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春晖照寸草 大爱无私泽后人
2013-04-29君言马悦
君言 马悦
作者简介:
君言,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等。
第二作者:马悦,辽宁大学美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
“世间唯有妈妈好,浩荡春晖照寸草,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尽孝还须早”。当有幸拜读刘文艳的著作《爱的诉说》,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方能体味文中这首诗的真正内涵。《爱的诉说》分上下两卷,上卷笔者所记录的是母亲从诊病、病重到辞世的“侍疾日记”,同时更是一部“死亡日记”,令人痛彻心扉,潸然泪下;下卷是记载着母亲辛劳一生的一部“小传”,文风朴实、真情荡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追忆之苦、哀思之痛。“爱的诉说”,倾诉着母爱的神圣,抒写着母爱的纯洁,诠释着母爱的真谛;“爱的诉说”,更是笔者对逝者的祭奠告慰,对母爱的弘扬传承,对生命的虔诚向往。
一
母亲就是家,家就是母亲。七十八年的人生旅途印证着母亲的平凡与伟大。出身的贫寒、凄苦的童年,还有操劳的岁月对她身体无情地吞噬,那满头的银发、深深的皱纹、龟裂的双手,母亲确是平凡。母亲也着实伟大,粗布衣裳衬托着她的端庄,酷暑严寒抒写着她的坚强,参天大地感动着她的贤良。这位伟大的女性,从嫁入刘家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牵系刘家几代人幸福和命运的“领路人”,她用操劳的一生阐释了“持家之道”的深刻内涵。
勤劳为本是真理。“财富有缘勤是本,经纶满腹志为先。咱们家能过上好日子,靠的就是勤劳有志气,这也是我们以后的传家之道”。解放前刘家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而现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人丁兴旺。母亲作为刘家的女主人,用她勤劳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自从嫁到刘家,在母亲一年的作息时间表里,是只有“作”没有“息”的。从凌晨四点,到夜深,六十年如一日。年轻时的母亲“端庄漂亮是远近闻名的”,但常年艰苦的劳作,母亲的双手已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和肉刺,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但母亲从不说苦,她早已经把这些当作“习惯”,她常说,“过日子哪有不吃苦受累的,为了老人,为了儿女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她有一手好农活、一手好针线、一手好厨艺,她也是一位“指挥家”,那拉动的风箱、那嗡嗡的纺车,在母亲的指挥下演奏出了一曲曲壮丽的家庭劳动交响乐。
恪守孝道是真经。“内睦者,家道昌”。家庭幸福的标志是家和,而家和的要素就是孝顺。“孝顺孝顺,顺着就是孝,顺着老人的心思,就是孝顺”。母亲如是说。母亲已经把孝道作为责任、义务和对家庭的“担当”。这份“担当”,是作为妻子与丈夫六十年的相扶相携、患难与共和生死相依,无论是年轻时独挑家庭重担,还是在病危时仍拖着羸弱的身体倒痰盂,相濡以沫的岁月诠释了爱的真谛;是作为女儿与父母的血脉情深,为父亲挑拨“鸡眼”的“孝女侍父去疾图”令人动容,弥留之际对亲人的呼喊令人心碎;是作为儿媳与婆母的贴心相伴,从生活起居,到病重时的不离不弃,儿媳的悉心照顾带给老人家的是“美滋滋的笑容”;更是作为母亲对儿女的日夜操劳。矸子山上的煤倾诉着溺爱,家乡的大枣寄托着思念,玉米面锅贴记录着辛劳,喷香的血肠抒写着无私,正如《劝孝歌》所云:“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尊师重礼是真谛。重视教育,诗礼传家是刘家的家风。“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这也是母亲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她常说:“我没有机会上学了,可我非常喜欢念书的,你们都好好念书,长大了也好有出息”。母亲虽未曾饱读诗书,确是一位天生的教育家。“从小要有志气”是母亲“教学大纲”的第一堂课。母亲常常教诲儿女,“志高意自远,器大声必宏;要从小有志气,要立志做个有文化的人,要用文化改变生活”。母亲主张孩子要早上学。在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是七、八岁上学,而母亲要求儿女的孩子六岁上学。正是母亲这种超前的教育理念,才造就了刘家一批大学生和研究生。母亲一直主张“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她所提倡的循序善诱、褒贬结合的教育方式,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二
母亲就是家,家就是母亲。七十八年的人生旅途抒写着母亲的睿智与崇高。如果说母亲是一本书,那么在母亲的世界里,华丽的辞藻,高深的理论,从来都不可能会和她沾边的,但她却用脚踏实地的付出升华成朴实无华的语言,记载了最睿智的人生哲学让刘家子孙世代受益。如果母亲是一幅画,那么在母亲的世界里,没有奢侈的点缀,没有豪华的装饰,但她却用崇高作为画笔,描绘了生命的色彩,点燃了生命的激情。这位伟大的女性,虽不曾学过生活“辩证法”,但是她却用“真善美”的实践解读了“为人之本”的内在精髓。
一生从来“不麻烦”。不给子女添麻烦,不给别人添负担是母亲为人的原则。母亲总觉得,麻烦别人“自己心里会过意不去”。她常常把“没事儿”挂在嘴边。在自己身体不适的时候,她会对电话里儿女的关心说“没事儿,家里挺好的,你们别惦记,好好工作”;在每次儿女想陪她一起坐飞机旅游时她会委婉地拒绝,“身份证这次没带来,没事儿,下次再去吧,你们挺忙的”,直到当她知道自己患重病已时日无多,为了让儿女不留遗憾才会去世博园参观;在帮病中的亲人家喂猪,而不小心被狗咬伤后,她仍会忍着病痛对儿女说,“没事儿,这点事儿,我一个人承受就行了”。一辈子不麻烦别人,却宁愿别人给自己添麻烦,彰显了母亲“大善”的高贵品质。
做了好事“不张扬”。做了好事不张扬,还想方设法不让人感觉是为别人做好事,这是母亲为人的境界。母亲精辟地总结了为人的“三种境界”。一个人做好事容易,做了好事不张扬不容易,此一境界;一个人做好事不张扬不容易,做了好事尽量不让人知道不容易,此二境界;一个人做了好事尽量不让人知道不容易,做了好事并想办法不让人感觉是为人做好事,不让人承载感情债就更不容易,这才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而事实证明,母亲的情操已达到了为人忘我的境界。当村里人聚到家里看电视时,她在默默地烧水沏茶;当邻居家的孩子来洗热水澡时,她在细心地注视着水温;当邻里有纠纷时,都愿意听从她的劝解;当家家户户有为难事时,都愿意听她的意见。母亲常说,“好事不可为,不是不做好事,而是不刻意地为做好事而做好事,做了好事也不要记着”,要懂得施恩不图报。这是母亲为人的“辩证法”,也是她一生做好事的真实写照。
受了委屈“不计较”。从不挑剔别人,从不说他人的“不是”,这是母亲为人的情怀。她常说,“自恨根无叶,莫怨太阳偏”。母亲是处理婆媳关系的“专家”,面对婆母提出的“三从四德”的苛刻要求,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说出来。她说,“她是老人,老人哪有对错之说,我们小辈的尽孝就是了”。母亲从未抱怨过婆母,在临产的时婆母不在身边照顾她没有任何怨言;婆母给外孙女“开小灶”,母亲不但不生气,而且会把自己的儿女领出去。母亲讲,“做事情不要看人家对你怎样你就怎样做,而是要把事情做在理上,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能都拿到大面上,让人家评评,都说你做得对才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摸摸自己的良心”,这是母亲心中的“笨理”,也是她一生坚持的真理。
三
母亲就是家,家就是母亲。七十八年的人生旅途讴歌着母亲的价值与意义。母亲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她的角色是旁人无法替代的,老人的赡养、儿女的抚养、爱情的经营、亲情的链接,这不仅仅是性别分工,更是母性、母爱使然。母亲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这些人类精神的繁衍生息相比物种的传宗接代更具价值,而母亲是“双重”创造主体。母亲作为具体的“个体”塑造着“个体”的文明,而正是这些具体“个体”和“个体”文明汇聚成的“类文明”,才是缔造璀璨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
“诉诸于德,而达于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说,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而这两样让人感动的“东西”,在母亲那里不仅能找到,而且绝不会因为母亲的逝去而褪色,“德”会永存世间。“什么是乐?为善最乐”,“做好事就是行善积德,不用让人看见,老天爷有眼,在天上看的清清楚楚”。母亲从小就给予儿女璀璨的星空、圣洁的信仰和幽静的世界。春,母亲播下“德”的种子;夏,“德”的种子已生根,发芽;秋,“德”之花已盛开,犹如母亲最爱之兰花,花中真君子、清芬能解秽。母亲是爱的“大使”,是德的“传人”,更是“美”的化身,即使在她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次生日,母亲仍不忘施德于人,把儿女精心准备的玉雕的寿桃送给了年长的婶婶。母亲的“美”是永恒的:“妈妈,你看到了么?那轮火红的太阳在照耀着你,那颗太阳在用笑脸迎接着你!我们相信,你的善良感动了上苍,你一这一去一定是去向了天堂”。
“大道相继,薪火相传”。马克·吐温说过,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的确如此。母亲虽然无法带给儿女奢华的出身,但却给予了儿女健康的体魄;虽然无法带给儿女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却给予了儿女粗茶淡饭的朴实;虽然无法带给儿女奢华的童年,但却给予了儿女成长的起点;虽然无法带给儿女丰厚的遗产,但却给予了儿女奋斗的信念……骨肉之亲,血脉相连。“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母亲的大公无私是最好的遗传基因,如今已在儿女的血液里流淌:母亲病重之时,女儿会因为工作,没有专门请过假陪陪母亲,即使在母亲弥留之际,女儿也“没有张开嘴”请假,以至于老人家“就请几天年假陪陪我”也未尝如愿。
“母爱兴家,大爱兴国”。高尔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母亲是光荣和骄傲的缔造者,她把家庭当做事业用心经营,知名企业家、机关干部、海归硕士,优秀的儿女是母亲的荣耀,更是母亲一生最好的“作品”;母亲是苦难与操劳承担者,她把勤劳作为职业,菜园地、灶台边,都是母亲施展才华的舞台;母亲是仁爱与孝顺的先驱者,婆媳情深,夫妻和睦,儿女孝顺,都是因为母亲率先示范;母亲是积德与行善的践行者,她把吃亏当作享福,让村里人津津称道。七十八年的人生旅途,不仅见证了刘家的事业兴旺,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农村家庭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的伟大复兴。从30年代开始,刘家几代人就始终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七十八年的光辉岁月,正是有着像刘家人一样爱党、爱国的人们,才使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成为可能。
逝者长已矣。母亲在天堂,微笑着说,“你们都好好的,我就放心了”。拜读此书,肝肠寸断,泪湿衣襟,三百五十个日夜,与著者共侍疾,同悲伤,对生死,七十八年人生旅途,敬母亲为儿女,兴家业,献大爱。勿忘记,“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尽孝还须早”,勿忘记,“以母亲之心为心,以母亲之爱为爱,以母亲之善为善,以母亲之德为德”,这是神圣的告诫,这是灵魂的呐喊,这是虔诚的祝愿;这是母爱的传承,这是生命的延续,这是人性的绽放;这是道德的力量,这是民族的追求,更是人类的精神。
幸哉,大爱无私永存;兴哉,中华民族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