情境

教学古诗《所见》第二步简介诗人。我以讲小故事的形式介绍诗人时,选择古筝曲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课堂上,随着音乐的变化,气氛发生了急剧变化,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仿佛都回到了那遥远的时代……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调,这样的气氛既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开发了智力,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教学《所见》这首古诗时,班上有一位小个同学一读完诗后,就高兴地举起手问我:“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意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意欲捕鸣蝉?”听到这个问题,我肯定了这位小同学问题提得好,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并让他们用“捕”组词,一个学生马上举手组词“捕捉”。接着,我请他们想想“鸣蝉”的意思,经过同桌讨论,他们知道了“鸣蝉”是指“树上正叫着的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是说谁“意欲捕鸣蝉”?学生马上回答到是指放牛的孩子,我顺势引导:那么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这一问,学生立刻意会,一名学生脱口而出: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叫着的蝉,“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问题迎刃而解。

四、图画生动再现情境

为了深入理解古诗,我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发现,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个孩子说: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坐在黄牛的背上,他高兴地唱着歌。另一个更有自己的想法:一个小牧童放牛要回家了,他走在树林里,树林很美,树叶都绿油油的,小草也绿油油的,他看见了心里就很高兴,他就唱歌了……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都急于说明牧童是不捉知了的。我被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打动了。是呀,孩子们,你们想的都很有道理。这首诗是诗人看见了画面上的这一幕情景后写下来的,诗人认为小牧童可能是想捉知了。看来你们比诗人更了解小牧童,知道他和你们一样喜爱知了,一定不会把知了捉回家的……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建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理性材料的堆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占主体地位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确立生命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广袤的语文天地中自由地飞翔、快乐地遨游!

猜你喜欢

激发情境问题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