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解读《京华烟云》
2013-04-29李哲昕
摘 要: 本文试图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来深入分析作者本身的意识形态对于作品的影响。作品所处时代为变革的时代,文章分别从不同家族的不同阶级人物身上探寻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作者本身的意识形态对于人物与情节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理论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用英语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原名为“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甚高评价,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出版后的十年间,仅在美国便销售二十五万部。
在笔者看来,《京华烟云》之所以获得国内外如此多的好评以及如此经久不衰以至于不断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不仅在于它是第一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巨著,还在于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清代末期到抗日战争前后四五十年社会的变革与探索。由三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整个社会人们思想的变化与处在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思想碰撞。
对于《京华烟云》这部作品的评论,大多数都是从女性主义、自然观、道家思想的视角来解读。本文将以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来审视, 以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方法来解读这部小说。本着伊格尔顿不仅时时刻刻把小说情节置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的思想,而且努力去实现“这些情节怎样不仅仅是简单的禀性或个人心理学所致”{1}。从深层次上讲是真正的政治无意识。作者所处的社会以及他所受的教育成为小说的心理背景,通过作者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 最终完成他的传世经典。
一、文学:一种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判是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批评话语中的核心范畴, 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与种种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2}。“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理论话语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和关键词,甚至可以说,伊格尔顿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伊格尔顿提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认为文学最终受到当时的社会历史的决定,并且必然要受到当时的统治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只能是一种“社会水泥”,只能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文学必然受到当时的统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并不意味着文学必然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同构(在伊格尔顿看来,统治意识形态不是统治阶级意识的简单反映,统治意识形态内部充满矛盾和冲突,统治意识形态也不是铁板一块的),文学也可以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而努力,并且对抗当时的主导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 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 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地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3}。意识形态能够帮助人们进行主体构建, 并使人们无意识地被固定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上, 使之不能正确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 从而虚假地解释生活经验。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林语堂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给了可供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京华烟云》。
二、从姚氏家族看资产阶级的兴起
姚木兰与曾荪亚的结合,不得不说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在那个时代,女性意识还没有崛起,由于木兰从小所生长的环境,决定了她遵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安排。这种结合,是封建阶级士大夫和资产阶级富商的结合,是两种阶级稳步利益的结合,这种结合也说明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意识形态。
木兰因为其良好的修养和宽厚的品格,在一进入曾家就掌管家里的事务,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融合。而随着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被推翻,曾荪亚一直在家里无所事事,靠着家里的老底和妻子姚木兰丰厚的嫁妆过活。姚木兰的长女因为政治运动丧命之后,姚木兰一直渴望去乡村过一个普通人家的田园生活又与曾荪亚“父母在不远游”的想法产生冲突。直到曾母去世,曾荪亚才和姚木兰全家迁至杭州,靠着姚家的生意过活。此时,封建儒教培养出来的人已经无用武之地,那么封建地主阶级也就开始衰败,同时,资产阶级开始真正强大起来,而木兰和曾荪亚的不平等的婚姻关系也同样是林语堂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宣泄,他把自己对于女权的一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姚木兰这样一个角色上:让女性不再裹脚,不再受束缚,接受现代教育,同时能够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中发挥价值。这些美好愿望无一例外都是林语堂所接受的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所赋予的,由此可见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常年身居海外的林语堂的影响之深。于是他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当时代的完美女性——结合传统与现代、旧思想与新思想、理想与现实,具有独立的思想,却又举止端庄。林语堂也曾经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4}由此可见,林语堂仍然有无法摆脱的封建桎梏。比如说,木兰赞成纳妾,这在封建礼教的标准来看,是女子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准。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虽然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进入了中华民国,可是纳妾制度依然保留,这可以反映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三、由曾氏家族看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在《京华烟云》的姚、曾、牛三大家族中,曾家与牛家分别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而姚家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讲述了三个家族三代人的起起落落之后,我们就看到了封建地主阶级慢慢衰落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三个大家庭的命运沉浮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时代的变迁,三个家庭中的家长——精神导师姚思安、曾文璞、牛思道分别代表的就是当时社会最典型的家庭生存方式与意识形态。
曾文璞是儒家学究式人物,死板保守,他忠于前清,不为袁世凯的专制王朝卖命。“他不仅以严格的礼法要求自己,也教导儿女读圣贤书,走圣贤道,特别对守寡的曼娘,更是严加看管,生怕她会有半点越轨之处。”{5}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也能接受年轻人自由恋爱,但却不能容忍女人抛头露面;反对守寡的媳妇逛公园和看电影,认为那是有伤“妇德”的风化;不赞成木兰到天津的新学堂上学,认为女人家跑到外面接触那么多人始终是不合时宜的,坚决贯彻传统文化赋予他封建家长的权利。他是个旧社会旧思想旧伦常风俗的坚强卫士,也是个刚强坚定的儒教徒,因此“在他看来,革命就等于人类文化到了洪水猛兽时代,他倒不在乎清朝被推翻,他怕的是随后而来的变化”{6}。这种变化也必然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倒台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尤其自曾家长子——曾平亚因不治之症去世之后曾家的衰落便开始,也预示着这种封建制度最终会走向灭亡。
四、作者对于无产阶级的同情
在《京华烟云》中,值得一提的人物便是姚府里的丫鬟银屏,她是这部作品中无产阶级的典型代表。银屏是一个极具反抗意识的人物,她不安于处在社会的低层,想要试图通过和姚家少爷体仁在一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无论如何努力,最终也没有为上流社会所接受,最终自尽而死。即使在她怀孕,为姚家诞下后代的时候也还是没有为姚太太所接受。而姚太太当年也是因为怀孕所以才嫁进姚家,两者相比,只是因为银屏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微,因此,她的所有挣扎也无济于事。
很多学者在分析银屏这一人物的悲剧时,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她的种种反抗和对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种种挑战,以及她对于体仁这样一个荒淫无知男子的征服。银屏的死亡以及身后所得到的补偿,让我们得知,林语堂对于银屏这样一个典型的无产阶级女性没有赞扬,只有同情。而这种同情是来自于林语堂长期所受的西方资本主义耳濡目染,也就是他所秉持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这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知识界所普遍持有的思想。
五、结论
根据以上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文本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和文本之间存在意识形态作为中介, 历史透过意识形态进入文本, 意识形态才是文本的直接依托。文本不是庸俗和机械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直接反映作者阶级属性和历史现实, 而是一种意识形态。
通过《京华烟云》,我们看到中国现代社会在抵御外寇入侵的同时,权力中心的一次次转移以及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民主和自由所做出的奋斗与牺牲。那么透过文本来和历史结合分析主流意识形态或结合文本与意识形态来追溯历史正是本文的用意所在。■
{1} Eagleton, Terry. Myths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Brontes (the Anniversary Edition) [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5.
{2} 特里·伊格尔顿. 文学理论导论[M]. 伍晓明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
{3} 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 文宝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0.
{4} 林语堂.京华烟云[M]. 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5} 邓筱菊.《京华烟云》人物浅析——试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J].文史博览,2005.
{6} 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51.
作 者:李哲昕,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