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跑投掷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4-29满河星
满河星
摘 要:助跑投掷垒球是小学高年级阶段非常重要的投掷项目,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项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基础田径项目。由于在低年级的投掷教材中,动作简单易学,部分教师容易忽视投掷的基础动作教学,以致于出现很多习惯性或错误的动作。笔者就学生易范的几个错误动作提出对策。
关键词:助跑投掷;易范错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67-01
投掷是小学生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肘关节外展、出手角度较低或较高、球从肩侧投出、下肢力量用不上、投掷步最后一步出现停顿等现象,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对投掷技术动作的正常学习。在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助跑4~6步投掷垒球”为例,对助跑投掷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问题一:肘关节外展
原因: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肘关节外展的习惯,或是由于学生上肢力量不够,或是用力不协调,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基础技术的训练。
对策:在基础动作技术(如正面投掷法、原地侧向投掷法等)教学时,就应该强调肩上屈肘,肘关节向前,在练习过程中,多让学生做徒手动作或持轻物进行练习,在徒手动作练习时用另一只手托投掷臂的肘部,并提示学生练习时不转肩,待动作熟练后再持球练习;或者练习时在投掷臂一侧(约10~15厘米)立一竿(橡皮竿),提示学生挥臂不准碰竿。
问题二:出手角度较低或较高
原因:学生对投掷出手角度的理解不深刻,出现球出手过迟或过早现象。
对策:在教学时,让学生正对投掷方向,两脚先左右、后前后开立,做肩上屈肘,用小木棒或橡胶管做扣腕投掷,使投掷物在空中向下翻转练习;或针对出手角度过低或过高的学生设置适当的高度目标进行练习,对出手过低的同学选择一定高度的横绳,由远向近移动;而对于出手过高的学生则应该由近向远移动,最终使学生出手角度达到最优化。
问题三:球从肩侧投出
原因:学生肩关节灵活性较差,未做好转肩翻肘动作,球出手的时机把握不准。
对策: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做转体翻肘练习,教师或者同伴站在练习者后方用左手扣拉练习者右手(以右手练习为例),右手推扶练习者肘关节帮助翻转,屈臂过肩。或在练习者投掷臂一侧(约10~15厘米)立一竿,挥臂投出不准碰竿。对于球出手时机把握不准的同学,教师应该安排他们对一定高度的竖直目标进行练习,如对墙壁上的大圆圈或用轻物投掷篮板等。在练习时,要让学生站在正对目标方向的位置。
问题四:最后用力时只用手臂而用不上腰背、下肢力量
原因:投掷臂用力过早,用力顺序不明确;最后用力时身体姿势不正确,重心落在两腿之间;学生操之过急,一味追求远度,造成上下肢用力不协调。
对策:学生在练习基础技术动作时,待学生做好预备姿势,教师在前面抵住学生的右手,或者是在后面拉住学生的右手,要学生反复做蹬腿、转肩动作,提示学生在肩转正后瞬间即刻出手;在学生练习时,多提示用力顺序。对于最后用力时重心落点不对的学生,多进行投掷步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做过多的分解投掷步练习,应该在开始就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连续的动作意识,以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操之过急,在教学初,学生在学习动作阶段,尽量不要安排教学比赛,因为容易导致学生动作变形,甚至导致肘、肩关节受伤。
问题五:投掷步最后一步出现停顿现象
原因:助跑与投掷步衔接不好;学生怕犯规,动作没有做完整,急于出手。
对策:助跑投掷垒球教学一般应按先分解再完整,先徒手再持器械,先原地再上步、助走、助跑等过程进行。其中助跑阶段是重点,而助跑与投掷步之间的衔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助走投掷动作只是过渡手段,不要花太多时间,当学生掌握投掷步后即可用3~5步助跑或较长距离、较快的自然助跑来进行投掷。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强调助跑节奏,学生练习时,教师可用敲击响声帮助练习,如助跑4~6步的投掷步节奏为:嗒-嗒-嗒嗒-嗒。在学生刚开始练习投掷步时,强调第三步落地后,左腿前摆刚过支撑腿(右腿)时,右腿就积极有力的蹬地,向前送髋做好超越器械动作,另外教师不要强调犯规超线,要让学生充分做完整的动作,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助跑与投掷步的衔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