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煮三国》话新课标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2013-04-29陈秋群
陈秋群
摘 要:关注学生的动情点,课程改革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有三个基本理念: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即实验田。
关键词:新课标;学生的动情点;支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课程意识
最近看了《水煮三国》(后面简称《三国》)一书。成君忆先生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及对策,用大话三国的写作方式娓娓道来,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大有深意存焉。如果把学校作为企业来管理,成君忆的管理理念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借鉴。我品读《三国》并汲取了部分营养,借此来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一、关注学生的动情点
课程改革首先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就算设计得再完美也像不会流动的水,生动不起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在《三国》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12点动情点,这12点动情点能产生不需要钱的胡萝卜效应。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也能发现并调动学生的动情点,整节课将生动活泼、亮丽无比。那么学生的动情点是什么呢?
1.对有趣、新奇、刺激或特殊功能的追求
每个人都在寻找乐趣,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增添一些饶有兴趣的设计,就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好感。对于学生而言,兴趣就是一种魔力。
2.追求一种赢的快感
成就自我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如果把课堂设计为一场竞赛,问题不在于谁输谁赢,而在于每个人都想赢,这样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去追求赢的快感,让学生成为受关注受欢迎的人。
3.增加学习和生活的智慧
获得新的智慧是人的成长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依据所授课的内容,增加一点生活的常识,增加一些政治要闻,增加一些处事智囊,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课表示好感。
总之,学生的动情点是种奇妙的情感按钮,只要你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按钮,那么学生就会与我们的历史课越走越近。
二、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忠义精神,正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精神。成君忆先生认为要成就一个现代企业就必须创建一支高绩效的团队,想要成就一节高效率的课就必须创建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支持,对历史课的支持;倡导学生多为班级荣誉考虑问题;增加学生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调、信任和欣赏。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需要为此架构一种良好的沟通平台。
三、改革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
《三国》中诸葛亮与其岳父黄承彦有一段对话,黄承彦说:“勇敢就意味着勇于积极提供各种方案以及勇于提出异议;勇敢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我想新课标下当代历史教师也应有这种精神。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人。要改革,教师先要具备历史课程意识。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包括:
1.教师的主体意识
在历史课程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2.课程的生成意识
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应把自己的历史常识和人生经历融汇到课程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可以对预设的课程进行批判,也可以进行重新再创造。
3.课程的资源意识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历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这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去。
这三方面的意识,总结为一点,就是要有三个基本理念: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即实验田。
《三国》中有一警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不断创新的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的员工,市场会淘汰落后的企业,企业也会淘汰落后的员工。那么在学校,落后的教师也会被无情地淘汰。随着历史新课程的推出,我们这些教育教学者真正要做的是把这些理念落实到底。
参考文献:
[1]罗安琪.高中招生考试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历史教学,2002(08).
[2]杨向阳.历史学习评价改革诸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