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湿地
2013-04-29吴怀苏
吴怀苏
哲人说“存在即是合理”,湿地的存在就像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对人类具有多重贡献,我们理应善加对待。
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独特生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然蓄水库与地下水补充源
湿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水量充沛。在湿地中,一部分水积存在湿地地表,还有大量的水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的泥炭层和草根层中,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之为“天然蓄水池”或“生物蓄水库”。
按拉姆萨尔国际公约,湖泊湿地还包括湖泊水体本身,从这个定义来看,湖泊湿地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水库。我国湖泊总贮水量约7077 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水量占 31.8%。这些湖泊各具特色,有的深居高山,雪山环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有的静卧平原,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充满生机和灵气地散落在华夏大地之上,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风采,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美的享受。
同时,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与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有直接水文联系。当湿地水位低于周围陆地潜水面时,地下水入流对湿地进行补水,如果湿地的水位高于周围潜水面时,湿地又会给地下水补水。
调蓄洪水与保护海岸
湿地还具有强大的调蓄洪水功能。湖泊、沼泽湿地能够暂时蓄纳洪水,尔后缓慢泄出,从而减轻洪水威胁。长江在每年汛期时都将过量的水排入洞庭湖和鄱阳湖。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期间,洞庭湖调蓄水量为 269.13 亿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 32%。鄱阳湖不仅调蓄鄱阳湖水系五河的来水,而且对长江干流洪水也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1998 年鄱阳湖对五河来水的调蓄水量为 357.36 亿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47.4%。东北山区沼泽湿地土壤蓄水和地表积水的总储水量可达 172.16 亿立方米,相当于松花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46.2%,这表明沼泽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涵养水源和调洪功能。
而处于河口、海岸的湿地,由于其植被根系和堆积的植物残体对海岸具有强大固着作用,可以削弱海浪和水流的冲力和沉降沉积物,如同海滨长城一样控制侵蚀、保护着海岸。例如大米草,其发达的根系生物量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0 倍,并通过分泌有机物质将土壤颗粒连结起来,起着稳固作用。又如有“海上森林”之美誉的红树林,则有消浪、缓流和促淤作用。在台风盛行的东南沿海地区,海滨红树林沼泽有着明显的防风护堤作用。1959 年8月23 日,厦门地区遭受 12 级特大台风袭击,但是惟有龙海县寮东村8米高的红树林保护下的堤岸安然无损,而厦门附近的青礁村,由于红树林遭受破坏,一年就被海水冲崩堤岸7米,有些地段则更为严重,几乎全线被毁。
天然空调机和自然加湿器
由于水的热容量小于地面,吸热和放热都较慢,所以湿地上气温变化往往比较缓和,而干燥的地面上气温变化则较为剧烈。湿地通过水平方向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使其周围的局地气候温和湿润。以新疆博斯腾湖及湖滨沼泽湿地为例,距离湖沼越近,降温作用越强,湿地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空调机,对新疆地区的极端高温气候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同时,湿地及生长繁盛的湿地植通过与周围的水汽交换,可以增加周围地区的空气湿度。还是以新疆博斯腾湖湖滨沼泽区为例,与周围各县干燥日数相比较,这里的湖沼区空气湿度大、干燥日数少、土壤侵蚀作用较弱。经技术部门测算,在北方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日平均相对湿度比耕地区高7%~13% ,距地表 20厘米高度,日平均相对湿度比开垦后裸地高 6%~16%。所以在此种意义上,湿地也相当于一个个巨大的天然加湿器。
碳的吸收机和释放源
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全球储存在泥炭中的碳总量为120~260PgC,占地球陆地碳总储量15%。特别是泥炭沼泽湿地能吸收并储存大量的碳,它们对抑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泥炭沼泽湿地中泥炭的积累速率为0.32 mm/年计算,一年中这些湿地可为我国堆积约 58.47 万吨泥炭,折合20万吨有机碳的储量。由此可见,泥炭沼泽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积累速率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吸收碳的能力要远远超过森林。
同时,湿地如果遭到破坏也将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如果湿地被疏干排水或者温度升高、降雨减少,会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减少,由嫌气环境变成好气环境,土壤中微生物活力增强,加速了泥炭或草根层的分解,增加了向大气二氧化碳的净释放量。
重金属解毒器和污水处理厂
湿地中有许多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它们的组织中富集重金属的浓度比周围水中浓度高出10 万倍以上。许多植物还含有能与重金属链结的物质,从而参与金属解毒过程。特别是水浮莲、香蒲、芦苇对含高浓度重金属如镉、银、铜、锌、钒等的污水处理效果十分明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施肥流失的营养物质,经过湿地的滤过作用,一部分营养物质被阻止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经化学、生物和物理作用,营养物被滞留和分解,最终被湿地植物吸收。
辽河三角洲8万平方公里的芦苇湿地,每年春季灌溉期间可阻止3200~4000 吨氮和80 吨活性磷流入辽东湾;白洋淀芦苇沼泽湿地也具有强大的对陆源营养物质滤过作用,特别是地下潜流汇入淀区的氮、磷等物质大部分被截留下来,水质得到显著净化;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污水处理的实地模拟表明,湿地土壤对污水的吸附和解吸、沉淀和溶解等物理化学过程规律是开始快速反应,随后缓慢进行,污染指数大致呈下降趋势。
生命摇篮和“生物超市”
湿地还是重要的物种栖息地。由于湿地处于水陆系统的过渡地带,其动植物性质、结构兼有两种系统的部分特征,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遗传物质。
许多鸟类都喜欢湿地环境,特别是很多水禽都将湿地作为其主要活动范围。我国有二分之一的珍稀鸟类以湿地为支撑;亚洲的 57 种濒危鸟类中,在我国湿地生活的有31种;全球15种鹤类,在我国湿地已发现9种。
还有很多鱼类选择湿地进行产卵和索饵,比如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就是西北太平洋许多珍贵鱼类重要产卵和繁殖场所,如鳇鱼、大马哈鱼、鲟鱼等。
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使湿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超市”。据初步统计,全国湿地中有高等植物 2276 种;野生动物,包括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有2000多种;湿地中的鸟类约占全国已知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湿地鱼类 1040 种,占全国已知鱼类的三分之一。沼泽中还有许多珍稀、濒危的动物和植物。
湿地又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我国的6个省区分布有野生稻,袁隆平院士利用海南湿地的野生稻雄性不育系培育成水稻三系,开创大面积杂交水稻,使其产量显著增加,而且降低了制种成本。
正是由于湿地具有上述一系列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湿地面积慢慢被蚕食的现状,业内专家痛心疾首,也发出大声疾呼:“将湿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划定湿地保护的‘红线,扩大湿地保护的空间;优先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省级重要湿地纳入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中;对地方政府进行湿地保护方面的政绩考核,形成完善的湿地保护体制机制。”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湿地能旧貌换新颜,而专家们能够愁眉变笑颜!
链接
《湿地公约》及“世界湿地日”
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简称《湿地公约》)。这一公约于1975年12月正式生效。
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之后,各个国家相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开展各种活动,向公众宣传《湿地公约》以及湿地的价值和功能等相关知识,促进公众保护湿地意识的不断提高。
《湿地公约》是重要的国际自然保护公约之一,缔约方目前已超过150个。全球目前有近2000块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