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歌吟重大节
2013-04-29王红丽
摘要:刘克庄亦身处末世,因而对于晚唐诗人中能全其大节者如司空图、韩偓、吴融、罗隐等格外看重。
关键词:刘克庄晚唐诗歌忠贞大节
晚唐是唐诗的衰落转化期。在晚唐诗坛约七十年的时间里,先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后有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罗隐等登上诗坛。
《后村诗话》中涉及的晚唐诗人有三十八人,从数量上来讲仅次于中唐。由其论诗之言可知,刘克庄对于晚唐诗歌的关注,依然体现了其“史”的视野和意识。
一、略品李商隐、杜牧、温庭筠
李商隐自诩才华甚高,但“一生襟抱未尝开”,在朋党的夹缝中仅得生存。其《无题》诗,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而宋初的西昆体,学习其用典,并将之发挥到了极致。刘克庄对于李商隐的评价,简明扼要:
李义山《答令狐补阙》云:“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于升沉得丧之际,婉而成章。——前集卷一
义山善用事,《哭刘蕡》云:“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自应制科至谪死,止以十字道尽。——续集卷二
第一则所谓“升沉得丧”,是说他为朋党之争所累,长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此种情绪表现在诗歌里,呈现出的却是婉约含蓄的特点。第二则所谓“善用事”,是李商隐诗歌最著名的一个特点,其所用典故往往十分贴切并且含蕴丰富。例如此处所用的两个典故,就将刘蕡从应举到贬谪至死的遭遇概括在寥寥十字之间。而这十个字,既是在悲叹刘蕡的遭遇,却未尝不是在感怀自己的身世。惟其如此,他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刘蕡的痛苦。如此用事,事半功倍。刘克庄所言的这两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其《无题》及其他内容的诗歌,却并未引起刘克庄的注意。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刘克庄对于他的评价较高:
牧风情不浅,如《杜秋娘》《张好好》诸篇,“青楼薄幸”之句,街吏平安之报,未知去元白几何?——后集卷二
牧之门户贵盛,文章独步一时,其诗机锋凑泊如德山棒、临济喝。少时不羁,有书记平安之谤。晚年刺湖州,犹有“绿叶成阴子满枝”之恨,若未忘情于色界者。晚节自志其墓,与台卿自志、渊明自挽何异?非世之畏死惧化者所能及也。——新集卷五
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浑则不然,如“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之类,律切丽密或过牧,而抑扬顿挫不及也。二人诗不着姓名亦可辨。——前集卷一
(许)浑字用晦……其诗如天孙之织,巧匠之斫,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新集卷三
杜牧曾借李戡之口,严厉地批评过元白之诗“纤艳不逞”,但是杜牧本人之诗,却自“风情不浅”。因而,刘克庄对于其批评元白之诗的做法颇不以为然。第二则可看做是杜牧的一段简史:言其出身颇贵显,诗文成就亦高,其为人虽看似不羁,却并非畏死惧化之人。第三则刘克庄将杜牧与许浑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肯定了杜牧律诗的成就:以少许“拗峭”矫其时诗坛之弊;在音调及气势方面为许浑所不及,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诗人不同的主体气质,这使得二人之诗即使不署姓名也分辨得出。但许浑之诗,却也有些精妙之处。第四则所谓之“天孙之织,巧匠之斫”,应该是指其诗在结构布局方面用功颇深,因而颇为工致巧妙;且许浑之诗,还能将典故运用出新意。
温庭筠也是此时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刘克庄对于二人进行了比较:
温庭筠与李商隐同时齐名,时号温李。二人记览精博,才思横逸,其艳丽者类徐庾,其切近者类姚贾。义山之作尤锻炼精粹,探幽索微,不可草草看过。世传飞卿傲妇翁,亦可见其不羁。——新集卷四
二人之同在于才华、个性,诗风等方面;不同则在于李商隐之诗注重辞藻的修饰锤炼,较为工致,内涵也较深微。而对于温庭筠,刘克庄则仅从其“傲妇翁”方面言其不羁的气质。
二、赞赏司空图、韩偓、吴融、罗隐之大节
司空图、韩偓、吴融皆当唐末改朝换代之乱世,三人诗风虽异,却都能存忠贞大节。刘克庄于此十分赞赏。
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传世,刘克庄对于他的关注表现在以下材料中:
唐自朱三跋扈以来,黠者阴赞问鼎之谋,悖者明献改物之说,奉玺六臣皆乔木世臣之子孙。于时间关乱世,挺然自立,不践二姓之庭,惟司空表圣、韩致光二士而已。致光大节为《香奁》所累,不若表圣赋咏多雅人壮士之言。——新集卷六
司空图大节不亏,在唐末动乱之际,能够保持其高风亮节;且其诗,亦“雅人壮士之言”,正可配其大节。
对于韩偓与吴融,刘克庄往往合而言之:
韩偓与吴融同时为词臣,偓忠于唐,为朱三面斥,贬谪不悔,如“捋虎须”之句,未尝传诵,似为《香奁》所掩。及朱三篡弑,偓羁旅于闽,时王氏割据,诗文只称唐朝官职,与渊明只称晋甲子异世而同符。余读其集而壮其志,录其警联于编内三数篇,自述其玉堂遭遇,唐季非复承平之旧观,而待词臣之礼犹然存之,以补《金銮记》之阙云。——新集卷四
吴(融)子华诗五言中合作绝少,七言佳者不减韩致光。致光以忤朱三贬窜,子华诗有《南迁七绝》,未知所坐何罪,以诗意度之,岂其坐坐致光之党欤?——新集卷四
韩致光、吴子华皆唐末词臣,位望通显,虽国蹙主辱,而赋咏倡和不辍。存于集者不过留连光景之语,如感时伤事之作,绝未之见。当时公卿大臣往往皆如此。——续集卷三
第一则可见韩偓之“忠于唐”,虽遭贬谪却无怨尤,刘克庄于此是极赞赏的。但其《香奁集》,尽写女性姿态、情思之类,风格香艳柔媚。其忠贞大节往往为此所累,于此一节,刘克庄又是十分惋惜的。吴融与韩偓同时,二人交厚,虽五言去之甚远,但七言却不相伯仲。为韩偓之贬所累,也曾遭贬。当唐末混乱之时,二人倡和之诗,内容却仅限于留连光景。且此种现象,并非个别。其时公卿大臣,皆不敢直面唐朝即将走向灭亡的残酷现状,只好以光鲜亮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心强烈的无可奈何。时代如此,概莫能外。
唐末诗人罗隐才华出众,深得当时宰相赏识,却因诗文风格及行事作风时皆太过尖锐,屡试难中。在刘克庄看来,罗隐值得肯定者有二:
(罗)隐字昭谏,新城人,唐季有诗名。脍炙人口,有《江东集》十卷。其诗自光启以后,广明以前,海内乱离,乗舆播迁,艰难险阻之事多见之赋咏。
——新集卷四
其一,罗隐之诗,可反映唐末“自光启以后”至“广明以前”的社会现实。在其时包括公卿大臣在内的人都选择逃避的情况下,罗隐此种勇气更其可敬可佩。
当时惟罗隐有诗声,屡摈于名场,然逢世乱离,依钱氏以庇身,未尝失节。五言云:“四海霍光第,六龙张奉营。”此必是诸镇皆封王赐功臣号及岐、汴刼质天子之时。又云:“陪臣无以报,西望不胜情。”又《闻幸蜀》七言云:“静怜贵族谋身易,危惜文皇创业难。”犹有惓惓本朝之意,可嘉也。——后集卷一
其二,流露于其诗中的“惓惓本朝之意”。也就是说,罗隐虽依附于吴越王钱镠,但是却始终“未尝失节”。上述四位诗人所处的境地,与刘克庄非常相似。因而,刘克庄所言,无异于倡言自己的立场。
三、肯定皮日休、陆龟蒙、方干、刘驾
晚唐尚有一些诗人进入刘克庄关注的视野,对于这些诗人,刘克庄往往能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他们的闪光之处。
皮、陆皆唐季诗客,陆隐于甫里,皮咸通八年登第,二人素友善,倡和尤多。昔之和诗者,和意而已,惟皮陆必和韵,有累至百韵者。——新集卷四
方干字雄飞,新定人,貌寝兔缺。始见姚合,合卑之。及览其诗,骇目变容,宾客馆之,登山临水必与焉。会稽太守王龟以其亢直,宜在谏署,荐之。会王薨,事寝。卒光启、文德年间。临终语其子曰:“吾诗人,吾自知之,志吾墓者,纪其年月而已。”其诗高妙处在晚唐诸公之上。——新集卷四
刘驾《古意》云:“新人莫欢喜,故人曾如此。燕赵犹生女,郎岂有终始。”比之香山“更有新人胜于汝”之句稍含蓄。——后集卷一
唐人为乐府者多,如刘驾……语简味长,欲逼王建。——后集卷一
第一则言及皮日休、陆龟蒙。二人为诗友,常相倡和。其倡和诗,有独特之处——与前此和诗仅和其意不同,皮陆和诗必须和韵。第二则言及方干。先言其才华令人侧目;次赞其为人有孤高标异之处;再次言其诗有高出晚唐其他诗人之处。第三四则均论刘驾。先言其《古意》含蓄过白居易;后言其乐府可与王建颉颃。据前文所言,在刘克庄看来,王建的乐府诗某种意义上讲要高于白居易,而言刘驾可追攀王建,可见其对于刘驾的肯定。
这数位诗人,刘克庄皆择其一端加以肯定,展现了其全面的批评视野。
四、贬斥郑谷、薛能
在《后村诗话》中,刘克庄一直持批评态度的只有两位诗人——郑谷、薛能。在涉及二人之诗的将近十则材料中,几无肯定之言:
薛能诗格不甚高,而自称誉太过。——前集卷一
五言云:“空余气长在,天子用平人。”不但自誉其诗,又自誉其材。然位历节镇,不为不用矣,卒以骄恣陵忽,偾军杀身,其才安在?妄庸如此,乃敢妄议诸葛,可谓小人无忌惮者。——前集卷一
能自负不浅,其实一缪妄人尔。其《黄河》《太华》二篇,尤自夸诩,然以弱笔赋巨题,每篇押十四韵,殊无警策。……尚不足以望表圣,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齐鲁青未了”等句法,何常梦见仿佛。谷辈北面之,良不可晓。——后集卷一
薛能辈才道一联半句,便妄自尊大矣。——新集卷四
郑谷多佳句,而格苦不高,甚推尊薛能。——后集卷一
郑谷师若人(薛能),诗安得高出其上?——新集卷四
谷诗自好,然集中所作,若步趋薛能者。《读能集》云:“李白欺前辈,陶潜仰后尘。”太白视谷斐然小子,渊明人物高胜,何至仰能辈后尘?——新集卷四
合上述数则而言,薛能为人“妄自尊大”“小人无忌惮”,乃“一缪妄人”。其诗格调不高,笔弱难以赋巨题。如此等人,郑谷却由衷佩服,无怪其诗成就有限。
刘克庄对于晚唐诗歌的评价不在于其精确独特,而在于其所存诗人之多。《后村诗话》中常常出现的所谓“录之以存一家”的表达,表明其希望呈现完整的唐代诗歌画卷的愿望。
综上所述,在宋代唐诗学史上,刘克庄的地位非常重要。其诗论表现出其过人的“史识”。也就是说,刘克庄期望能通过他的诗话完整地呈现唐代诗歌的总体面貌。所以除了众皆关注的盛唐外,他对初唐和中晚唐都有细致的观照。因而,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是宋代最后一部重要的诗话。
基金项目:本栏目文章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基金项目《宋人唐诗观的嬗变与宋诗的发展》(10YJC751087)的部分成果
作者:王红丽,文学博士,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