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失地!
2013-04-29江镕
江镕
曾经这里风景优美,曾经这里水量丰沛,但现在它们却有些满目疮痍,有些面目全非,它们,在呻吟、在呜咽、在哭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名为《蒹葭》的古诗为很多人所熟知,其中描绘的意境,可谓美轮美奂、引人遐思,事实上诗中美景指的就是湿地。
然而,曾几何时,在人口急剧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那些充满诗意的场景已经或正在消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湿地,正在步步退缩,逐渐沦为失地。
沙漠紧逼若尔盖湿地
说起若尔盖湿地,很多人或许不是很熟悉,但是,一说起红军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想必就是妇孺皆知了。红军长征路上走过的那片草地,就位于若尔盖湿地境域内。
若尔盖湿地是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有黄河“蓄水池”之称和“中国西部高原之肾”之誉。发源于青海巴颜格拉山的黄河,自西向东,迂回曲折,在若尔盖县唐克乡形成了壮美的黄河九曲第一湾。若尔盖湿地的沼泽面积最广阔时曾达到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
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人们在若尔盖沼泽湿地挖掘排水沟渠、修建截水工程,彻底断绝了沼泽湿地的水源补给。随着沼泽湿地疏干排水,沼泽植物群落向草甸方向变化;同时由于气候变暖、鼠害猖獗等自然原因,这片本应是泥水相和、人烟稀少、枯水期能为黄河提供45%水量的原生态高原湿地,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泥沼已变成了硬梆梆的地面,人踩上去绝对不会陷下去,甚至汽车开上去都没有问题;而每走上几公里,就可以看到为旅游开发而设的藏家乐帐篷,帐篷旁边,游客们不时围着当地人特地提供的马或者牦牛拍照,好不热闹。
而除了人为的影响,鼠患也在吞噬着湿地的健康,目前,若尔盖湿地被高原飞鼠和地面鼠困扰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80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困扰的土地面积是4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隔半米到一米的距离,就能看到一个老鼠洞。这么多的老鼠,不但会破坏地表植被,还会直接啃噬草根,加剧草原的沙化。在湿地旁边远眺,在人视线所及的天边,已经能看到黄土裸露的高原,黄土上,只零零散散长着一些稀疏的沙土植物,显得分外孤独。
若尔盖湿地环境的恶化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四川省先后通过湿地保护工程、川西北沙化工程等,对若尔盖湿地的局部地区进行了治理,采取的填堵排水沟、提高湖泊水位等措施,使一部分湿地得到了恢复。但令人痛心的是,治理的速度还是赶不上湿地沙化的速度。如今的若尔盖湿地,仍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蔓延着沙化的面积……
“千湖之省”,美名不再
自古以来,湖北素以“千湖之省”誉满天下,星罗棋布的湿地水域不仅成就了湖北引人入胜的水乡风光,其丰富物产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人为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湖北全省的湖泊水体已大面积萎缩,污染也日趋严重。
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的湖泊总面积从60年代初的8000多平方公里已缩减至目前的2300平方公里,减少了40%。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数量,已经从1962年的1066个减至如今的260多个。时至今日,“千湖之省”的美誉只怕仅是过去荣光了。
“千湖之省”的悲剧只是一个缩影。据调查,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已由102个减少至如今的2个,仅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今后,如果洞庭湖和鄱阳湖都与长江断开的话,长江就成了一条光溜溜的水渠,将失去吞吐洪水、自然补水、调节气候的大部分功能。”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痛心地说。中科院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近年来我国西南五省的持续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大量消失不无关系。
北京的湿地只剩下“零头”
你相信吗?北京以前可以种植“水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的数据提到:1573年北京的湿地面积为5700多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20世纪50年代湿地面积已“退化”到2568.23平方公里;近50年来北京的湿地总面积更减少了2000多平方公里,到2009年只剩下不及当年“零头”的526.38平方公里,仅占辖区总面积的3.13%。
当前,北京空气污染备受关注,那么湿地对减少污染是否有益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高吉喜对此进行了“科普”: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于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特征植物。湿地内这些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释放氧气,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因此尽量多留湿地便能少中“霾伏”。
“洞庭熟,天下足”之虞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世人曾称“洞庭熟,天下足”,但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区而今却备受生态危机的困扰。近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走进环洞庭湖区,亲眼目睹了湿地萎缩引发的生态危机——东洞庭湖湿地面积的萎缩,使以滩涂为主要栖息地的候鸟数量递减明显;而洞庭湖水位的下降,加速了东洞庭湖湿地向陆地化演变的进程,许多湖区群众为了生计不得不另谋出路。
洞庭湖湿地还有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那就是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大量外来植物侵入洞庭湖湿地,对本土植物种类、湿地植物群落以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等产生了影响。目前洞庭湖湿地共有43种外来入侵植物,约占该地区植物种类总数的18.3%。被专家列入危害级的入侵植物中,位列前茅的有杨树、空心莲子草、野胡萝卜、积雪草等。这些植物有性或无性繁殖能力都相当惊人,特别是杨树,在湖滩湿地大面积种植后,很快就能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种群,从而导致原生植被群落迅速败落,以此改变洲滩湿地原有植被群落生存格局。
万亩湿地一月变成旱地
2013年5月22日 ,《生命时报》记者与天津环保组织“绿领”的志愿者们来到大港湿地进行查看。一路上,公路两旁接连不断的化工厂牌子让他们一度以为走错了区域。在离湿地核心区不远处,他们看到了各种类型的化工企业,打开车窗就会闻到刺鼻的气味。一些很小的水塘里存留着黑褐色或红黑色的水,只有两只落单的长腿水鸟还在那里觅食。在一条流动着的黑色水渠内,可以看到源源不断的污水泛着白沫通过闸口流向湿地。顺着黑色水渠往上游寻找,不过数百米就发现了两根隐蔽的水泥管正往渠内排污。
让人疑惑的是,数万亩的大片湿地却根本看不到水,在不久前的4月中旬,几位环保志愿者曾来此调查企业排污情况,当时整个湿地还是水草丰美,野鸟成群,有些地方的水深甚至超过了一米,没想到一个月过去,这里竟变成了一片旱地。
沿着湿地的围堤向东走,数名工人正在修建一座铁塔,工人介绍说“这是用来观察湿地里鸟类活动的瞭望台。瞭望塔快修好了,这里却没水了,别说鸟了,连鱼都活不成啊。”问起干涸的原因,他们说,湿地里的水是人为放出去了,“湿地下游有个阀门,附近工厂为了接管道,才把水故意排干的。”
月余间,万亩湿地竟成干枯旱地,这种骤变怎不令人震惊!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遭到破坏的湿地如今遍布华夏大地,破坏面积已经涉及原有湿地的40%~50%。可悲的是,这些教训还不能给现代人足够的警醒。
有专家说,我国目前有3亿人口依靠湿地生存,即使保住了18亿亩耕地,也不等于保住了粮食安全。如果三江平原湿地不复存在,我国的“东北粮仓”将难以保住;如果长江中下游湿地消失,江南的鱼米之乡就只能到历史书上寻找,这些都会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危害。而假如粮食大量短缺,那么将带来怎样的后果,想必无需多言,每个人都会心知肚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