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似性原则在重动句中的应用

2013-04-29尹莉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象似性认知语言学

摘 要:重动句是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句式。本文试图将重动句置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运用象似性原则建立句法表达式同外在经验结构间的类象同构关系

关键词:重动句 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重动句是口语和口语性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独特句式。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已经从内部形式主义观照发展到外部深层解释的成熟阶段,但将重动句置于认知框架下的分析微乎其微,本文尝试从象似性的维度对重动句作出解释,以填补这一空白。

二、重动句的界定

重动句是这样一种句式:同一句中谓语动词重复出现两次,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动词带补语,常用表达式为:SVOVC。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重动句的界定还没有一个范式,多数学者认为重动句有两个形式:Ⅰ.SVOVC;Ⅱ.SVOVCO,而刘雪芹认为重动句还有一种特殊小类即SVOVO。本文对重动句的界定较宽泛,把上述三种形式都纳入重动句的范畴。

三、象似性原则在重动句中的应用

象似性是认知语法研究的一条重要原则,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形式、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元素的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时,我们就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类象的性质。下面通过句法象似性的几个方面对重动句作出相关解释。

1.顺序象似性

句法部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戴浩一(1985)提出了时间顺序原则: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语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观念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他在1991年指出该原则在汉语中和信息中心原则相一致:“时间顺序原则决定于客观世界里的时间序列,已知——新知原则决定于主观心理的时间轴上的时间序列。”[1]重动句的组句顺序正反映了顺序相似性原则,VP1一般引入背景事件,在语篇中一般表示已知信息,VP2补充说明该事件动作的结果或状态,一般表示一个新信息。看下面例句:

(5)押送俘虏的是一个怪灵透的志愿兵战士,走路走热了,脸红红的。( 杨朔《三千里江山》)

(6)博士政治课今天上午考试了,终于结束了。永别了,政治!深刻地体会了一句话:听课听到自然醒,抄书抄到手抽筋!(日月光华BBS)

(7)以前你抽烟抽得挺狠,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戒烟的打算?(口语)

上述例句中,(5)和(6)VP2中的“C”是结果补语,体现的是显性的时间顺序;而(7)中“C”为程度补语,在我们的认知原则中,也是只有多频率地“抽烟”,才会得出“狠”的评价,例(7)隐性地体现了时间顺序原则。

2.数量象似性

句法成分数量越多,形体越大,形式越复杂,所表达的概念量越多、信息越为重要,语符与意义之间呈现正比关系。重动句中同一动词或构词语素重复出现两次,导致了动作概念量的相对增加。因而进入重动句的动词一般具有持续的特征。看如下句子:

(8)叫门叫了足有十分钟。( 张欣《爱又如何》)

(9)等钱等得真心急。(丁玲《一九0三年春上海(之一)》)

(10)离婚离得身心疲惫。(口语)

上述(8)中的“叫”兼有动量上的增加和时间轴上的延伸的特点;而(10)中“离婚”的[+瞬时]特征似乎和持续性的要求相悖,实则不然,“离婚”指动作事件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其切割成“离婚初段——离婚中段——离婚尾段”这一内部时间结构,体现的是对“离婚”这一动作的渐次扫描。因而将具有瞬时特征的动词放入重动句整体框架中可以产生渐次扫描、拉长观察动程的特殊识解,重动句这一构式能将瞬时动词的不相容特征消弭。当然并非任意瞬时动词都可进入重动句,主要取决于在整体构式中活动所代表的现实语义是否具有渐次扫描的功能。

3.距离象似性

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也相接近,即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重动句“VO”后面一般紧跟“VC”,“VO+VC”的句法结构可以看作“事件=活动+结果性成分”外在现实的镜像投影。戴耀晶(1998)认为重动句是说话人将同一事件中语义上密切相关的两项内容用显性的句法形式连续表达出来以作的“邻接分解”陈述。看下面例句:

(11)种庄稼种得人筋骨灵性俱乏,对命运的长久叹息和顺从又使人禁不住怯懦。(刘恒《东西南北风》)

(12)有的乘客打的打油了,把路程计算的精精确确的。(杨菊芳《新三教九流启示录》)

上述句子中,“人筋骨灵性惧乏”和“油”分别是“种庄稼”和“打的”的结果,“种庄稼”这一概念的激活容易引起相近概念如“筋骨”“农民”“机械式劳作(消磨灵性)”的激活,“经常打的”自然会“有经验(油)”。可见,距离象似原则在认知上是联想式记忆和扩散式激活的需要。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相近的语词在句法关系的显性表征上同构性地贴近可以更好地加快言语处理的速度。

四、结语

本文将重动句放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运用象似性原则对这一句法现象作出粗浅解读。这种建立语言形式和现实经验间的同构类象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注释:

[1]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1):28.

参考文献:

[1]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1).

[3]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2)

作者简介:尹莉(1989.11-),女,山西阳泉,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猜你喜欢

象似性认知语言学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象似性视角下唐诗的语篇连贯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语言符号的距离象似性微探
语言符号象似性之语用分析
象似性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象似性与英语多义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