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生冲突及其应对途径

2013-04-29王军芳

学理论·下 2013年7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王军芳

摘 要:师生冲突是高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又无法避免的事实,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意见分歧或冲突,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无从建立,频繁的交流互动过程必然会有观点分歧之时,接受分歧并积极有效解决分歧才有利于双方情感的巩固与加深。院校积极创设师生合作机会,疏通沟通渠道,促进换位思考以及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定位都有利于解决师生冲突。

关键词:师生冲突;角色认知;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45-02

师生冲突是高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又无法避免的事实,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意见分歧或冲突,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无从建立,频繁的交流互动过程必然会有观点分歧之时,接受分歧并积极有效解决分歧才有利于双方情感的巩固与加深。一则师生双方的相互依存性使得通过协调解决以达到双方动态关系的新平衡成为可能,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存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反思,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二则师生冲突源于对现实问题看法的不同,并非一时的态度偏执或情绪失控,如果不能及时协调解决,就有可能影响到师生的正常沟通交流,引发广泛的负面影响[1]。比如,师生互动限制在低程度的“距离性”交往,学生对教师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低水平责任意识。

一、高校师生冲突的特点

(一)形式隐蔽

在当前的高校组织结构中,教师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教师不但拥有对学生成绩的裁决权,而且在学生道德评优和进一步求学举荐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当师生意见有分歧之时,学生直接顶撞必然陷自身于不利的境况,故此学生通常以较为隐秘的方式表达和发泄自己的不满[2]。比如,对老师组织的学术活动消极参与,对老师课堂提问的低头沉默等。除此之外,随着高校学生自身的成长,其情绪控制能力得以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冲突的蔓延和激化。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考虑到自身公众形象、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校社会声望等方面,也在极力避免发生公开和激烈的冲突[3]。因此,师生之间正面言语争执和肢体冲突并不多见,而无声息的消极抗衡却持续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二)范围广

高校师生冲突表现形式的隐蔽性,使其突破时空限制,不断变换各种形式隐藏、浸透于师生共同生活的各个方面[4]。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翻阅其他科目的书籍,课堂提问时低头不语,在学术交流活动中沉默不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不过问,对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不重视,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个别隔离等。

(三)影响深远

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而言,不仅是知识生成和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且是社会互动沟通技能积累和人格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同学和老师,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交流对象,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5]。师生之间的教、学情谊,同学之间的友好相伴,都有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流圈。相反,如果这一阶段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淡漠,则可能诱发学生形成冷漠、僵化、工具性的人际观念,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和人格完善,也不利于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决不因为高校师生冲突表面的低发和处理的棘手就任其自然发展,而应积极探求可行的途径来解决它。

二、高校师生冲突的消极影响的应对途径

(一)凸显双主体地位

大学是传承知识文化、激发创新的圣地。高校师生共同承载着促进学术发展的历史使命。凸显师生双主体地位,就是要凸显师生同为知识人的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这里所指的师生学术共同体不仅要求师生相聚一室进行研究学习,而且必须有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双方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所有成员之间,各尽其能、相互依赖、平等协作、共享成果。

(二)搭建交流理解平台

一方面,随着接触频次增加和时间延长,双方交换的信息量渐长,对彼此现实信息量的掌握越多,有利于瓦解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当自我信息敞开为对方所知时,对方对你的认识越深,就越可能倾向于从你的立场和角度替代它自身的需要去认识、对待和评价你。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师资补给却未跟上节奏,校区的增加和分散也使教师疲惫忙乱地穿梭于各个分校区,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接触形式固定于大班授课,课后预留答疑时间也随之减少,课程答疑尚且匆忙带过,何谈师生之间的深度交往。鉴于此,高校师生之间迫在眉睫的不是交流沟通艺术,而是沟通时间少和渠道不畅。然而,如何增加师生沟通时间,疏通交流渠道呢?或许搭建平等开放的师生互动论坛能有所建树。网络交流在现今人际交往中已发展成熟,甚至不可或缺。院系师生QQ群、人人网、高校BBS、小木虫等,不仅能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而且促进了学术资源共享和交流,甚至能够影响到学校决策问题。遗憾的是,学生在此积极活跃而教师参与较少。因此,构建平等开放的师生互动论坛,为师生提供自由平台对公共议题表达思想观点、交流情感体验不失为促进师生有效沟通、和谐共进的可行之道。

(三)师生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即把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换位思考改变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动机、需要、态度及行为,因而有助于化解矛盾,消除争端。比如,当学生与教师对某个学术问题意见分歧或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茫然不知所措时,学生应考虑到术业有专攻之事实,学术泰斗尚不能科科精通,更何况身兼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于一身的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各种硬性评估指标几乎使其精疲力竭。当学生在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所投入时间和精力远大于导师时,教师难免滞后,学生应理解教师的处境。师生换位思考只是心理上的同理心,而要真正了解、体验对方的感受,达到感同身受,则要进行实际经验的互置。比如教师“隐匿听课”,学生“代理任教”。隐匿听课即教师悄无声息地在学生堆里听课,体验长时间满堂灌时学生的如坐针毡和无权发言时内心的焦躁。而学生代理任教能让学生着实体验到教师精心备课时的呕心沥血,讲授过程中的意犹未尽,以及授课过程中学生不以为然时,教室内心的恼火和挫伤感。因此,换位思考能够真实体验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激起自我反省,逐步调整沟通策略。教师经历过学生时代,学生或许会成为教师。因此,学生尊重教师即尊重未来的自己,而教师理解学生即接纳年少的自己。相互尊重、理解和不断换位思考能够化解分歧,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

(四)提高角色定位能力

角色与社会定位相联系,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每个角色的内涵和效能都在不断改变。教师和学生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角色定位能力,不被动荡的角色关系所困。学生之所以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知识权威的削弱和对制度性权威的过度依赖。因此,提高教师的角色定位能力首先要增强教师个人权威,不论现有学术成就多高,亦要视学术发展为己任,不断拓展、更新知识,深化研究,置身于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步的探索中。当学生面对学术造诣很深尚且如此孜孜以求、皓首穷经的老师,何能不生尊崇之心,不怀敬佩之情,岂敢因自身小成就而妄自尊大。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发挥自身的人格感召力。首先,教师不要把自己掩藏在教师角色盾牌之后,无需遮挡住教师个人的同情心、爱心,而用最真实的自我与学生沟通。其次,教师应该把权威当作一种沟通,而非压制。用教师的权威来肯定、督导学生进步而不是否定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而言,要提高角色定位能力首先要积极主动。不少教师亦尝试过权力下放,诸如让学生自由地发问,做课题汇报等,但收效甚微。学生一面驳斥教师权威、要求还以主体地位,另一面却又处处依赖教师,惯于教师面面俱到、事事巨细,千叮万嘱。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处事能力有限之外,主要源于长期灌输式、接受性学习遗留下来的心里依赖之劣根。“在中国,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或不理解什么,教师会把结论和获得结论的方式直接呈现给他们,很少通过教与学的必要过程和师与生的深层交往。”[6]因此,学生想要获得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既有赖于不断锻炼和完善个人能力,还需要有主体自觉意识;既要善于发现、分析问题,又要力戒对教师的心理依赖,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现存知识,敢于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结语

高校师生冲突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其形式隐蔽,所涉范围较广,对学生影响深远,解决不好就可能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凸显师生双主体地位,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和促进师生换位思考是解决高校师生冲突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2,(2):40-42.

[2]蒲勃.师生冲突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4.

[3]陈枚.师生交往矛盾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1):46-52.

[4]白明亮.批评与反思: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5-89.

[5]马伟军.群际归因偏好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9,(4):908-909.

[6]扈中平,刘朝晖.关于中西教育观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评论,2002,(1):10-13.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CAL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民意在原则裁判中的角色定位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