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心理—道德教育体系”构建及其创新实践

2013-04-29闵珍张晓文

考试周刊 2013年64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实践心理

闵珍 张晓文

摘 要: 本文针对工科院校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体系研究,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注重实践探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整合型”的心理—道德教育实践体系,旨在培养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具有高度理性、高尚情趣、健全人格、丰富情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工科院校 心理—道德教育体系 创新实践

心理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道德教育是长期以来人们期望较高和争议颇多的领域,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表征了教育发展的新态势,是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本文针对工科院校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体系研究,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注重实践探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整合型”的心理—道德教育实践体系,旨在培养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具有高度理性、高尚情趣、健全人格、丰富情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心理—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

心理—道德教育模式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体现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新型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协同成长的一种模式[1]。

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工作方式上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解决,而“人的心理平衡需要一种价值观作为支柱”。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而又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的。一方面应从心理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到道德教育中,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应依靠道德教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二、工科院校心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工科院校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业难度大,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形成做事踏实、专注,动手能力较强,吃苦耐劳,有独立思考的良好品格,但性格相对内向,不善交际和语言表达,人文知识欠缺,思维不够开阔。以至有人给工科学生作了“形象设计”:勤恳但少情趣,质朴而不豁达;专业技法精通而生活品位平庸,智商偏高而情商偏低[2]。此外,工科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和学习内容摄取的单一化,不但没有给上述心理包袱的背负者以释放的机会与方式,相反,某种程度上是“雪上加霜”。

三、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整合型的心理—道德教育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立足工科实际,秉承“立人、立学、立业”办学理念,确定了学校心理—道德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整合全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和服务对象,遵循学生心理及道德教育规律,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整合型的服务体系,注重工作实效,保障学生成长成才。

全方位、立体化、整合型的基本含义:全方位是指心理—道德教育三个面向,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面向心理发展的各个主题。立体化是指心理—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层次性、方式上的多样性和教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整合型是指心理—道德教育整合了全校所有资源,并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全方位、立体化、整合型的服务体系主要包含四个子系统,即完善的配备系统、优质的服务系统、高效的应急系统、求真务实的科研系统。

四、心理—道德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一)完善的配备系统——根本保障

1.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具体得力。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成立了由学校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南京工业大学心理—道德教育暨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将心理—道德教育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体系。学校成立专门的指导中心,挂靠学生处,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

2.资金来源充裕,软硬件设施完备。

学校将心理—道德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现有情绪宣泄设备、音乐放松椅、沙盘、一拖二生物反馈治疗仪、脑波治疗仪、读卡设备、团体辅导器材、完备的监控系统等办公设备。有网络测评系统、专业心理测评软件、情绪与压力管理系统等软件配套设施。

3.人员配备合理,培训系统专业。

基本做到了专职人员培训专家化、兼职人员培训专业化、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系统化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培训普及化、可操作化。

(二)优质的服务系统——主要渠道

心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主要依托四大平台,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心理测评、咨询服务。这四大平台的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方式都有所区别,达到心理—道德教育覆盖全体、有层次、有重点、有实效的目标。

1.课堂教学是心理—道德教育的关键渠道。我们在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心理—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选拔优秀的专兼职教师,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收益面。课程设置,以大学生心理—道德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围绕大学生心理—道德发展的六大主题,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将心理—道德教育系列课程纳入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系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选修一门心理健康类课程。

2.课外活动是心理—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

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在我校大学生心理—道德教育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补充作用。针对我校工科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如下活动:(1)学校在各学院学生心理协会的基础上,成立心协联合会,指导心理协会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2)重点搞好两个主题宣传活动。每年五月开展“我爱我”宣传月活动;每年十月开展“关爱心灵、关注健康”系列活动。(3)积极推进班级心理—道德主题活动的开展,将心理—道德教育在班级层面上展开,惠及每个学生。(4)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3.网络心理测评是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和途径。

我校从1998年开始尝试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利用心理普查的结果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施测过程严谨科学。学校明确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开展咨询和服务提供背景资料和基础数据,而不仅仅是筛查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者;制定严格的心理测验管理和使用守则,学生可以就测验结果主动找咨询师交流,咨询中心也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主动约访;对于测验中筛查出的疑似心理障碍人群,制定严格而谨慎的谈话制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甄别和帮助。

4.咨询服务是心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为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恢复内在的和谐和良好的社会功能是心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尝试:(1)拓宽咨询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咨询治疗服务方式主要有: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情绪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脑波治疗、户外拓展训练等。(2)重点做好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室每周48小时向学生开放;团体辅导提供菜单式服务,每学期开学初向学生和班主任公布团体辅导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选择参加不同的团体。(3)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

(三)高效的应急系统——最后防线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健全了心理健康五级防护网络,在危机症状的前期识别、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的跟进工作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危机的发生,减轻了危机的负面效应。我校心理健康防护的五级网络是:学生个人、学生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五级防护网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及时发现问题。我们在各学生班级设心理委员,接受系统的培训、学习危机状况的识别和紧急干预;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制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和精神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学生中进行“预防自杀”“远离心理危机”等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

其次,主动借助精神卫生医疗部门的专业力量,并与其建立热线联系,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我们与南京脑科医院建立联系,及时转介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与南京市自杀防御中心等机构建立联系,公布他们的服务电话,借助他们的力量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再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保卫处和学生工作干部的联动机制,科学高效地化解危机。学生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科学、高效地化解危机。

最后,做好危机紧急处理后的跟进工作,预防问题的复发。根据危机事件的类型和性质,在危机事件的紧急处理后及时跟进医学处理、心理咨询、困难帮扶,相关人员的心理辅导,化解危机的负面影响。

(四)求真务实的科研系统——科学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社会变迁、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都会影响教育效果,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心理—道德教育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我们可以通过年度研究报告、辅导员论坛、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开展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研究和探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总之,心理—道德教育是一种育人模式,已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重视,从理论到实践均需不断完善,形成一定的体系。我们相信,这种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巢小莉.发挥辅导员优势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8(6):69-70.

[2]朱小爱.论工科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0(4):131-132.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创新实践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感受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