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近错误:让语文课堂绽放更多精彩

2013-04-29胡连英

课外语文·下 2013年3期
关键词:有情暗香青山

胡连英

【摘要】面对学生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回答,教师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位为人师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大骂学生“笨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该是最下策的做法,其次是用“不对”“错误”等词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立即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再者是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而对前面那位同学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作任何分析评价。这样的处理方式不符合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回答。

一、让学生的回答换得希望的种子

教学实例:

鉴赏古诗: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师:哪位同学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生A:我的感觉是前两句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而后两句就不一样了,那浓重的离愁表现得很突出。

师:A同学用她敏锐的眼光,很快就发现了前后两句有明显的不同,我想知道,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感情呢?

生A:第二句的“红叶青山”给人很明朗、很阳光的感觉,而第四句中的“满天风雨”让人感觉郁闷。

师:原来你读出了诗人笔下的景是含情的,这是鉴赏这首诗的关键。对于A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B:我认为,这两处写景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离愁。“红叶”句以美景反衬离愁,“满天”句以哀景正衬离愁。

师:也就是说,无论是美景还是哀景,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离情别绪。这种写法就是清人王夫之所说的——

师生:“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

其实,这个问题不会很难,课堂上我们多次强调。但学生A的基础较差,课堂上她能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说明她有认真思考,所以老师及时地肯定(画线句)她的回答,同时又请其他同学纠正补充,让A同学意识到自己的答案还不够准确。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她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其他同学提出的异议。

都说鼓励是火种,它可以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和信心之火,但鼓励不都是诱人的奖金和耀眼的奖牌,有时,一个充满赞赏的眼神,几句发自内心的欣赏的话语,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学生受挫的时候。所以,当学生的回答不准或错误时,老师千万别泼冷水,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得到精神的力量,从而对您的课堂永远充满期待,对生活满怀信心。

二、让学生的回答变成解题的钥匙

教学实例:

鉴赏诗歌: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师: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A:几枝遒劲的寒梅横斜在清浅的水面上,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月亮之下,梅花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

师:你的意思是,句中的“暗”是因为时间已到“黄昏”?“黄昏”指傍晚?

生A:是。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个“暗”字,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的妙处。你们同意A同学的看法吗?

[沉默]

师: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七律,按规定,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那么,根据律诗的这一特点,同学们能否理解“暗”和“黄昏”的意思呢?

生B:“水清浅”对“月黄昏”,“清浅”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水的清澈,那么“黄昏”也应该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月色朦胧。

师:也就是说,这个“黄昏”实际上相当于“昏黄”, “月黄昏”为梅花提供了一个美妙背景,我想,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而“暗香”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C:“暗香”对“疏影”,而“疏”是修饰“影”,作定语的,既然是对偶,“暗”也该修饰“香”……[感到困惑]

师:可是,同学们写作文时,通常都写“浓香”“淡香”“清香”,极少写“暗香”啊,而“明”“暗”又通常都是用来形容光线、色彩的,该是诗人用词不当吧?

生D:老师,这不就是“通感”吗?

师:通感?!请你为我们详细解释解释。

生D:诗人用色彩的明暗来形容嗅觉的香气,“暗香”就是“淡香”“清香”的意思,不过,“暗香”更能写出梅香的若有若无之态。

师:分析得很到位,我还想问:梅香有形态吗?

生E:本来香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诗人不仅用“暗”来修饰“香”,还用“浮动”来形容它,这就把香气当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液体来写了,香气就显得有形态了。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读出梅花的神韵了……

在鉴赏古诗的语言时,动词、形容词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在这首诗中,对“暗”“浮动”等词的理解是赏析本诗的关键。学生因其知识经验积累的不足,就会使其在面对不同情景时出现理解偏差。既然在关键问题上,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教师就应该紧紧抓住它,通过有效追问,联系相关的知识(画线句),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的所谓的错误答案,就变成了解题的钥匙。

三、让学生的回答成为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教学实例:

鉴赏宋词: 长相思(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师:同学们都知道这首词抒发了情人间浓重的离愁,关键是我们要体会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哪位同学能够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A:“君”“妾”分离,泪眼望着泪眼,伤心欲绝,可是两岸的青山又怎能理解这对情人间的离愁别恨呢?诗人用青山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师:A同学认为这首词用了反衬手法,你们同意吗?

生(部分):同意。

生B:我不同意A同学的解释,青山本来是无情的,可诗人赋予青山以人的感情,写青山有情相送迎,把青山人格化了。

师:A说青山是无情的,B说青山是有情的,这不矛盾了吗?

生C:很明显,“两岸青山相送迎”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连青山都来相送迎,这青山难道还无情吗?

师:哦,“连青山都来相送”了,连青山都如此有情,偏偏谁是无情的呢?同学们,想一想,“谁知离别情”的“谁”代指什么?

生:这个“谁”应该指“别人”,词中“罗带同心结未成”,意味着有情人却难成眷属。“别人”可以是《孔雀东南飞》中的蕉母,也可以是《红楼梦》中的贾母,青山有情相送,而别人又有谁能理解情人之间的离愁呢?

[生鼓掌]

师:太精彩了!山的有情是烘托了情人间的多情、深情,而别人的无情是反衬了情人间的刻骨离情。

教学要达到高潮,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摆脱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对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轻易否定,而是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画线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这时,就要及时地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信息(斜体画线句)进行判断,在交流对话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共识。

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易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样,学生原本错误的回答就成了课堂教学进入高潮的助推器。

成功的课堂总会闪烁着艺术的光芒。而艺术的形成必缘于教师的不懈努力。同样,要把学生的错误回答变成教育教学的契机,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切实转变学生观。

观念决定行动。新课程下的课堂必须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勇气面对“错误”,有心情参与到对“错误”的讨论与纠正过程中。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不再把学生看做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期待点燃的火把。

其次,要求教师打好专业功底。

把学生的错误回答变成教学契机的课堂,一定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调动知识的储备和随机生成新的问题情境。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再者,要求教师练就教学机智。

把学生的错误回答变成教学的契机,还要求教师善于启发铺垫,善于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太准确甚至错误时,教师若能把握这个契机,就可以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景,让学生和老师在45分钟的教学航道上享受激情与快乐。

亲近学生的错误回答,让语文课堂绽放更多精彩!

(责任编辑:李敏)

猜你喜欢

有情暗香青山
暗香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暗香袭人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青山揽胜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ЛУЧШИЙ ИЗ ЦВЕТКОВ – МЭЙХУА
曲径通幽处 自有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