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13-04-29李玲
李玲
新一轮的“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究正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自问自探教学模式”遵循的认知规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实施“自问自探”教学的关键。但是从现在的课堂现状来看,学生提问的状况不能让人满意:1.想提问题的学生不多。2.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较少。分析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有:1.懒得问。认为班上总有那么几个人积极提问,自己举手提问教师也不一定会叫到,不提问教师也不会责怪,因而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形成了懒惰的心理状态。2.不敢问。害怕自己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不予认可,同学会笑话。3.不会问。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不知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会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从而想问、乐问。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感觉幼稚时,教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教师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时,教师要多一点赞赏,少一点漠视。提问的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有疑就自然敢问。
二、引导学生找准切入口,激发他们潜在的问题意识
学生经过思考,主动提问,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但很多人不会问问题,这需要一个训练过程。教师可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疑问读文章,在与作者的对话和对文本情感的体验中成长。
1.从课题上发现和提出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着手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在预习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发问:礼物在文中指什么?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礼物?怎样拒收礼物?结果怎样?作者怎样写公仪休拒收礼物的?为什么这么写?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知课文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特别是要抓住公仪休的语言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从而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2.根据课后思考题提问。苏教版课后思考题往往是一课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提出: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作者是怎样写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的?解决这三个问题,课文的重点、难点就都得到了解决。
3.从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查找问题。如《“生命桥”》一课,有学生问:为什么把课文题目命名为“生命桥”?老羚羊和年轻羚羊面对被活捉的危险,为什么那样镇定?在越过悬崖时,为什么配合得那样默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生命桥”的理解。
4.在矛盾处发问。即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在矛盾处刨根问底。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教师可就这个关键句子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母亲80多斤的身体怎能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再组织学生进行基于以上问题的研读讨论,抓住细节描写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也体会作者此时的难受、愧疚之情。
5.在文本“空白处”发问。在一个优秀的文本里,作者总会留下多种形式的空白,可让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发问,再启发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引发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如《九色鹿》课文的最后虽然没有直接写国王说了些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间接的语言文字质疑:国王如何斥责调达?如何惩罚调达?如何下令?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做一回国王,想想他会怎样斥责、惩罚、下令?设计如下的写话练习:
国王低下头对九色鹿说:“我真惭愧, 。”他转身斥责调达道:“ 。”最后,他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布:“ 。”
这里,抓住文中语言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写写、说说、演演,在情境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加深对文本意蕴的领悟。
6.从课文的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上寻找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句(段)处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文章思路)处质疑,从语言表达处质疑等,在自主探究中感受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习得表达方法。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的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是在行动中解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