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行并举,让品社教学不再沉睡
2013-04-29花桂华
花桂华
当下,《品德与社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正式登上课堂,即便学校安排了这门课,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仍停在说教的层面上,很多教师将《品德与社会》当做一种对学生进行道德管制的手段,导致这门课长期沉睡在课程设置中。
一、在思想上重视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进行课程改革以来重新调整的一门学科,指向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构建新的课程设置体系的重要范畴,也是学校狠抓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平台。所以,在思想上,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能够砥砺学生的心灵。
1.在民主互动中释疑解惑
任何一门学科,其纸面知识点都必将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和行为操作中。陆游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将《品德与社会》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与心里的困惑,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
生活中,很多学生已经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却总是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家长总是包办学生的生活起居,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阻碍他们的独立性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品德与社会》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地劝说家长,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已经不需要家长过多的呵护了。这样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学习的兴趣。
2.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很多教师只停留在导行层面,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因对自身认识不足而使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素养产生矛盾。此时,教师需将《品德与社会》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连接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赢得怎样的积极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观,在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健康的成长体系。
二、在策略上建构
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品德与社会》隶属综合学科。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并无有效的教学策略,往往将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思想素养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反而被教师空洞、无聊的教学逼迫得兴趣索然,产生逆反心理。
1.情、理、行,三位一体
这一教学策略以明晰事理、激发情感、开导行为为基本内涵,帮助学生在联系生活情境时分析社会现象,在内心规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此来为自己的实践行为确定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解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行为。
如在教学《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书本呈现的内容,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烟酒的危害性的资料,在交流中感受烟酒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接着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说说身边因烟酒过度导致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甚至死亡的案例,激发他们从亲情的角度对烟酒的价值形成新的认知;最后,让学生模拟情境劝说别人戒烟戒酒,抵制烟酒的诱惑。
2.问与研相结合
这一教学策略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整合,形成值得探讨的主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辨析的过程中,形成情感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引导点拨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辨析,理清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争鸣中观察,吸收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走向思想的深处。
如在教学《我做志愿者》一课时,学生对“志愿者”的概念不清楚,产生了做志愿者是否有必要的疑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对存在问题的价值取向,教师大可不必直接指出,应引导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在吸收别人观点的过程中,渐渐懂得这个道理。只有让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真正经历这个论辩的过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伦理观点。
3.角色扮演,一往情深
角色扮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将生活之泉引入课堂,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角色扮演的方式,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将教师在课堂中无效的空洞的说教化解为更易被学生接受的自主能动的移情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化认知体验,在表演中联系自身的行为重新认识自己。
如在教学《怎样与人相处》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情节,让学生学会赞美,使人际关系融洽;让学生学会体谅,改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解释,消除误解。在情境中,学生如同在浩瀚的生活海洋中诉说着自己,表演着自己,从而在情境中感受自己的价值,纠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在行为上积极行动,在策略上积极反思,《品德与社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一定能一一得到解决,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