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好问的艺术创作分期
2013-04-29李永明
摘 要: 元好问是纵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本文将元好问的艺术创作和离乱生涯结合起来,将他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深度解析,从而展现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高度的思想倾向以及慷慨悲壮、沉郁刚健的艺术风格,了解其作为一代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面貌。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元好问 解析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纵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洋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锲而不舍、默默奋斗的崇高精神,堪称继杜甫之后的一代“诗史”。元好问经历了“大定明昌五十年”的金朝盛世,更经历国亡家破的流亡生活。他的一生与他所处的残酷动荡的时代息息相关。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亲历了入侵者的凶残暴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和人民遭受的巨大浩劫,他用饱蘸悲愤沉郁的笔墨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并造就了文学史上又一个现实主义高峰。
元好问的诗歌,现存一千三百六十多首。他的诗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高度的思想倾向。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罪恶是其诗歌的基凋。其诗对于金末的腐朽统治以及蒙古军对金朝的侵扰、蹂躏,以致灭金的实史,做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在艺术上,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选取富于表现现实本质的事件入诗,语言朴实无华,毫无雕琢痕迹,其诗规模李、杜,力复唐音,“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金史·元好问传》)。元好问生长于风土完厚、质直尚义的云、朔地区,又亲历了金源帝国鼎革易代的社会巨变,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从而赋予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沉郁刚健的风格,为异彩纷呈、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气象。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结合他的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避乱漂泊,三为县令,国亡家破,晚年飘游。
第一,避乱漂泊时期,从金卫绍王至宁元年(1213)至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贞南渡后,金朝地盘日渐缩小,政治日益腐败,又掀起连年伐宋战争,加重聚敛徭役,“竭肝脑以养军”(《金史·哀宗本纪》),金朝国势渐渐衰败下去。而蒙军的军事进攻却规模日盛,所到之处,杀戮掳掠,无所不为。这期间,元好问被迫南渡避乱,背井离乡。
这一时期的作品,饱含着对敌人的仇恨、对家乡沦陷的怀念和对残暴统治的痛恨。如《石岭关书所见》: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尺,原只东山意气豪。
贞二年,蒙军陷忻州,屠城十万,诗人避于阳曲北山得免。兵过回忻,看到的还是一幅凄惨的景象。金朝官吏的旃车碾过石槽,逃难者匆匆而过。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给人以荒凉孤寂之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敌人的强烈憎恨。结句深寄恢复国运于东山之高峻,充满了渴盼之情。
诗人南渡河南三乡之后的作品,反映现实日渐深刻,《箕山》《元鲁县琴台》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试看《箕山》:
幽林转阴崖,鸟道人迹绝。许君栖隐地,唯有太古雪。人间黄屋贵,物外只自洁。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得陇又望蜀,有齐安用薛?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鲁连蹈东海,夷齐采薇蕨。至今阳城山,衡华两丘垤。古人不可作,百念肝肺热。浩歌北风前,悠悠送孤月。
这首诗对战伐间作,“蛮触”角逐,作了愤怒的声讨。面对“宇宙日流血”作者痛恨不已,向往鲁连蹈海、夷叔采蕨的气节,具有爱国主义的初步思想,同杜甫“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浩歌一脉相承。诗风纯净自然、古朴苍莽。沈德潜评此诗:“遗山以此诗得名,高其人因高其山,非诚高于衡华也。”(《宋金三家诗选》)文坛领袖赵秉文盛称为:“少陵以来无此作。”(郝经《遗山先生墓铭》)此诗诚为有金一代的诗歌力作。
第二,三为县令时期,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至正大八年(1231),这一时期,元好问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由于深入农村,作者深感金末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统治者拼命压榨人民,结果使桑田荒芜,灾祸横流,加之蒙军继续南伐,加速了金政权的崩溃,诗中反映现实之作日多。如《内乡县斋书事》写道:
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他为“催科无政”而苦恼,也为出粟无人而担忧。在谴责苛索严追赋税无度的同时,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之中。又如《宿菊潭》:
田夫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住,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得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避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此诗充分表露了他既同情田夫,又不得不向其催租的两难处境。诗人为到官三月而不能施惠于民而感内疚,向百姓询问疾苦。而对于“军租”,只有奉令催科,劝告百姓莫违“期会”,否则有丧命之危,言虽委婉,情见乎辞,读来令人感动,表现出封建官吏少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国破家亡时期,从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至蒙太宗七年(1235),1231年,元好问召为尚书省掾,移家汴京。不久,汴京被围,过着“围城十月鬼为邻”的生活。1233年,汴京降,元好问被羁管于聊城二年。
金亡前后元好问反映家国黍离之悲的诗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目睹了蒙古入侵者的屠杀掠夺、金王朝的腐朽无能以及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情景,加之阶下囚的际遇,内心燃起了无比的愤慨,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沦陷的悲痛和反征服哀乱世的情调,真如赵翼所题“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诗人身陷围城和被羁北渡的诗作,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癸巳乙月三日北渡》《续小娘歌十首》《秋夜》《南冠行》等,“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赵翼《瓯北诗话》),达到了金末战乱写实之作的最高成就。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原有地行仙。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这首诗作于1233年,是年,金哀宗东征,屡战屡败,退守归德(今河南商丘),诗人感此而赋,国家面临危亡之际,朝廷大臣文不能谋,武不能战,只顾眼前享乐,毫无恢复大志。诗人深感愤恨,而家人音讯阻隔,更添焦虑之情。二、三两联,和血泪写成,句法工整,用笔老练,令人有肝肠迸裂之痛。清人说:“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赵翼《瓯北诗话》)《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第十五首:
暮云楼阁古今情,地老天荒恨未平。白发累臣几人在,就中愁杀庾兰成。
夕阳西下,暮霭沉沉之际,诗人登高远眺,追古思今,一种穷途末路之感直逼心头,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语言苍劲,情调悲凉,富有感染力。《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此诗用白描手法画出了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美好家园毁于一旦的凄惨景象,饱含血泪与控诉。
第四,晚年飘游时期,从蒙太宗七年(1235)至蒙宪宗七年(1257)。1235年,元好问解除羁管,还居冠氏,1239年,回到故乡秀容读书山下,其时距金亡已是五年时间。诗人抱定“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哪与世相关”(《乙卯端四日感怀》)的心态,摆脱政治,过起遗民生活。
这时期,元好问倾心史学著述,诗歌多游山玩水之作,如《游黄华山》《游龙山》《涌金亭示同游诸君》等,大多能以诗存史,描绘祖国山川奇秀,抒发诗人恢弘胸襟与大胆想象。对故国的怀念也不时流于笔端,笔力苍劲,声情激越,充满沧桑之感。如:
官柳青青莫回首,短长亭是断肠亭。
——《出都》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
《雁门道中书所见》为这时期少有的反映现实之作: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去年夏秋旱,七月乐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网罗方高县,乐国果何所?食乐有百,择肉非一虎。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单衣者谁干,贩籴就南府。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这篇五古洋洋洒洒,控诉“食乐有百,择肉非一虎”的罪恶现实。通篇叙事,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索的余地。用动态的诗法叙述,把无限时空中发生的事和在雁门道中所见交织在一起,艺术手法老到。
1257年,元好问终因身心交瘁,卒于获鹿(今河北获鹿)寓所,终年68岁。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承袭了我国古代诗人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诗经》以来,陶渊明、杜甫等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他以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忧国忧民的心情、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清爽刚健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 者:李永明,三晋报刊传媒集团副编审。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