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如何分一杯好羹
2013-04-29赵炎
赵炎
“分一杯羹”是一个口语,老百姓都会说。我家老太太生前就经常说,儿子闺女哪家做了好吃的,老太太鼻子特灵,老远闻着味儿,颠颠去了坐定:今儿个到你们家分一杯羹。口语归口语,却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随着电视剧《楚汉传奇》的热播,《史记》里的“烹爹挟子”故事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出处在这儿。
分一杯羹,原来玩的是战争心理游戏,如今呢,却被我们延伸出分利、插一脚、捞好处等等新内涵,不能不佩服咱国人的借鉴与创新功夫。民间老百姓这么做,倒也无可厚非,有亲情、人情垫底儿,显得特生活,质朴可亲。然则到了官场,可就有说道咯。官员到处插一脚、分一杯羹,说得好听点,叫多头管理,婆婆多,凸显体改简政的必要性;说得难听点,就是弄权徇私,是鬼是蜮都想捞一把,则凸显反腐倡廉的必要性。
在《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里,作者就对蔡京、高俅之辈“分一杯羹”的嘴脸,做了辛辣的讥讽,可谓入木三分。
陈太尉领命办差
李师师的枕边风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道君皇帝終于下决心要给宋江等人一条出路了。皇帝老儿心里清楚得很,不给出路不行,这帮人不但善于躲猫猫,而且战斗力很牛很强大。既然他们愿意为国效力,那就招回来给个铁棒让他们磨根针试试。差事任重而道远,谁能胜任呢?
道君想了老半天:童贯、高俅都在梁山脚下闪了腰,还没“痊愈”呢,不能去;蔡太师倒是有才,也合适,但这人有个毛病,属灰太狼的,本性该吃生的,他却还想吃熟的,让他去招安,事儿多半办不成。最后,道君决定,由和谁都能搭调的陈太尉来担此重任。
陈太尉接受这光荣而艰巨之任务的时候,好像朝廷并未召开什么吹风会,一切都在小圈子里秘密进行的。皇帝面授机宜:什么叫招安?招安就是甜筒加安眠药,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吃下去,甜甜地睡着了,然后,你把他们带回来。老陈欣然受命,刚要出发的时候,“分一杯羹”的人来了。
先是蔡太师,然后是高俅,他们都做了重要指示,而且最重要的,他们都派出了自己的手下给陈太尉做参谋。道君皇帝的保密工作做得真不咋的。
人家项羽三军阵前开记者会,要烹刘邦他爹,中间还隔着一条鸿沟呢。蔡京、高俅怎么会知道得这么快,又来得这么快?难道真是团结起来力量大,间谍卧底遍天下?窃听器、摄像头肯定没有,收买个把太监宫女却肯定有。
蔡京高俅插一脚
且看两位领导的重要指示。
蔡太师问道:“听得天子差你去梁山泊招安,特请你来说知,到那里不要失了朝廷纲纪,乱了国家法度。你曾闻《论语》有云‘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使矣。”蔡京又道:“我叫这个干人跟随你去。他多省得法度,怕你见不到处,就与你提拨。”
啥意思呢?就是说,皇帝命你老陈去梁山招安,我是一百个赞成,但目前的情况是,朝廷老是干不过梁山,丢人丢到家了,你此去要为朝廷把面子挣回来才行。我的意思就是孔老夫子的意思,你得听我的,我手底下有个人挺能干,让他跟你一起去,给你做个参谋,我就比较放心了。
要说皇帝的老师当真不可小觑,做个指示还引经据典,大道理不是一般的冠冕堂皇,你想分一杯羹,就明说好了,又何必这般脱裤子放屁玩酸文?
高太尉道:“今日朝廷商量招安宋江一事,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此贼累辱朝廷,罪恶滔天,今更赦宥罪犯,引入京城,必成后患。欲待回奏,玉音已出,且看大意如何。若还此贼仍昧良心,怠慢圣旨,太尉早早回京,不才奏过天子,整点大军,亲身到彼,剪草除根,是吾之愿。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候,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拨事情。”
手握枪杆子的和文化人就是不一样,说起话来总透着一股子火药味儿,连皇帝圣旨他似乎也不买账,还想着武装斗争呢。可这话高俅没资格说,他三番五次挨梁山的揍,还当过俘虏,总不至于伤疤没好就忘了疼吧?底气何在?
微妙的企图
两位领导对待招安的态度各有不同,太师无反对意见而太尉有反对意见。当然也许是太师有意见但没表现出来,而太尉有意见就表现出来了。皇帝已经做出招安的决定来了,为什么还要反对呢?
你看人家老蔡,皇帝的决定是机会,是分一杯羹的机会,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高俅就差了一点,非要反对皇帝的决定,且还让别人知道自己反对皇帝的决定,这是何苦?当然,老高同志最后也反应过来了。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太师的水平要比太尉高一些,分羹的速度也快,毕竟,姜还是老的辣。
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用锄头去割草,用镰刀去刨地,怎么着都显得尴尬。做太师的,你就陪皇帝好好读书,做太尉的,你就管好你的禁军衙门,招安大计,自有皇帝操心,自有兵部、枢密院去具体执行,跟蔡京、高俅犯不着边儿。这两位为什么忽然都对招安热心起来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这次招安有可能成功。一旦招安成功,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谁做成了,谁就为国家立下大功一件,必然好处多多。如果陈太尉做成了,功劳肯定大大的,好处当然也是大大的。所以老蔡和老高都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分一杯羹。
这就是历代为官者的一个权术窍门:哪里有好处就到哪里分利,就到哪里插一脚,骨子里就是谋私。事情办成了,我老蔡、老高都做了指示的,都派人出力了,功劳该平分吧;事情办砸了呢,又可以红口白牙不认账,谁听到我们做指示了?有录音或白纸黑字的文书吗?去的人只是个临时工而已,是他们自己私自跟去的,不能代表我们。最后,所有的黑锅罪状,陈太尉你自个儿兜着吧,谁让你是主角呢?
“分一杯羹”刍议
本来这次招安是陈太尉一个人或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事,但被蔡京高俅插了一腿分一杯羹之后,就成了多个人或多个利益集团做一件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利益分配问题发生了矛盾,最后的结果就容易变成谁也不愿意出力做事,谁也不愿意担责任,互相推诿踢皮球。分一杯羹的坏处,就在于这一分,“道”分没了,“本”分丢了,“利”分给自己了。可见这一分利,必然就分坏了。
就像一个童话故事说的,几个老鼠一起种地瓜,地瓜快熟的时候一个老鼠就想:“我先吃上一点吧。”于是它就扒开土吃了一点地瓜,又把土埋好。其他几个,也是这么做的。于是地瓜就死了。老鼠们都很得意,心想:“幸好先吃了一点,要不一点都吃不着了。”这分一杯羹的事,和老鼠们也差不多。
李克强总理曾说:“在我个人的经历,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何谓“行大道”?安于本职,遵纪守法,作出政绩,就是大道;何谓“民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谋福利;何谓“利天下”?为官别谋私利,要以国计民生为己任。三者显然相辅相成,缺一不足以为公仆。
如今群众办一件事,创一个业,动辄要盖几十个公章,有多恼火就不说了,单说盖章的为何会有这么多?恐怕就属于每个衙门都想着分一杯羹,都想着捞一些好处。
我们期待克强总理开出的药方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要这个药方真正落到实处,循法而治,敦促各级官员树立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搞“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等变相分羹游戏,愿意接受全社会、接受媒体的监督,那么,分一杯羹的故事必将从现实官场回归历史,回流民间,那么,官员们必能理直气壮地说:不要迷恋哥,哥分羹只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