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学体验,领悟学习方法

2013-04-29翟艳君

新课程·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验

翟艳君

摘 要: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才称得上是建构知识;只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才能领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体验;构建知识;领悟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附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活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体验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领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在体验中思索,在体验中创造。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效体验中获取知识,领悟学习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指导“观察法”

小学生天生好奇,教学时应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小学数学中的规律、运算定律、性质等知识,不必反复地讲,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方法,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培养。当学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后,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会学得轻松愉快。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出示一组习题:

18÷3=6

180÷30=6

1800÷300=6

18000÷3000=6

学生口算出得数后,出示问题: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陆续举起了手,在此基础上,我说:“同桌先交流一下看法”,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我叫一个学困生给全班同学说说他的发现。他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还没等我开口,“对!”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和回答问题的同学笑了,全班同学都笑了。“从下往上观察,又发现了什么?”第二个问题适时出现,好多同学又举起了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能不能把这两条规律用一句话来叙述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为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书上的许多知识,只要有可能,我都让学生亲自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掌握。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数方格的办法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但是这种办法有它的局限性,怎么办?学生说可以用拼摆的办法,他们拿出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然后摆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直接关系,最后通过计算、验证,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的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整个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三、质疑“问难法”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了解到: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老师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按角度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为了使其更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质疑: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判断,为什么锐角三角形要根据三个角都是锐角来得出呢?对此设例分析,逐个用纸板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或一个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后,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得到了解释: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钝角、直角最多只有一个,而锐角可有三个,所以判断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能确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知识达到真正地融会贯通。对小学生来说,虽然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开始时较难掌握,需老师的启发引导,但养成习惯后,他们会提出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画图“分析法”

在小学阶段,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仅靠思考,往往不容易找到解题的途径,可采用许多辅助方法,画图分析法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可以画线段、利用实物图等手段。如,红花有12朵,比黄花多4朵,黄花有多少朵?看到题目,很多学生分不清谁多谁少?有的学生用加法计算,有的学生用减法计算。这时我先引导学生摆出12朵红花,然后从右往左数出4朵,用手捂住,让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好多学生还说出了解题思路。又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各自到达对方出发地后立即返回,途中又在距A地50千米处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知道了甲、乙共同行一个全程中,甲车走了80千米,照这样两次相遇共走3个全程,甲车应走了80×3=240(千米),这时离A站还有50千米,两个全程就是(240+50)÷2=155(千米)。学生学会了这种学习方法后,稍复杂的应用题的解答迎刃而解。

五、引导“转化法”

转化是把一种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方法。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所以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时多采用这种方法。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指出“转化”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也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自己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和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对转化这种方法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便将来能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

总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才称得上是建构知识;只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才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五小)

猜你喜欢

体验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技校英语课堂开展职场体验式教学初探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景观的语言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