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与《婚姻三部曲》之婚姻观对比
2013-04-29郭玉莲
摘 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王海鸰的《婚姻三部曲》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婚姻问题的探讨。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位作者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婚姻观,并试图探讨引发这些异同点的原因。对两位作者的婚姻观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在婚姻问题上摆正心态,对婚姻本身也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婚姻三部曲》 婚姻观 对比
一、引言
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文学评论家们和文学史家们感兴趣的作家之一。在小说中,奥斯丁以其独特而敏锐的女性视角,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面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问题,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作为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自问世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评论家多从上述的现实主义角度考察《傲慢与偏见》中所反映出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各种社会问题,或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探讨书中人物的女性形象或女性社会地位抑或女性意识的觉醒。当然,也不乏学者结合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傲慢与偏见》以婚姻为主线讲述几对青年的感情纠葛和婚姻嫁娶,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财产是婚姻的保障,幸福的婚姻应该是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奥斯丁的这种婚姻观在她当时的时代具有进步色彩,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除了具备一定的“硬性条件”,如奥斯丁所提倡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感情基础以及个性相合等外,还需婚后婚姻双方的努力经营。但奥斯丁的婚姻观仅是站在未婚女性的角度看理想婚姻所具备的一些必要条件,对婚后夫妻双方应如何维护幸福美满的婚姻却鲜少涉及,而王海的“婚姻三部曲”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王海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奥斯丁一样,她的作品也多以婚恋为题材,素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其代表作“婚姻三部曲”—— 《牵手》《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更是直面中国人婚姻状态下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作者以其敏锐的女性眼光, 透过这些作品描述了中国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心态及心态的转变,并指出婚姻双方应彼此信任、理解,并保持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维系美满的婚姻生活。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两位作者各在其代表作中所体现的婚姻观,并试图探讨引发这些异同点的原因。
二、《傲慢与偏见》与《婚姻三部曲》之婚姻观对比
1.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婚姻应该“门当户对”吗?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颇有争议。有人强烈反对,认为婚姻神圣,真爱至上。婚姻不是一纸合同,是爱情的结晶,与地位、财富无关。也有人认为婚姻应有“门第观念”。夯实的经济基础是幸福婚姻的保障。婚姻不同于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相爱这么简单,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若拥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夫妻双方将会有比较接近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这将便于夫妻双方沟通,大大减少婚姻中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促进婚姻幸福。而《傲慢与偏见》与《新结婚时代》则分别体现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观。
在奥斯丁时代的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界限森严,难以逾越。女性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其婚前父家及婚后夫家的社会地位。因此,找一位有钱有势的“如意郎君”成为当时每一位适龄女子的愿望。然而,奥斯丁却不完全认同这种“众所周知的真理”。她认为,相爱的两个人可以打破等级制度的壁垒和世人的偏见,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正如小说中伊丽莎白反驳达西姨妈为阻止她和达西恋爱时所说:“我自有主张,怎么样做会幸福,我就决定怎么样做,你管不了,任何像你这样的局外人也都管不了。”达西及彬格莱来自于上层阶级,身价丰厚,而伊丽莎白及简来自于中产阶级,门户低微,双方地位相差甚远,可谓“门不当,户不对”。但作者却以这两桩婚事告诉我们:幸福的婚姻要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门第观念”或个人财产地位。
《新结婚时代》展现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错位婚姻,把现代婚姻放到了城市、农村两个截然不同并且互相冲突的大背景中进行一次现实的探讨。主人公顾小西是一个编辑,成长于北京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而丈夫何建国来自沂蒙山区,名校研究生毕业,就职于一家著名IT公司。然而,婚后当他们的爱情遭遇到现实生活时便立刻溃不成军。二人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与家庭环境决定了他们对家庭、婚姻理解上的偏差。原本相亲相爱的小两口,常常为了各自家庭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处事方式上的琐碎小事争吵。不断的冲突慢慢磨损掉了他们相互的爱情和信任,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由此可见,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有其存在的必要。当然,他们婚姻的这场悲剧不仅需要“门不当户不对”来买单,也应归因于夫妻双方没有理性有效地沟通。因此,作者在肯定婚姻需要“门当户对”的同时,也提出无论婚姻双方“门当户对”与否,最重要的是婚姻要以一定的感情为基础,夫妻双方要及时理性地沟通,避免或减少矛盾的发生。
2.婚姻中的“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其婚姻观的一个缩影。在她看来,最理想的婚姻莫过于理智与情感的结合,理智与情感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正如小说中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伊丽莎白聪明活泼、才智过人、个性鲜明。对于当下世俗的婚姻观,她并不盲从,反而嗤之以鼻并敢于去抗争。在婚姻和爱情的问题上,她能冷静并理智地做出取舍,坚守自己的信念。因为对柯林斯没有爱情,她顶住了母亲的压力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而对于最初性格高傲却家境优越的达西的求婚,因厌恶其性格,她也一口否决。伊丽莎白崇尚爱情,认为婚姻应建立在相互爱慕与尊重的基础上,双方应该在思想、情趣上投合。而这也是她后来在和达西的接触中,慢慢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转而接受达西求婚的原因。在小说中,作者充分肯定了伊丽莎白这种理性对待婚姻的态度。对于夏绿蒂这种为了钱和虚荣,忽视情感,冲动草率结婚的非理性态度,作者则予以批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对小说中“金钱至上”的这种婚姻观持否定态度,对当下婚姻中的“门第观念”也不以为然,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否认钱财在婚姻中的作用。相反,她认为,婚姻离不开钱财,钱财能一定程度上保障婚姻的幸福。总之,作者认为在婚姻问题上要理性对待金钱与情感:在婚姻中,不能纯粹爱情至上,完全忽略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也不能纯粹为了钱而结婚,无视夫妻双方情感和精神上的诉求。
王海的代表作“婚姻三部曲”充满了对女性社会处境的思考。从《牵手》到《中国式离婚》, 再到《新结婚时代》,她的每部作品都强烈地传达出这种观念:在婚姻中女性应该平衡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应理性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无论爱情婚姻多么美好,都不能丢弃自我。作者并不赞同女性在婚后为了爱人、孩子而完全回归家庭,依附于男性,“相夫教子”。这样只会让女性逐渐丧失自我,找不到自己在婚姻、家庭中的准确定位,最终只会导致婚姻的破裂,一如《牵手》中的夏晓雪、《中国式离婚》中的林小枫。同时,作者也不赞同婚姻中纯粹爱情至上的观点。除爱情之外,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婚姻也包含道德和责任。因此,作者最终让夏晓雪选择了重回职场,林小枫选择了理性沟通,皆不再让自己的理智被病态的情感所压倒。而作为婚姻中的第三者,无论是《牵手》中的王纯,还是《新结婚时代》中的简佳,王海最终都让她们从爱情至上的观念中觉醒,勇敢地走了出来。
总之,无论是简·奥斯丁还是王海,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都以独特的视角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观念:在恋爱和婚姻中,女性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一定的智慧,这样才能在恋爱和婚姻中用理智去分析问题,以理智引导情感,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获得幸福。
三、结语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王海的《婚姻三部曲》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婚姻问题的探讨。但是由于两位作者在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侧重于讨论婚前女性如何正确看待婚姻。奥斯丁一生未嫁,因而她的作品基本站在未婚女性的角度进行描述,而作品中的大多数女性选择用婚姻改变命运,并以喜剧收场。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几对年轻人的婚姻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一直是用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婚姻:幸福美满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和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应理性地看待感情、钱财、地位在婚姻中的作用。奥斯丁的这种理性、实用的婚姻观明显受到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影响:18世纪被称为“理性的时代”,理性统治一切。而王海的小说多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都市女性的婚姻为题材,侧重讨论现代女性婚后应如何处理好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如何更好地经营婚姻。由于王海经历过一次短暂而失败的婚姻,作为一名单身母亲的她在描写现代女性的婚姻问题时,多以悲剧收场。通过对男女双方在这些悲剧婚姻中应有的尊重与理性进行反思,王海探讨了中国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心态及心态的转变。她指出,婚后女性应端正自己在家庭及婚姻中的位置,理性处理爱人、孩子、事业之间的关系,确保自己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同时,她也指出婚姻双方应相互信任、理解,理性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经营一段美满的婚姻。无论是奥斯丁从婚前的角度,还是王海从婚后的角度,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在为同时代被婚姻问题所困扰的女性寻求一条通往幸福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李进超. 从王海“婚姻三部曲”看中国当代女性社会处境之变迁[J]. 长白学刊, 2008(2).
[2] 刘怡然, 魏立波. 理智与情感——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3] 朱虹.奥斯丁研究[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作 者:郭玉莲,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