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领导人的首访外交

2013-04-29苏浩

华声 2013年7期
关键词:领导人苏联外交

苏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元首或高层领导人出国访问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交方式。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

“一边倒”战略的必然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多月后,毛泽东主席便访问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而突出体现了新生的共和国外交战略“一边倒”的价值取向。

1949年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世界范围看,二战结束后,世界很快划分为两大阵营,即美国领导下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其战略选择必然“一边倒”,与社会主义阵营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其战略选择必须要走建立和加强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的道路。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出访。这是他第一次跨出国门,也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国访问。名义上,这次访问是为了给苏联国家领导人斯大林祝贺七十寿辰,实际则是为了确立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在访问期间,毛泽东向苏联政府提议订立新条约以取代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争取苏联给予中国巨额经济援助。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到来,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封闭走向开放

近30年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期间,国际形势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中国近二十年来一直与苏联集团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而实现统一后的越南迅速倒向苏联,采取了排华反华的政策;阿富汗与苏联的矛盾则日益尖锐,使得苏联正准备发动一场侵略战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刚刚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不仅在战略上需要通过与美国的战略协调应对来自苏联集团的威胁,而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也需要获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中美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在美国与台湾方面“废约、撤军、断交”和保持非官方关系的前提下,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决定访问美国。这年的1月29日,他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对美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访美。邓小平访美期间与卡特总统就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入侵柬埔寨问题、台湾问题、中美经贸合作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中美双方签订了科技合作、文化联系、教育交流、建立领事馆等一系列协定。

历史的发展总是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十多年后,在中国政府面临的新一轮外交困境中,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也踏上美国土地,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发展与世界全方位的关系

由于1989年政治风波和之后苏东巨变的影响,国际环境充满了变数。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违反人权为借口纷纷对中国实施制裁,美国政府还以取消“最惠国待遇”为威胁对中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东欧国家政治變化及苏联解体给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造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创造的奇迹,使太平洋区域合作开始启动,“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官方经济合作机制。

1993年1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倡议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召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向江泽民主席发出了邀请。江泽民抓住这一重要时机,赴美参会。这是江泽民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国访问,也是1989年后首次中美最高级领导人的直接交往。江泽民主席在美国期间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会晤。江主席从世界范围和着眼于21世纪的高度,强调中美两国在世界许多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应该相互增加信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把一个安全、和平、稳定、发展的世界带入21世纪。江主席坦诚的态度,大大增进了美国方面对中国的认识和信任,为重新打开中美合作关系的大门创造了积极条件。

此外,江泽民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还建立了一个“APEC模式”来解决中国台湾在其中的地位问题,即以中华台北经济体的身份由负责经济事务的高级官员出席会议。至今,这仍是APEC接纳台湾参加会议的基本方式。

此外,江泽民还访问了巴西,并顺访了葡萄牙。这次出访,终于改变了受西方集体制裁的被动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为此后十年中国与世界全方位的关系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展现开放务实的外交形象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化莫测,中国外交面临着新的挑战。2003年3月,新当选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将首次出国访问的对象确定为中国的近邻俄罗斯。从2003年5月26日起,应普京总统的邀请,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庆典。在访俄期间,中俄两国元首举行了会谈,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明确表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深化中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将是两国外交政策的战略优先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胡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系统地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五项主张。两国间还签订了巨额的石油贸易合同,并就进一步拓展双方在环保、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开展人文、教育和科技的交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胡锦涛对俄罗斯的访问夯实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使得两国在世界格局中能够更好地共同应对国际安全的挑战。之后,胡主席还应邀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为落实“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作了有益的实践。胡主席还应邀到法国出席了首届八国峰会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同时还会见了一些西方政要。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的首次出国访问,既突出了外交战略的重点,又与世界其他一些重要国家领导人进行了直接的交流,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集体开放务实的形象,为新世纪的中国外交开了一个好头。

新征程,新面貌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和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布)三国,并在南非出席“金砖五国”领导人峰会。

近几年来,世界形势正展现出新的特点,美国重新布局亚洲,朝鲜半岛核问题风波不断,东北亚地区波诡云谲。在这些问题上,中国与俄罗斯基本立场类似,战略利益交织。而从经贸能源等领域,中俄更是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都被认为是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选择俄罗斯的重要因素。

有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俄重塑特殊伙伴关系,进入战略“背靠背”时代的特征将愈来愈明显,而军事和能源领域将成为中俄合作的突破口。而在未来十年内,由于全球军事、财富和民族复兴等三大因素的变化,中俄两国将面临美国的进一步围堵,走向进一步的战略合作也就成为必然。

此外,习近平首选出访国除了俄罗斯,还有南非等非洲三国,这也凸显了中国与非洲日益密切的关系必将在未来亟需得到巩固和提高。

习近平在刚刚就任国家主席之际就圆满完成了首次出访,给我们展示了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身体力行、孜孜以求的精神风貌和能力,也向世界揭示未来十年中国外交战略的取向和内涵。

猜你喜欢

领导人苏联外交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外交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