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013-04-29曾振福
曾振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 结合熟悉的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喜爱数学
创设情境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用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体验的、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场景,引发学生一定的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用课件出示了“王爷爷家的两块地,一块是长方形,另一块是平行四边形。要出租给人种蜜柚,哪块地大?请你来帮王爷爷算一算。”学生一想到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帮助王爷爷,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又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我准备了底是圆形的杯子和圆碗,让学生先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些圆的周长,可以怎么量?哪种方法更好?创设的实践动手操作的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胜心理,又使课堂气氛生动起来,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投入学习当中。
二、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做数学
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创设儿童熟悉的,既蕴含着数学问题又形象直观的情境,那就务必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安排相应的内容。
例如,《观察物体》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课一开始,我以汽车的图片来导入,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要全面,从而引出课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通过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教学目标。接着我出示了从学校医务室借来的长方体的小药箱让学生从整体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从正面、上面、侧面来观察。这样通过观察物体、想象猜测、合理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用生活实际指引探究的方向
学生的探究活动,其实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新的数学知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这就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探究方法。小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学生之间互动都会受到影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此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思考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努力让学生了解熟悉的生活情景,让他们把已知与未知、经验与理性联系起来,从而调整思考的方向,得出问题的最终答案。
例如,教学《平行与相交》时可从教师走进教室看到“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入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为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图形特征和关系的丰富情境,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力。
又如,教学《可能性》时,我首先从抽牌游戏、掷硬币等活生生的实例来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一些事情,它的发生有的是不确定的,有的是确定的,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巩固训练这个环节上,我也寻找了生活中很多可能性的事件,请学生认真思考后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如:五天后天晴了;我从昨天到现在没吃饭;火星每天都在转动;人用左手拿筷子;太阳从西边升起;地球上每天都有人死亡。像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 以生活实际为载体活用数学,有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我先设计让学生理解“图形一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沿树叶爬行一周);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描出图形的一周,使学生理解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同时出示一个封闭和不封闭的图形,对比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这样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整堂课的教学既有容量,学生又学得轻松,课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