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解决路径

2013-04-29王中斐冯利娟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群体性高校学生学生

王中斐 冯利娟

摘要:当代中国也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确呈多发、高发的态势,这类事件被冠以了极为中国化的名称“群体性事件”。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也存在着各种利益的纠葛,如何认识高校中“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运行规律、如何科学应对,是任何一所高校,都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

学界与政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解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在1990年代的高速发展,各类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据2005年版《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2001~2003年,中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多起迅速攀升至6万余起,参与人数超过两百万。对“群体性事件”的学术研究在1990年代之后也从无到有,迅速增多,学术刊物中论及该问题的文章仅在2008年便超过了200篇。对概念的表述也逐渐学术化、专业化。在诸多研究中,周保钢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1在笔者看来这是学术界内较好的一个概念界定。

公安部曾于2000年4月下发《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文件中并未使用“群体性事件”这一名词,而是使用了“群体性治安事件”一语。“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该文件严格限定了“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管辖范围,作为部门规章,第一次在行政机构内明确了相关概念及处理规程,意义重大。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在该文件中,“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其界定更加中性,视角也更开阔。而在不断的处置实践中,各级行政部门也意识到强力机构不适宜过分介入“群体性事件”。2008年12月,贵州县级政法委书记和公安局长在“瓮安事件”后的专题会议中提出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六原则”: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教育疏导、防止激化,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警械和武器,及时、果断处置。2“六原则”得到了公安部的认可,并在2009年上半年的县公安局长轮训中进行了经验推广。

各级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自然无法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高校群体性事件在本文中指参与主体为高校学生、发生地点主要在学校内部,主要向学校管理方反映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高校学生参与的一般性群体性事件及高校教师参与的群体性事件不在

此列。

2006年,全国有报告的各类学校群体性事件发生了206起,涉及27个省的100多所学校,比2005年增长92%。32007年5月安徽新华学院事件更造成学生与校方及政府部门的直接对抗。此外,由于诸多原因,在日常运行与管理中,学生与任课教师、管理人员还会发生小规模的争执乃至冲突,这些小规模、常态化的事件成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温床。因高校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等与一般性群体性事件存在差异,自然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特质。

学生意见表达与利益诉求相对克制,其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除非利益诉求涉及学生根本利益,否则,其行为是克制的,表达方式是温和的。处理人员是否尊重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是解决高校群体性事件最重要的因素,情绪化的表达在学生群体中并不占据主流。一方面,这与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素养有关;另一方面,学生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在意愿表达的方式上也会自我控制。这便为高校管理部门处理事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贵州省提出的“六原则”对我们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积极处理、妥善应对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更应成为我们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原则。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第一,作为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而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辅导员群体,在群体性事件来临时,要迅速判断局势,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尊重事实,积极应对,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合理运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原则,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及高校群体性事件多数为进一步处置留有余地,我们可以善于利用中间地带,努力营造事件逐步向好的趋势,防止恶化。而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排解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在努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将相关情况形成文字,供同事、领导参考,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第二,关注、引导学生提升承压能力,形成正面、积极的心理特质。高校学生对未来前途的深度焦虑是这一群体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来源是多样化的,既有高考失败的阴影,也有一些非常现实的压力。4一旦这种焦虑缺乏正常的排解渠道,郁积起来,极有可能会通过具体的事件喷涌而出。所以,辅导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们意识到压力无所不在,对压力过度的焦虑无益于解决问题。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作为积极的心理特质,不但对避免发生高校群体性事件有益,对学生未来走上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促使学生形成理性、宽容的思维方式。学生工作团队一方面需要善于使用各种策略,应对学生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更要真正在内心树立起民主、协商、妥协的准则,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将平等、民主、宽容、反思的精神贯穿到每一项工作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协商、妥协的方式解决班级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其实给我们每一名参与学生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毕竟在理性、宽容看待各种问题上走出了第一步。也将会在根本意义上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乃至恶化。

参考文献:

1、张保钢:《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方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2、http://www.gz.xinhuanet.com/2008htm/xwzx/2008-12/11/content_15157924.htm。

3、http://yb.hnzf.edu.cn/show.asp?id=88。

4、叶城均等:《刍论独立学院信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成功》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群体性高校学生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生写的话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