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红色文化英译分析
2013-04-29蔡强
摘 要:《红楼梦》的“尚红”特点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本文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杨、霍两译本中红色文化的英译进行描写性对比研究,归纳总结出经典译本对红色文化的英译策略并分析其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汉英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有益启发。
关键词:《红楼梦》 红色文化 语料库研究
一、引言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丰富的颜色词,但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及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两种语言中指称同一颜色的词往往带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对汉英颜色词及反映的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交流。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在《红楼梦》中,作者高频次地使用了各类颜色词描绘人物与环境,尤其是“红色”的大量使用及其反映出的红色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国内有不少关于汉英颜色词的对比论述,还有部分学者针对《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红色”的翻译进行了研究,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选取部分例句进行定性分析,语料有限,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撑和全面的分析。本研究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从经典译本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红色、红色文化及其英译,不仅对于廓清具体文化差别有较大帮助,对于促进汉英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更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 《红楼梦》的“尚红”特点
关于《红楼梦》中的“红色”,红学专家胡文彬曾经指出:红,是《红楼梦》标志性色彩,也是全书的高调色。《红楼梦》作者对红色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尚红”意识。此处的“尚红”指喜爱红色、推崇红色并以红色为尊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刘泽权基于“《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利用语料库应用工具,对《红楼梦》第1—80回中表达“红”义的词汇进行了全面检索和分类整理。其研究结果证明《红楼梦》确实“尚红”,具体体现在:“红”类颜色词语用情景既多且广,“红”类颜色词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红”文化的鲜明特征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尚红”传统。该研究还根据颜色的属性等确定了《红楼梦》中“红”色系颜色词分类,并得出使用红色词的具体数据:单字“红”出现250次,含有“红”的颜色词频为76 次,其他红义颜色词频为93 次,总计419 次。上述分类和数据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三、《红楼梦》红色文化英译分析
《红楼梦》问世至今已有多个英译版本,其中影响最大,公认成就最高的是出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个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英籍夫人戴乃迭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简称杨译本)和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家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闵福德翁婿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简称霍译本)。由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选用的就是以上两个英译文本并实现了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的句级一一对齐。该库界面友好,网络运行、高度共享。本研究以“《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对 “红”、“赤”、“朱”等词条进行在线检索,分别得出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对红色文化的英译处理信息,通过统计相关数据并分析重要译例,归纳总结经典译本对红色文化的英译策略及原因。
1. 杨、霍译本中红色词条与red的对应比较
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杨、霍译本1-120回中红色词条频数、Red频数及红色词条直译成red占红色词条总数的比率。其中红色词条频数以“红”、“赤”、“朱”、“绛”、“猩”在库中检索得出(不包括“朱嫂”和“赤脚”等不表“红”意的词条),Red频数以“red”在库中检索得出,直译比率是Red频数与红色词条频数之比。本检索参照了刘泽权所做的“尚红”研究,可以将绝大部分红色词条找出,数据虽有部分出入,总体具有说服力。
通过观察表格中Red频数及直译比率,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红色文化的英译处理方面,两译本差异显著。杨译本更多采用直译或异化策略,即译者尽量向源文文化靠拢,引导读者去接近源文反映的文化,从而在译文中将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红色与红色文化大部分予以保留。而霍译本更多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策略,即译者尽可能向目的语文化靠拢,译本中尽量避免将红色直接译成red,而是将其灵活处理。以上结论与不少学者对两译本的整体翻译策略与风格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关于这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与倾向,《红楼梦》杨译本译者之一戴乃迭曾说:“我们的灵活性太小了。有一位翻译家,我们非常钦佩,名叫大卫·霍克斯。他就比我们更有创造性。我们太死板,读者不爱看,因为我们偏于直译。”
2. 杨、霍译本红色词条英译策略
本研究通过对《红楼梦》语料库中的红色词条进行梳理,发现其分布存在规律。绝大多数的红色词条用在描绘服饰、景色、情感及用于借代引申和建筑名及人名方面。
依此规律比较杨、霍译本红色词条的英译,我们发现杨、霍译本中对服饰、景色等方面的红色总体上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如:杨译本中“大红洋缎”(red satin)、“红衬湘裙”(red skirts)、“桃红柳绿”(the red of peach-blossom…);霍译本中“大红羽缎”“dark-red camlet”、“大红猩猩毡盘”(dark-red felt cape)、“落红成阵”(The red flowers …)等。两译本中除了将红色译成red,还在某些情况下将其译成了scarlet(猩红)和crimson(深红)。对于《红楼梦》中情感描写中的红色,两译本用了较多的blush(脸红)和flush(面发红),少部分也用了red、redden、scarlet等词。《红楼梦》中有不少紅色用在具有借代引申义的词上,对此,两译本都一致采取了意译的策略。如杨译本中“红颜”(beauty )、“红尘”(the dusty world)、“红白等事”(congratulation or condolence)、“问个青红皂白”(find out the truth);霍译本中“红颜”(the fair)、“红尘”(the world of mortals)、“红白等事”(condolence or felicitation)、“问个青红皂白”(find out the facts)等。“怡红院”、“红香圃”和“悼红轩”这几个带有红色的建筑名在《红楼梦》中反复出现,杨、霍译本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译法,杨译本将它们分别直译成Happy Red Court、Red Fragrance Farm和Mourning-the-Red Studio,而霍译本则将它们分别意译成Green Delights、summerhouse和Nostalgia Studio。对于带有红色的人名,杨译本将其全部按汉语拼音音译,如“小红”(Xiaohong)、“红拂”(Hongyu)、“红娘”(Hongniang)、“扫红”(saohong)和“嫣红”(Yanhong),霍译本中除了将“红娘”音译Hong-niang外,其他都是意译,如“小红”(Crimson)、“红拂”(Red Duster)、“扫红” (Sweeper)和“嫣红”(Carmine)。
3. 杨、霍译本红色词条英译原因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了解到,杨氏夫妇热爱并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他们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要通过再现原著的文化艺术价值来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而霍克斯在译本的导言中指出:“假如读者能稍微感受到我读原著所感受到的快乐,我这一生也就没有白活了”。即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最终目的和追求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快乐”。为了使广大普通英语读者方便、顺畅地读懂译文,他会想方设法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娱乐性。正因为如此,在处理《红楼梦》中的红色英译时,霍译本将带有红色的建筑名及人名意译,将含有红色的借代引申义词全部意译,将描写情感表现的红色词尽量避免直接译成red,只对描写服饰、景色等具体的红颜色采用直译的方法。《红楼梦》杨、霍译本中红色文化的英译存在直译与意译策略的差异,可能与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及个人翻译思想有关,但主要还是受译者的翻译目的影响。
四、结语
从以上数据和例证来看,对于《红楼梦》中的红色文化,杨、霍译本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省略不译。总体而言,杨译本更多采用直译的策略,由此向译文读者传递中华民族的“尚红”文化传统,而霍译本则更多采用了意译的策略,让广大普通英语读者尽享阅读中国经典名作的乐趣。本研究不在于说明在红色文化或其他方面的英译中两译本孰优孰劣或应该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而在于通过对现存经典译本的描写性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汉英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胡文彬.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2005.
[2] 刘泽权.《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 Hawkes, D.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3.
[4] 任亮娥、杨坚定、孙鸿仁 (2010-02-14),《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http://corpus.zscas.edu.cn/ 检索日2013-03-18.
作 者:蔡强,硕士,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