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2013-04-29李红军
李红军
摘 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家庭观念、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高职教育体系内部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从提高办学质量、开展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制订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政策等方面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强其吸引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校园文化;校企合作
很多教育人员对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在职业教育的研究方面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对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1)家长对于学校职业教育的支持程度;(2)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接受能力以及重视程度;(3)社会中各个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实现以上三点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明确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面向对象
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它的社会地位,它的职业性、社会性以及人民性使得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在职业教育中,学校不能只是重视理论上的研究和学习,要对于学科的知识进行实践,不要一味地在学校内进行教学,要重视职业教育的三大特点。要针对目前的形式来研究我国的经济和发展,要把握好培养对象的特点,研究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而把课程与实际进行结合,面向社会进行培养,把一批适合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给每一个企业,通过他们的努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职业教育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把职业教育规模化,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社会中,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人才都有属于自己的岗位,所以,在职业教育中,要对学员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针对社会中需求的人才不同,培养出不同的人才,从而使市场中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为社会输送急需人才的
目的。
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
(1)由于职业教育就是针对工作岗位进行的定向培养,所以,通过职业教育走出来的人才都是各个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很多家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那些职业学院,因为在我国的大多数家庭中认为职业学院都不是名誉很好的学校。在选择学校上,家长们都比较倾向那些容易给学生带来相应地位或者经济的学校和专业。
(2)最近一些年中,职业学校逐渐扩建,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师资和设备的发展跟不上学校的增长速度,所以,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家人对职业学校更不放心。
2.社会制度因素
在目前,很多的招生方式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招生质量上受到了限制。目前,招生的主要方式就是分批录取,对于职业学校的招生都是在普通大学结束后才开始进行的,所以导致大多数优秀人才都被普通的大学录取,只有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差的学生才进入到职业学院去学习。从教育体系方面来讲,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得不到国家的重视,导致经费的分配不合理,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为了弥补政策上的不足,职业学校不得不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去招生,主要通过增加学费或者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去增加学校的教学经费,由于教学资源是一定的,这
就使得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减少,最终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1.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深化课程改革
(1)职业学校应该从自身的教育质量着手开始研究自己的不足,在进行学科的设置之前,对市场进行调研,选择那些最近几年或者将来一段时间都需要的岗位进行学科的设置。并且,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结构进行不同的调整,以便于适应当地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增加就业机率。
(2)在职业学校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使得课程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一致,把实践课程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中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一步提升。
(3)不断增加学校的选修课内容,尤其是人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
(4)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加到学生的必修课中,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2.培训“双师型”教师
在职业学校中,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水平的一个关键。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理论,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阶段,才可以教出优秀的学生和更多的人才。
3.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职业学校中,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它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还关系到教育机构培养出的人才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
4.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相关的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学校要更加重视,制订出对职业学校长远发展有利的政策,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帮助职业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资源,使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祝士明,杨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8(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商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