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赏为主,够用为度

2013-04-29刘菊华

群文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现状对策

刘菊华

摘要:艺术高职院校应合理编写教材,在音像、图片、资料等方面要多做补充,做到文学特色与专业特色的整合,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的结合,时代性与经典性的统一,学法和习法的有效指导,从而体现艺术高职院校教材的特色。

关键词:艺术高职院校;语文教材;现状;对策

现如今,文化在走向包容与个性,语文教材也顺应潮流地走入“红杏枝头闹”的春天。北京市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奕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化。”语文教材需要创新精神,需要与时俱进。艺术高职院校更需关注的是怎样通过语文教材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找到一种符合艺术生心理与汉语发展的教材模式。

一、现状:套用教材,不能显示特色

教材是教学之本。艺术毕竟有别于一般的专业,它对美的要求更高。但是,很多艺术院校并没有能够突显自身特色的一套量身定做的语文教材,使用的是高中语文教材或是职教语文教材,不能体现美的要求、艺术的要求。

从选材来看,高中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填充教学,说教意味较浓,文言文又繁杂难懂;职教语文教材侧重实用性,不太注重文章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枯燥乏味,虽经几次修订,但选材的时代性和审美价值还是不够强,况且很少有文章与舞蹈、音乐、美术、影视、器乐、播音主持等艺术形式关联,明显没有体现“艺术”这一特色,与艺术生的需求相去甚远。

从编写体系看,两种教材都以单元教学为主。普高新编教材按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普通职教教材各单元间体现出以文体排列为表,以能力训练为里,表里结合的特点,虽形式多样,但纯技术性的、操作性的语文训练仍占多数,不利于培养跳跃式思维的艺术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甚至还固囿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不能很好地进行艺术创新。

从培养目标看,两种教材与艺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脱节现象,这种脱离主要表现为: 选材上过于强调思想性、教育性、经典性, 与艺术生的接受能力不合拍; 编排上着力维护体系的规整、体例的划一和体裁的完备, 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和变动性相背离; 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的语文类教学, 沉重压抑、僵化刻板, 缺乏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时代性和实践的生命力, 不仅对艺术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收效甚微, 而且对艺术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极为不利。

更遗憾的是,两种教材都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的内容,更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符合艺术生心理规律的指导,也缺乏学生如何学习的论证,过于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对策:合理编写教材,体现艺术高职院校特色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教材不改,再好的教法也不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精神共鸣,学生与文本之间也无法精神交流。艺术生具有极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对美的要求较高较敏锐,所以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就要求教材的封面美观、插图别致、排版设计得体;在音像、图片、资料等方面要多做补充,因为艺术学生更需要通过直观材料来学习、借鉴、揣摩、寻找灵感。艺术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中的人力资源,则能一举两三得:一方面,音像教材编写所需要进行的文字处理、策划、播音、摄影、剪辑、美术等等元素,都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能在工作中展示专业、提高能力;另一方面,高质量的音像资料可以展示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成果,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从内容上来说,艺术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应该以“鉴赏为主,够用为度”为标准,有一套适合艺术生需求的语文教材,从而改变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繁杂、脱离学生实际、与艺术毫无关联、缺乏学法指导等弊端。

(一)文学特色与专业特色的整合

艺术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除了一些文学基础知识、口语表达的知识、基础应用文写作的知识、基本能力训练外,最有特色的应是选择能引导他们对本专业和相关知识学习、欣赏和探索的篇目,加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对“圈”内有名有望人士的了解,体现专业要求和特色。

当然,这些篇目不单是内容上与其专业有关,更要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高职院校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国著名的语言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文学, 无论创作或欣赏, 主要是诉之于形象思维的, 需要联想力或想象力, 需要一种源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强调:“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学教育对于艺术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创造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艺术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应取中学语文教材与职教语文教材之长,而去其短,使各类知识融合为一个整体,引起艺术生品悟文本和创新作品的兴趣。

沈阳音乐学院的《艺术大学语文》所选编的一些课文就很好地将文学特色与专业特色进行了整合:乌兰诺娃《芭蕾是一门严酷的艺术》、伊莎多拉·邓肯《艺术高于一切》和《未来的舞蹈》、孙景琛《〈编钟乐舞〉观后随想》、林克欢《〈月牙五更〉观后》、左罗《向罗大佑同志致敬》、赵国政的《杨丽萍和她的舞蹈世界》、帕瓦罗蒂《成名》、、董慧《高晓松:将青春进行到底》等佳作都很好地渗入了艺术元素,让艺术生在芭蕾、乐器、影视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精神需求,乐于去学,在课外也会愉悦地去督促自己查阅资料进而补充这些方面的知识。

(二)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的结合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中谈到检查教材的专业问题时说: “教材, 第一个条件是对教师来讲有可操作性, 对学生来讲有可接受性。你编得再好,那里面的道理讲得多么透彻,理论讲得多么深刻,学生接受不了,也没有用;教师不好操作,你也没能达到目的,没完成任务”。

因此,编排艺术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教师的可操作性。对教师来讲, 教材不要编的“太实”,不要塞得满满的;要给教师留下充分的余地, 能够使教师游刃有余,让他们根据各类艺术生的特长尽情去发挥。例如笔者参编的全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的《文学鉴赏》的小说单元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教师即可根据不同艺术专业因材施教:在音乐系,可以器乐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话题;在影视系,可以俞伯牙的片段视频来了解这一炽情人物;在舞蹈系,可在熟知故事情节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谈谈编排这个舞蹈的局部构思;在戏剧系,因俞伯牙的故事有多个剧种,如京韵大鼓、山东梆子、陕西秦腔等,可让学生在欣赏后谈观感;在美术系,又可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构思画面。《文学鉴赏》中像这样的鉴赏文章不在少数,还有《边城》、《白蛇传》、《葬花词》等,都可让教师根据专业特色渗入不同艺术元素,让学生既学到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可提升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其次要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可接受性。张志公先生说:“教科书不能拉长了脸摆一副学院的学究架势, 一副专家架势”。对学生来说,教材要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 联想和想象发展的结果就是创造性的思维, 而对艺术生来说非常重视的就是创造性。还以《文学鉴赏》为例,所节选的张爱玲《倾城之恋》最后一部分,白流苏与范柳原最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安安稳稳地过起了一夫一妻的日子;这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传奇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对于两个主人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读后对他们的形象或诉诸于白描,一展绘画之美;或诉诸于无声的舞蹈,表达悲欢离合后的畅快淋漓;或诉诸于花鼓剧腔与民歌曲调,在编写词曲中,写作水平也得到提升。

因而教材编写在把握纲要性的同时,也应体现灵活性,不拘束教师的教学思路,也适应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

(三)时代性与经典性的统一

“传统,有机地契入到现代的土壤。”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表示,一本教材的容量有限,如何在留住经典身影与跟上时代步伐之间,找到一个符合国情的对接点,才是语文教材改革的现实所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决定了语文教材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教养和教育作用。

长期以来, 语文教材大都以名家名篇为主,它们都是些经过很长时间考验而且已经有所定评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品, 祖国语言的精华和典范。这些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同时也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糅合,如同于丹读《论语》有新解,我们在学习经典中也可古为今用,品味出今人的视角。

例如笔者参编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高职卷之《名著影视作品欣赏》就是强调以现代人的视角和体会去阅读经典。如《伊豆的舞女》中朦胧般的初恋,突出大爱无止息,在物欲横流中如何寻找纯纯的感情;《城南旧事》中浓浓的相思淡淡的哀愁,对美好亲情友情的向往回归;《骆驼祥子》中忍辱之后的反抗、如何主宰自我、改变命运;《半生缘》让我们懂得质疑和不信任是最大的裂缝;有了这些穿越时空的连接,我们“诗意地栖居”,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创造别样的蓝天。

读经典,学名作,徜徉于优秀文化遗产中,联系目今形式与发展,体会与思考,吸收与消化,引入时代的活水, 让经典具有生命的活力, 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四)学法和习法的有效指导

语文是“习得”的,要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艺术生学习文化的自觉性本来就不强,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强化训练(教学)完成。教学的基本方法存在于教材体系中,它体现着教材的科学性。因此,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科学的学法的指导、练习的督促,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法可循,循序渐进。

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课文是范本,是师生对话的“话题”,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师负责在课堂传授给学生“捕鱼”的方法,而要学生在课后熟练运用“捕鱼”技巧,多方阅读,多面思考,从而捕到更多的“鱼”。因而学习的方法、技巧的授予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参编的《文学鉴赏》一书就在学法的指导上大下了功夫:每单元的前言就有对每种文体的鉴赏技巧,包括对文体知识的介绍、以及在鉴赏中如何抓文体重点等关键因素;每篇选文后也有赏析指导,把选文放入时代的大背景下,揉入中外名人的观点供参考,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

《文学鉴赏》和《名著影视作品欣赏》还有话题讨论的指导,编者精选了长期以来对经典作品的或具争议性的话题探讨,让学生在辩论中思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提炼自己的一家之见,很好地锻炼了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对学生的艺术再创造也大有启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莎士比亚曾说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我们编写的教材也应当是一面镜子,让学生、教师从教材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也全面看到自己教学的实际成果与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3]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M].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4]盛 艳.职業观变革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4.

[5]成海涛.论职业技术教育的语文课程及教材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6]程一凡,叶红.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7]杜 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D].中国职业技术学校,2003.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