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麟趾的词学活动与“江东词社”唱和

2013-04-29刘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词学

摘 要:在道咸词坛上,孙麟趾是作为后期浙派领袖而存在,这与其在南京的词学群体活动密切相关。孙麟趾是当时南京许多群体唱和活动的核心,尤其他主持了“江东词社”唱和,并恢复了比兴寄托的传统。

关键词:词学 江东词社 唱和

孙麟趾(1791—1860),字清瑞,号月坡,江苏长洲人,道光元年诸生。孙麟趾涉猎词学较早,且很早就与吴中词人进行词学交往,据其词序云:“年十二好作词,尝于朱酉生、沈闰生互相探讨。”朱、沈二人分别指朱绶和沈传桂,二人均是“后吴中七子”的重要代表。在雍乾时期,吴中地区是浙西词派的重要基地,吴中词人自然浸染上了浙派词风,而“后吴中七子”也被普遍视为浙派后期的词人。因此,孙麟趾与浙西词派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孙麟趾《凤箫词》《高阳台·词集刻竟题后》即自我宣称:“自评量、不学苏辛,可似姜张。”可见,孙麟趾是宗尚浙派词风,奉南宋词人姜夔、张炎为圭臬。当然,这也被其他词人所注意。如韩崇《青溪水榭倡和词序》云:“平江孙月坡轩冕松竹,吐纳云泉,冲虚登石帚之堂,婉约跻乐笑之室。”又潘曾绶《采药词跋》云:“今读月坡先生词,极悠扬之情,空叫嚣之习,斟风酌雅,一以白石为宗,斯真能人所难能,不愧于古之作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三亦云:“月坡今之玉田。”

值得注意的是,孙麟趾兴起于浙派日渐衰微的道咸词坛,却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广为词坛赞誉。如刘履芬《词迳跋》云:“长洲孙君月坡,以词名道、咸间,客金陵、西江最久。刻所作词凡十余种。”又潘遵《零珠词序》云:“月坡先生弱岁即工倚声,继而出游四方,凡心目所遇,伊郁善感,靡不托之于词,其先后开雕,为世所传播者计一十五卷,原板俱存西江道署。迩者息影家居,虑索稿者众而无以应也,复从前刻中选若干阕重付梨枣,名曰《零珠词》。”由此可知,孙麟趾的词作,主要作于游幕期间。幕府生涯,俸禄必定微薄,然而却能刊刻词集十五卷,足见其词作为人所广泛接受,并给予了资助,才能刊刻。而孙麟趾晚年归里后,竟出现“索稿者众而无以应”的情况,这更进一步证明了他在道咸词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麟趾无疑是浙派在道咸词坛上的领袖,代表着道咸词坛风会的某些变化。

孙麟趾的创作能得到词坛的承认,同时其作为后期浙派领袖的地位能得以确立,除了词作本身的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与其“客金陵、西江”时的词学活动有关。对于这段时期的词学活动,孙麟趾在《香隐词序》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兹录之:“道光十八年,汤雨生都督招游金陵,严问樵太史、袭定庵礼部相与剪烛分题,极觞咏之乐。后已酉岁,陶凫乡宗伯开藩江右,延余偕往,因得游西湖、桐严,登匡庐、庾楼,访琵琶亭、滕王阁诸胜,辄以词纪之。十数年来,饥驱奔走,劳者自歌,安冀赏音。”据此,道光十八年(1838),受汤贻汾之邀,孙麟趾来到南京,与严保庸、龚自珍等词人来往密切。此后,孙麟趾一直在南京进行词学活动,直至道光己酉年。己酉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陶援孙麟趾入幕。自此,孙麟趾主要在江西展开其词学活动,长达十余年。

对于孙麟趾而言,在南京的词学活动远比江西重要,其词坛地位的确立当是在南京时期。如严保庸《凤箫词序》云:“道光己亥夏,余始识孙君月坡于白门琴隐园。雨生将军语余:‘此词人也。将军故工词,非漫誉者,窃心识之。是年冬,复至白门,月坡出词稿一册相示,果如将军言。”道光己亥即道光十九年(1839),孙麟趾到南京甫一年,即获得“词人”赞誉。又陶《铜鼓斋词序》云:“余于道光戊申奉江右藩司之命,道出里门,得识月坡孙君。月坡故工为词,因延往南昌,同舟倡和甚欢。”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陶延请孙麟趾至江西的原因,乃在于其“工为词”。可见,陶在聘请孙麟趾时,就在于看重其在词坛上的重要影响。可以说,孙麟趾的南京时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孙麟趾来到南京后,虽然处于幕僚地位,但由于词学修养、词作成就等因素,俨然成为南京词坛的中心。这表现在,一方面,孙麟趾注意与当时的词界大佬研讨词学,如其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作的《铜鼓斋词序》云:“尝与石琢堂廉访、戴已山刺史、汤雨生都督、严问樵太史、龚定庵仪部讨论渊源,略窥岸。”另一方面,孙麟趾成为当时许多群体唱和活动的核心,如“江东词社倡和”、“青溪水榭倡和”、“秦淮枯柳倡和”等。

“江东词社倡和”是道光词坛的一大盛事,然而,对于该词社唱和的具体时间,学界却并无明确的概念,只是笼统地认为是“道光、咸丰年间成立于江苏”。其实,孙麟趾《青溪水榭倡和词》自序云:“道光乙巳,余与雪舫、雨村、竹结词社于青溪,有江东词社录之刻。厥后,雨村病,竹攻举子业,余馆妙相庵,去青溪远,社遂废。”这里揭示了“江东词社”当始于道光乙巳年,即道光二十五年(1845)。又雷保廉《江东词社词选序》后著有“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四月上浣”,遂知“江东词社”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江东词社”解散后,孙麟趾又组织了“青溪水榭倡和”、“秦淮枯柳倡和”。检《青溪水榭倡和词》,孙麟趾《西子妆》词题有“丁未二月十日”等字,又《祝英台近》词题有“丁未寒食”等字,《扫花游》词题为“丁未上巳”,这说明“青溪水榭倡和”在道光丁未年,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另,《青溪水榭倡和词》最末两阕词为孙麟趾首倡《台城路》及秦耀曾和唱《金缕曲》,而这两首词为“秦淮枯柳唱和”的首倡之作。这就揭示了“秦淮枯柳倡和”的时间当是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间。“青溪水榭倡和”、“秦淮枯柳倡和”均由孙麟趾主倡,其词风亦与“江东词社”唱和一致,这说明,“青溪水榭倡和”、“秦淮枯柳倡和”实是“江东词社”倡和的延续。

“江东词社”共倡和十五集,其中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九集首倡为孙麟趾,第六、第七、第八、第十、第十四集首倡为秦耀曾,第二集首倡为孙廷,第十一、第十五集首倡为戈载,第十二、第十三首倡为雷葆廉。可见,在参与倡和的六人当中,孙麟趾与秦耀曾是核心。此外,“江东词社倡和”又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至第十集,参与者为孙麟趾、秦耀曾、孙廷、孙若霖四人,雷葆廉《江东词社词选序》即云:“如江东词社诸君,趁斑管之清才,占白门之胜地,人号四杰。”第十一至第十五集,参加者主要是戈载、雷葆廉、孙麟趾、秦耀曾,而将戈载和雷葆廉引入江东词社的关键人物是孙麟趾。雷葆廉《江东词社词选序》有云:“月坡有书来,招余入社,时余与顺卿同客袁浦,间有倡和之作,月坡和之,亦录入焉,名附骥尾,盟证鸥群,同调不孤,雅音互赏。”值得注意的是,在“江东词社倡和”群体中,汤贻汾也起了重要作用。汤贻汾虽然不参与具体的倡和,但他主持了除第三四集外所有各集的评阅工作,为“江东词社”的倡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江东词社倡和”在题材方面,遵循了浙派词人“咏物”之风,然而,它与当时词坛主流的“咏物”风气有很大的不同。嘉道词坛,仍然深受朱彝尊、厉鹗等浙派词人的影响,词人咏物“极绘声绘影之妙”,“巧构形似之言”,虽然体物入微,却没有什么言外之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对这种风气进行批评:“至今日浙派盛行,专以咏物为能事,胪列故实,铺张鄙谚,词之真种子,殆将湮没。”孙麟趾为浙派后期的领袖,他在主持“江东词社倡和”时,很好地避免了浙派咏物词的缺点。“江东词社倡和”诸词,恢复了比兴寄托的传统。如在第一集中孙麟趾首倡《琵琶仙·寒柳》:

秋尽芜城,画桥外、忍见烟丝狼藉。残雪偷换眉痕,關河渐萧瑟。曾记得、匆匆送别,向谁问、玉门消息。十里长亭,一湾冻水,风景非昔。 待陌上、双燕来时,定依旧、青青弄春色。此日无人攀折,也无人怜惜。啼暮雨、归鸦倦绕,掩红窗、绮梦都隔。怕听寒夜江楼,数声凄笛。

细绎词旨,很难说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然而,从“定依旧、青青弄春色。此日无人攀折”等句,却能窥探出些许人生往昔之感。同时,孙麟趾还奠定了唱和的基调,即寄情杨柳,感物托悲。

又秦耀曾和作《疏影·寒柳》:

霜凝雾积。把大堤老柳,皴上寒色。水驿山村,曾记长条,鹅黄乍染浓汁。藏莺掠燕无多日,忽转眼、者般萧瑟。想个人、袖却葱尖,倚槛怕吹横笛。 偏有昏鸦数点,恰来暗影里,聊慰今夕。已过秋风,憔悴关河,难觅旧时愁碧。斜阳红到阑干角,熨不暖、几丝凄恻。待好春、偷画纤眉,只恨玉骢遥隔。

本词渲染昔盛今衰的氛围,这无疑是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另一种说明。

又孙廷和作《长亭怨·寒柳》:

怕看到、断桥荒驿。一片西风,总嫌岑寂。褪尽眉痕,梦中春影杳难觅。旧莺何处,余几缕、寒烟湿。落叶乱啼鸦,更点点、描成霜色。 闲忆。向章台走马,嫩绿鹅黄曾识。楼头此际,可仍有、凝妆人立。纵弹指、染汁轻衫,怎忘得、这番凄恻。叹岁晚秦淮,谁引水边游屐。

此词在词人笔下,“寒柳”成为一个抒情载体,无疑激起了词人许多旖旎而又悲伤的联翩浮想。

值得注意的是,从词调选择来看,《琵琶仙》《疏影》《长亭怨》均是姜夔创作的自度曲,这反映了“江东词社倡和”仍坚持着浙西词派的词学主张。同样,与姜夔的原作一样,孙麟趾等人亦似有无限之慨透于言外。沈祥龙《论词随笔》曾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上述三首词作,更多体现的是身世之感。至于君国之忧,则主要体现在“秦淮枯柳倡和”中。在“秦淮枯柳倡和”中,孙麟趾为首的二十八位词人,巧妙地将咏物与怀古融为一体,他们频频回望六朝,六朝的风物成为最为突出的抒情想象。在词人笔下,“枯柳”既象征六朝,又寓指今朝,蕴意深厚。

从孙麟趾最具代表性的群体词学活动来看,即“江东词社倡和”,可以看出,道光词坛的浙派词人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他们在坚持浙派“清空醇雅”的同时,自觉在词中追求比兴寄托。这也说明,比兴寄托之说并非学界所普遍认为的属于常州词派的专有之物。

作 者:刘深,文学博士,广西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视域宏大 立论允当
——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论日本词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晚耕词苑发华滋
——从《词学》看施蜇存的办刊精神
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
——评陈水云教授新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