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个性化建设的探究

2013-04-29林少芸

群文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又因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办学时间不长等特殊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相比,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本研究通过民办高职院校的个性特征分析、民办高职院校文个性化建设的重塑、民办高职院校个性化文化建设的路径三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个性建设的思路,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 ;个性文化;探究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校园文化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包括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校的文化建设,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进入本世纪以来一批以学历文凭教育为主的民办专修学院“转正”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还有一部分公办中职也加入了“升迁”行列。一时间高等职业“家族”迅速扩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也逐渐地走向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民办高职院校都在寻求各自的持续发展之路,品牌建设也列出了”时间表”,校园文化建设也摆上了议事日程。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势头猛烈。然而,由于对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全面,也产生了一些误区,这将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建设造成不良的影响。尽早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避免少走弯路,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实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研究把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单独提出研究,并非哗众取宠,是因为民办高职院校有其独特性,研究其校园文化离不开其发展的路经。文化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养成。民办高校的个性成长,自然会影响着其校园文化个性化的成长。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个性特征分析

(一)民办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个性分析

1.投资主体的特殊性。众所周知,公办教育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社会公益事业;民办教育是依靠社会力量为投资主体的办学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民办教育的公益性。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非企业”,就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基本属性。不可否认,民办教育具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特征明显;一方面资金的自收自支,又有较为明显的企业特点。

3.行政管理的自主性。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民办学校是由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为最高的领导机构。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根据这一规定,民办院校的行政机构设置,人员的配置、资金的使用等较公办院校相比,具有自主性的特点。

4.人才流动的自由性。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校另一个特点就是人才的“全员聘任制”,在民办高职院校是没有“铁饭碗“的。所以人才人才的流动是相对自由和稳定性不足的。

基于这些特点,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以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生。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期的种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管理者自然会想出很多“招数”来,其中也包括了“打文化牌”。当然,这是一种“拿来文化”,是急功近利的,无根基可言。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个性化分析

1.活动引领校风。用活动来引领校风的出发点,追根溯源还是“招生”惹的“祸”。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3B高考生,有的院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数量,录取分不得不一降再降,由此,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素质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现象学校无奈,家长无奈,学生本身更无奈。作为校方怎么样来吸引和留住着这些学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了。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组织者也就设计出各种花样,让活动多起来,让学生玩起来。所以,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活动多,是普遍现象。当然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并非坏事,可怕的是把校园活动当着校园文化。因为校园活动只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现象,或者是一种载体,并非校园文化的内涵。

2.地域文化浓郁。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的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民办高职院校是地方性普通高校,服务于地方,生源来源于所属地,而有一定的群属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在广东是一个地域文化比较鲜明的地方,方言种类繁多,客属文化、潮汕文化、海域文化、港澳文化等都会在当地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打上烙印。

二、民办高职院校文个性化建设的重塑

(一)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树立长期建设的理念。文化要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改变一种不良习惯是需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意志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有一种不良的嗜好,一些单位的新领导上任以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急于制造新的提法,出台新的举措,或者全盘否认前任的一切做法。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造成已经形成的校园文化成果的雏形被扼杀在摇篮中。常说的“专家治校”就是把科学的治校理念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形成一种风尚,开一校之风气,引领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维护其健康的发展。

(二)走出否定传统的误区,树立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校园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传承,应该是“推陈出新”,而不是“连根拔起”,重新移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文化“积淀”。如果否定传统,就没有了“积淀”,又谈何创新呢?创新应该是“砂里淘金”经过无数次冲刷提练,才能淘出真金来。文化这东西,有时说不清道不明。比如说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长了,就有些厌倦,也就可以挑出很多的毛病来,就想换个单位,当到新的单位时又有诸多的不理想,于是就开始“怀旧”。这种“旧”就是文化的魅力。你在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工作生活久了,到生活工作节奏慢得地方又不习惯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文化也有差异。比如,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坐班制”,上下班还要“刷卡”,有的学校教师既不要求“坐班”也不需要“刷卡”,这是因为长期形成的习惯,想突然改变它,就会带来很多的矛盾,这就得慢慢地修正。因此,学习外来的经验是必要的,但经验有得是不可复制的。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在体制与机制、内容与形式、引进与吸收上创新。

(三)走出文化就是活动的误区,树立求真务实的理念。校园文化是靠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起来,活动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活动是文化建设的形式而不是目的,只有通过活动形式受到某种启迪、达到某种教育,哪怕是微妙的、一点一滴的,才是有意义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多开展了几次活动,校园文化就搞好了。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既要一定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要达到活动的效果,最重要的要在充分调查研究上,求真务实,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某些活动。同时,不能把活动的作用无端地放大,切莫以为搞了一次两次活动,就能解决了什么问题。比如说校园运动会举办,不能说通过一次比赛就取得了多大的成果,而是通过比赛来唤醒更多的更多的人参加到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建立体育运动的检阅机制。文艺演出活动通过演出这个平台,给参演者展示才华的舞台,而在演练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素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活动,需要有目的活动,更需要有质量的活动。

三、民办高职院校个性化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1.围绕办学目标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就要依据办学的使命来设立长期的目标。学校最根本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因此,文化建设的目标,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值得关注的是,一段时间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一些学校试图运用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学校,把经济效益放在领先的位置。这是与校园文化建设格格不入的。因为办学追求的是社会目标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财富最大化。因此,在确立学院文化建设目标时,结合自身特点,达到学生滿意、政府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战略”目标,“四个满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根据办学历程提炼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精神的提炼不应该是凭空想象,应该以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既有文化积淀为依据。我国的民办教育大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风雨兼程,经受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大浪淘沙。进入新世纪后,民办高等职业学院才基本成型。其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值得传承的。正因为这种无形的校园精神的牵引,才使得发展壮大。因此,要认真发掘这种精神现象,才能突出个性化特点,有的放矢构建校园文化。

3.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什么活动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职业院校跟普通高校的活动有什么差异,这跟人才培养目标有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教学做”一体化是跟普通高校的“产学研”的不同之处。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就能克服教与学,学与做两张皮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现代高职生独生子女多,动手能力差,怕吃苦等现象。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完全有理由要更加注重“劳动最光荣”的个性化建设。例如,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09年,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校园“军政教导队”,在学生中选拔综合素质较好的参加训练,不但学习军事知识,完成本校的新生军训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从而用典型带动校风和学风的转变。同时抓好“社团建设”,规范管理,发挥课外活动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4.做好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何谓顶层设计,就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从我国实践看,顶层设计在前些年的电子政务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主要强调电子政务要避免重复建设,突出规划战略的地位,以及实现这一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路径。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校园文化还未很好的形成,因此从长计议搞好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

5.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制机制。高等职业院校的校院文化谁来主管。按上传统的做法就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这种体制机制也并不是不好。在公办高校以党组织为核心,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证明也富有成效。但高等职业院校中,有其特殊的一面,就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办高职院校。而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公办高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有本质上的差别。为了加强党在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建设,解决民办高校党组织的“缺位”问题,各地采取了一下措施,大多地方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党委派遣党委书记到民办高校任职,工资待遇由派遣单位解决。这种“自带干粮去办公”的办法,效果并非理想。广东的做法是:民办高校的党委书记的人选,可先由学院的董事会物色人选,由教育主管部门党委进行考察任命。党委书记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参与学校分配。上级主管拨发得经费纳入学院的财务管理。这样的运行机制,较好地克服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两张皮”现象。当然,应该看到,因为体制关系,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力量与公办高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近几年南洋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专业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形成党委主导,团委主管,学生管理部门协调的运行机制,推动社团组织的活动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正处在走向正规化过渡转型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品牌战略”的实施,都在力争打造出本校的“文化名片”来,这也是一件大好事,学校的举办者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的提升。然而,有些事往往会事以愿违,或是“有心栽花花不发”,这就需要结合校情,认真加以研究,找准切入点。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个性”,就能的到“张扬”,有利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邦虎. 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白同平.高校文化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吴小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J].职教新观察,2008(10).

(作者简介:林少芸(1982.6-),女,汉族,广东汕头人,硕士,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校园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