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插图整合策略之管见
2013-04-29冯永新宋其伟
冯永新 宋其伟
摘 要: 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插图的应用,如从整合的角度思考教学应用之策略,“联系、比较、归类”不失为重要方法。作者结合具体课例,发掘分散插图间的隐性联系,使之成为有教学价值的情景串,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插图 整合策略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对教科书文字内容的开发,忽视教科书插图的作用,远没有发挥教科书插图应有的功能,整合插图的能力与水平相对滞后。笔者以《历史与社会(八上)》(人教社,2009年版)为例对221幅插图做了释图、归类、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教学策略的归纳提炼,现将其中的插图整合策略进行梳理。
一、插图整合的考虑
从学生的认知来看,由于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往往容易理解单个的插图,但要整合相关的插图就会顾此失彼;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科书插图既要横向与教科书文字系统联系又要纵向地前后配合,以形成一个逐步上升提高的整体;从信息输出与接收来看,“编者——插图——读者(教师、学生)”信息并不对称,编者掌握的材料与教师、学生之间往往很难达到对等、重合。
二、插图整合的策略
如何整合教科书插图呢?笔者通过“联系、比较、归类”等方法将相关的插图进行有机衔接,寻找其内在的联系点与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联系
联系即通过对图片信息有效获取,围绕教材主干知识,把相关的信息点联系起来,形成插图信息串。常用的方法是把教材中某一章节或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插图根据教学需求,在统一主题或话题的统领下放在一起开展教学。插图间的联系既可培养对插图的观察认知能力,又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是一种历史思维的训练方法。
如《百家争鸣》这一课,涉及春秋战国时期多个思想哲学流派,教材中的插图是多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人物肖像画面观察叙述中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特点固然重要,但这样介绍太过冗杂,教学流程是块状的衔接过渡生硬不自然。如果用一个话题作为统领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区别的一个情景,把多幅插图联系起来,就能解决上述问题,并使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探究活动之中。笔者从教材的一个小故事“孔子从外面回来,正逢家里的马棚失火,赶紧问道:‘烧伤了人没有?”来统领“道、儒、墨、法、兵”等学派思想及代表人物,既省时间又可以在同一故事同一情境中去区别各学派思想,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可谓一箭双雕。
一次,他从外面回来,正逢家里的马棚失火,赶紧问道:“?摇 ?摇?”
面对这一情境,各学派代表会怎么问,请学生思考举例。怎么问应符合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并有相应的依据(如一些代表人物的名言警句,小故事等)。教学组织形式是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需要说明的是,儒墨代表问法相同,但其“人”所指不同。问法相同,可以分析出儒、墨两家都提倡“仁”,都是对生命的关切;所指不同因为两家“仁”的含义却是各不相同的。儒家的“仁”,虽然主张“爱人”,从表面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的区别。因此,儒家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2.比较
在教学中常要用到比较,而插图比较阅读看到的是图画信息,想到的是史实,提炼的是概念、原理、规律。教材的编排有意突出插图比较的方法,如在第56页有“图3-16古罗马竞技场”、“图3-17现代体育场”和“图3-18帕特农神庙”、“图3-19美国的州议会大厦”两组图片的比较,主要是看看今天的建筑与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有什么相似之处,实质是得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之根;第109页要求对“图4-73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图4-74北宋东京城平面图”进行比较;在《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一课里,笔者就是从三组图片的比较中开展探究活动的。
有的比较,教材并没有直接呈现,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插图内容的基础上对插图的整合进行二次开发为设置的教学目标服务。在“图4-24秦朝疆域”与“图4-31西汉疆域”的比较中,哪些是教学中必需比较的信息?两幅图都有“郡级驻(治)所”的图例和注记,由此可以分析出汉承秦制,秦时的郡县制在西汉时得到沿用,为西汉的大一统在政治制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疆域四至是比较重点,通过观图我们可以找到四至中区别最大的是西北方向,西汉时开拓了西域这块疆土,那么西汉时是如何开拓西域,都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什么结果?西汉又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的?顺此思路,自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学习内容包括插图。“图4-30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与“图4-55丝绸之路示意图”又可以进行比较?如果立足于“新的大一统”内容的教學,更能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突出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3.归类
对不同类型的插图进行归类整理,主要是探讨同类插图的一般特点及宜采用的教法。现以“历史地理图”为例,结合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疑点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发生的事情,所以时间序列与空间序列往往要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在实际教学中,时间序列观念一般容易贯彻,而空间观念则容易被忘记。“历史地理图”类插图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载体,有不少的别名,如“示意图”、“疆域图”、“形势图”等。
(1)示意图的整合。在历史地理图当中,“示意图”一般指在地图上介绍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在空间上的运行路径。如“图2-37佛教传播示意图”、“图4-30: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图4-55:丝绸之路示意图”等。以“佛教传播示意图”为例,示意的是传播路径,从空间上看分为北传和南传,教材主要介绍了北传的路径:印度——中亚细亚——西域——中原——朝鲜——日本。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也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幅插图的教学价值不仅于此,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第一,传播原因。佛教的迅速传播是取得世俗强势力量的支持之后才产生,这与基督教被改造的过程大致一样。阿育王曾派许多官员和佛教徒到国内外进行布教,南抵南印度,北至尼泊尔,东入缅甸、泰国等地,南向斯里兰卡,西北出阿富汗至中亚,并经波斯抵地中海东岸,远达非洲及埃及。基督教迅速传播原因也是因为取得世俗强势力量的支持,两者可以比较分析。第二,图中北传路径某一区域段与“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一样,所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与“佛教传播”包括“玄奘像”、“鉴真像”这些插图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何在课堂中积极生成,很有价值。这是从区域文明间经济、文化交流层面来说。第三,“西域——中原”这一佛教过程,还是重要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的过程,时间主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分析教材中的“图4-36北魏帝后礼佛图”就可得出这一史实。第四,受《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一课的启发,佛教景观中也可以看其传播路径。日本佛寺的景观与中国的大致相同,主要原因是日本接受的是“中国版的佛教”,东南亚一带的佛塔与印度的比较接近,这可能与其直接传入有关系。第五,“佛教传播示意图”也有缺陷。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许多流派,其中有藏传佛教,这在传播图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它在历史上与现实中的分量与影响是很大的:在历史上,藏传佛教由于地缘上与佛教发源地最为接近,在少数民族佛教徒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清朝对西藏的成功管理,“满蒙回藏”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之有渊源;从现实角度思考,“达赖喇嘛”又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由是观之,历史的空间就像一湖面,在这一空间中发生的特定的历史事件犹如一小石子,投入湖面,其影响又似“涟漪”所及,可至无穷无尽。历史教学的魅力在于静静地细观涟漪的产生与扩散,并且由此带来一种认识上的快感。
(2)形势图的整合。《历史与社会》(八上)教科书主要有“图4-4春秋形势、图4-6战国形势、图4-33三国鼎立形势、图4-64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4-66金、南宋对峙形势”等插图。对这些形势图的认识,在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协作QQ群、诸暨市社会思品QQ群里常有老师提出自己的困惑。笔者认为,整合的障碍主要是对“部族政权”的不理解。专业教师如此,学生也必定更是困惑。
如何在理解“部族政权”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呢?首先,教材这样处理是基于“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这一原则。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对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前的教材突出的是“分裂、对立”,现在的教材宣扬的是“分立、对峙”,对比北宋、南宋新旧形势图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来。由“分裂——分立”,就是把少数民族当做自家人看,是一种“大中国”、“大历史”观念的体现,而不是把中原王朝政权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中心。历史上,秦汉到清,从王朝的兴衰、更迭,少数民族的分布、迁移及与汉族的交流、融合,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可知奠定今日中国疆域规模的,不仅仅是汉族,更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其次,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的疆域范围并不一样,那么,哪一个时期的疆域范围是我们今天参照的标准?谭其骧先生认为,1840年前的中国疆域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应把这个时期的中国疆域范围作为参照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一时期在这个范围里生存发展的不同民族都是“自家人”,他们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现在的疆域为什么不能作为参照标准?因为1840年以后,在外来压力的侵扰下,中国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被打断了,中国的领土被侵略势力分割蚕食,后又经过中国人民自己的抗争才形成今天的疆域范围。
因此,教师在“形势图”的整合中,对“中国、中原、王朝、部族”等概念的理解与使用应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出现差错,否则其后果尤其是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另外,形势图是动态历史活动的即時展现,教师还要对“形”与“势”进行历史的认识与过程的把握,以达整合贯通之效。
三、插图整合的体会
插图整合,有两点体会很深。其一,整合是把多幅插图的隐性联系进行发掘,使之成为有教学价值的情景串。这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历史专业书籍的阅读,没有阅读的支撑,整合的只是皮毛。其二,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学定教,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检验整合效果的最重要标准。通过插图整合,笔者和学生一起,看到许多精彩的细节,更看到插图深处柔软的区域,这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课堂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历史与社会·我们传承的文明(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
[2]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谭其骧.长水粹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
[4]杜继文.中国佛教的多民族与诸宗派的个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5]孙开泰.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