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策略
2013-04-29刘斌
刘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转变小学语文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
一、自主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策略
一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地位平等、相互信任、充满关爱等诸多方面,如果教师从细微处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乐于和学生交朋友,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效应,学习的动力显著增强。二是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习目标在讨论中产生,学习过程在自然状态中生成,学习结果在评价中体现,我们要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我在教学《雨点》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深情的朗读、明快的音乐、动漫式的画面融为一体,让学生们感受到小雨点的活泼、快乐。我提问:“如果你是可爱的小雨点,你最喜欢在哪里生活?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看谁才是最快乐的小雨点。”学生有的通过朗读表现出小雨点在池塘里睡觉时的平静,在小溪里散步时的悠闲;有的通过表演表现出小雨点在江河里奔跑时的快乐,在海洋中跳跃时的兴奋。学生的活力点燃了精彩的课堂,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是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途径,让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在质疑的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高,学习兴趣浓,学习方法新,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常见的质疑方法有抓课题质疑、抓关键词质疑、抓关键语段(承上启下的句子、中心句、前后呼应的句子)质疑、抓人物特点质疑、抓主题思想质疑等。质疑的最佳时段在预习的环节,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预习,通读感知,再读理解,细读探究,边读边想边注释,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释疑,变革学习方法。
二、合作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策略
1.构建协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情况,遵循互补性、差异性、协调性的原则进行科学组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明确学习小组内不同成员的角色分工: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内每名成员的发言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小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为了防止两极分化,教师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配,定期进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转换学习方式。
2.把握最佳合作时机,加强流程指导
当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后产生疑难时,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产生分歧时,学生个体现有的知识经验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复习整理构建知识体系时,单独试验与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合作学习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或规律:(1)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为小组合作学习树标杆;(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自己体验,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3)形成小组讨论氛围,充分发表个人意见,为形成正确的结论打基础;(4)班级全面交流,进行总结性评价。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端正他们合作学习的态度,使他们善于思考,又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既要在合作中发挥自主性,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协作,又要在讨论时发现问题并大方得体地与同学进行对话,通过过程转换转变学习方式。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紧扣评价要点
语文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成为学习者主动获取、处理各种信息的平台,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全面而有激励性,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结合起来,侧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二是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的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和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三是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要有机结合起来,侧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四是做到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过渡,通过评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乐于探究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推进策略
1.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广泛地联系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倡导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进行实践应用,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社会活动、自然现象、风土人情、地域风貌、民间传说、历史概况等,都为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尽情地去观察、体验、观赏、审视、探究、积累,丰富语文涵养,积累经验。学校庆典、展览、报告会、社团活动,文体、艺术、科技等各种比赛,家庭中发生的新鲜事,做家务、学技能的具体感受,都能开阔学生的眼界,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借用这一舞台,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大胆提出质疑的新思维,有一个独特的新思路,必将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升。
2.激发丰富的想象,发散思维
跟别的学科不同,在语文学习中,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这为转换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捕捉可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多方寻求答案,并进行论证、辨析,深层次地探求原理,摸索规律,掌握技巧,在深入思考中激发兴趣、想象力,锻炼思维。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文学习材料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变幻的色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提示关键词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想象。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想象,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创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能力的量的积累,质的蜕变。
3.以小课题实践研究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语文负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承载着学习与运用的重要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课题实践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这种研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实践性研究,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如何寻求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感知,产生研究的兴趣,形成探索研究的思路,从而攻克研究的难点,把握研究的策略。小课题实践研究遵循“提出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提出建议,征求意见—整理材料,形成结论—形成小论文”的步骤展开。小课题实践研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落实了课改理念,学生的写作能力、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