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探析

2013-04-29刘崔峰俞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双学位课程设置班级管理

刘崔峰 俞贞

【摘 要】当前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明显,社会多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较好成绩,但不少问题也伴随着发展而产生。在本文中,笔者仅就“民族高校双学位人才选拔模式、课程设置和班级管理”的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抛砖引玉。

【关键词】双学位;人才选拔;课程设置;班级管理

随着现代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精细,各学科间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新的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社会上多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现在的用人单位更多的是需要综合素质高、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强、能胜任不同岗位和角色的新型就业人才。这样的用人转变,要求当前各高校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性人才。在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和支持下,各种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改革蓬勃开展,作为培养复合性人才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最近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较好的成绩。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然而,问题总是伴随着发展而产生,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仅就“民族高校双学位人才选拔模式、课程设置和班级管理”等问题做肤浅的个人探讨。

一、概念辨析

为了清晰的探讨上述问题,合理定位“双学位”的培养要求,首先需要明晰“双学位”与其他几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的区别。

(1)“双学位”与“辅修”。“双学位”和“辅修”都是在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跨学科修读另一个专业,其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修读双学位必须跨越专业门类,而“辅修”则无此硬性要求。②“双学位”的修读要求要明显高于“辅修”,其學分要求和毕业标准都更为严格。双学位证书是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学位授予条件、由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学位证书,而辅修证书则只是证明学习了该门专业的部分课程,对该门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双学位”与“第二专业”。“第二专业”是指学生在其主修专业的学科门类中修读该门类中的另一专业,而“双学位”则必须跨学科门类。学生修读“第二专业”只能取得修读证书,而修读“双学位”则是获得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学位证书。

(3)“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 “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双学位”、“辅修”、“第二专业”都属于大学本科教育层次,而“第二学士学位”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②“双学位”、“辅修”、“第二专业”的修读对象仅限于本校的非毕业生(联合办学的可以扩大为联合学校的非毕业生),而“第二学士学位”的修读对象是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往届生和应届生)。③“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设立需要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要经过选拔考试择优录取,在授位、毕业后待遇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双学位”则是高校自主办学,只要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即可,国家教育部门对开办双学位的高校并无明确的办学条件标准和教学要求。

由以上对我国高校现存的几种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辨析可见,相比其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修读两个专业(且这两个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的所有课程,具有“时间紧、课程多”的特点,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也给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丰收提出了挑战。清晰的认识到“双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有助于合理的定位“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源也有了清醒的认识。

二、民族高校双学位人才选拔模式初探

根据入学与毕业的宽松程度,大致可将当前国内各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分为“宽进严出”、“严进严出”、“宽进宽出”三类。“宽进严出”的模式对修读双学位学生的入学资格没有限制,但对学生在修读双学位期间的平时上课表现和成绩有较严格的要求,对出勤率低于某个数值,或者平均绩点低于某个数值,或者重修(补考)课程门数达到某个数值,或者毕业论文达不到专业要求的学生,取消其双学位修读资格。“严进严出”的模式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的主修专业成绩、在校现实表现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模式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双学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只允许品学兼优、热爱学习的学生修读双学位,而将不符合修读双学位成绩标准的学生排除在外。“宽进宽出”的模式虽然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但在部分高校却是客观存在的,“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这类高校创收的手段,只要学生交齐了学费,修读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学分,就可以拿到学位证,甚至形成了“对双学位学生‘特殊照顾,尽量帮助他们通过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使他们顺利获得另一专业学位证”的潜规则。

“宽进宽出”模式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对于“宽进严出”和“严进严出”的模式,教育理论界还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宽进”会影响双学位教学质量,主张“严进”:“在报名条件上有意无意放松,很多有过补考或重修记录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双学位班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双学位班的学习气氛受到影响,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为保证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质量,应设置必要的‘进口、出口门槛”。

但有学者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当前,我们必须转变选才观念……我们的目光不能老是盯着那些智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那些成绩比他们差一点,但是对修读双学位有兴趣……的学生,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敞开大门。”

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早已是大众化的教育环境,“严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以学生主修专业的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可能会误伤相当一部分有学习潜力的学生,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剥夺他们修读双学位的资格可能会对其人生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当前很多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他们并不充分了解其所填报的专业,当进入高校学习后,可能会对当初填报的专业产生厌烦情绪,而同时在努力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双学位专业的兴趣,但却由于主修专业的成绩不合格而被剥夺了修读双学位的资格,这对于这类学生的影响是难以计量的。另外,主修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否就一定适合修读双学位,主修专业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否就一定不适合修读双学位?没有任何人能未卜先知。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高校的教育政策应当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要建立合理的过程制度保障教学质量,而不应当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而关门塞户。加之民族高校招生政策和生源情况的复杂性、差异性,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双学位”人才培养应当采用“宽进严出”的模式。

三、民族高校双学位课程设置初探

如前所述,“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修读两个专业(且这两个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的所有课程,具有“时间紧、课程多”的特点,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也给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质量与效益的双丰收提出了挑战。

当前,大多数高校修读双学位的学生课程总量偏多,学习压力较大,授课内容来不及消化,权衡利弊后只能在保障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另一专业课程的学习,慢慢导致另一专业的课程“欠账”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听懂,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无故旷课、应付考试的现象便紧接而至。因此,如何科学设置修读“双学位”学生的培养方案便显得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在能保障“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关于授予学位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双学位”课程进行“瘦身”。修读“双学位”的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可以比未修读“双学位”的同年级同专业的同学少一些,另一门专业的课程也应当尽量精减,只要能保障学生修读完培养方案的课程后能达到授予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要求,则能精减的课程尽量精减,不能精减的课程一门也不能少。

其次,部分高校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的学制安排不尽合理。有些高校规定从大三开始修读另一门专业,学习年限为两年,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仍然要修读另一专业的课程,与两个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就业等嚴重冲突,权衡利弊之下又不得不选择“牺牲”另一专业的课程修读。笔者认为,另一专门的课程安排应当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截止,如果确实无法安排完成,则应当将学制提前一个学期。另外,另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应当固定在特定时间(如周末或其他无课的时间),该特定时间不能与主修专业的课程冲突,通知学生在选主修专业课程时避免占用另一专业的上课时间。总之,另一专业课程的安排应尽量避免与主修专业的课程、两个不同门类专业的毕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就业等时间冲突。

四、民族高校双学位班级管理初探

“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修专业和另一专业都会组建班级。相比主修专业班级是由同一专业的同学组成,另一专业的班级则是由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同学组成,这个班级的同学并没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在学生寝室,彼此间不熟悉,平时交流甚少,绝大多数同学只是上课时才能见面。有观点认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在一起缺乏交流与沟通……因此,开课院系可以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会、读书会等活动……”,但这种客观现象显然不是通过几次活动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另一专业的开课学院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主修学院班级组成和管理的客观差异性。因此,建立一个发达的通讯系统,使得各项通知能够迅速、有效的传达给所有同学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大多数修读“双学位”的学生而言,由于另一专业的成绩好坏并不影响主修专业各类奖助学金、荣誉称号、保送研究生等的评定,因此,对于另一专业的成绩要求的标准便只有“过”与“不过”之分,而无“好”与“不好”之分。因此,在这种“60分与100分没有区别”的价值观趋使下,很多学生开始有意识的看轻另一专业的学习,甚至演变为仅仅应付考试即可。这样的现象有违“双学位”的基本定义和基本要求,“双学位”确实有必要区分主修专业和另一专业,但并不意味着主修专业比另一专业重要,因为这两个学位证的获得都需要满足国家教育部门“有关授予学位的相关规定”,这两个学位证具有同等的效力。因此,笔者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当加大对另一专业的投入,通过建立与主修专业类似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对另一专业课程成绩的重视程度;如果确实难以加大投入,也应当将另一专业的课程成绩纳入到主修专业各类奖助学金、荣誉称号、保送研究生等的评定中,以便有效维持两个不同门类专业的成绩的平衡。对在修读另一专业课程中,出勤率低于某个数值,或者平均成绩绩点低于某个数值,或者重修(补考)课程门数达到某个数值,或者毕业论文达不到专业要求的学生,取消其另一学位的修读资格。

参考文献:

[1]陈彩虹等.双学位误区及应对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4)

[2]王峰等. 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01)

[3]刘华东等.双学位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石油教育,2004(04)

[4]郝玉娟.高校“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化,2012(17)

作者简介:

刘崔峰,(1986~ )男,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为本文第一作者。

俞贞,(1985~ ),女,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学院教师,为本文第二作者。

猜你喜欢

双学位课程设置班级管理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学位教育的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分析
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