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台塬区小流域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2013-04-29王海叶王雪婷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7期
关键词:综合治理循环经济

王海叶 王雪婷

摘要:水土流失是黄土台塬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确定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模式来进行农田水分调控非常必要。文章以西安市灞桥区洪庆山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小流域,研究这种如何通过工程性治理措施和生物性治理措施来综合治理的方法,进而规划出这一片流域的生态水保模型。

关键词:典型小流域;黄土台塬区;生态水保模式;循环经济;综合治理

1 引言

水土流失是黄土台塬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黄土台塬区一方面干旱缺水,另一方面水分又未被充分利用。因此,确定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模式来进行农田水分调控非常必要。黄土台塬区作为西安市的一种特色地形,近年来逐渐引起研究学者们的注意。

提高黄土台塬区水分效能的根本在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上。目前,很多学者对于黄土台塬区典型小流域的生态治理进行了研究:孔正红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进行了探讨;杨开宝、刘国彬、吴发启、孙宝胜对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文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常文哲、常瑞丽、慕鹏、李月娥对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修复途径进行了探讨。

2 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黄土台塬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通常达到70%以上,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淤塞河道水库、水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等后果。应采取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且形成景观生态效益。

解决途径为:①采取生物措施:针对各类型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布设经果林、水土保持林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②采取封禁措施:一定的坡耕地上,植被生长条件较好,应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封禁治理,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标;③对中度、强度流失区应加强沟壑治理工程建设,修建小型蓄水工程与水保治理工程,以控制水土流失为目的,且在保持水土的同时为生态林提供水源、为居民提供部分生活用水。

2.1 工程性治理措施

洪庆山区山地多呈梁状,顶面较平。地貌被切割成梁状地形,沟道多呈Ⅴ形。塬面受水力作用,被分割和剥蚀成为破碎的塬、梁、峁、丘陵等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本着因地制宜、经久耐用、便于开发、功能多样、重点突出等原则,规划新建谷坊6座。设计为土谷坊。根据当地的降水情况,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3h最大暴雨62mm。

然而相比较于谷坊,拦水坝的高度较高,超出水面,以积蓄河水为直接目的。洪庆山常王地区的拦水坝工程拟在红网河的支流石子河中游修建拦河闸坝,在闸坝右岸建取水口,引入项目区生活和灌溉用水。

2.2 生物性治理措施

生物性治理措施主要有种植经济果树林、生态林和人工种草。

2.2.1 经果林

经果林工程建设是项目区域植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工程既可增加植被覆盖、减轻坡面水土流失,同时又可成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依据经果林不同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确定洪庆山区主要发展核桃和樱桃两类经果林园。

2.2.2 人工种草

种草在蓄水保土、改良土壤方面作用很大,并可提供饲料、造纸原料、肥料、燃料等,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非常显著。拟在荒山、荒坡等土地上规划发展水土保持种草。

2.2.3 生态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能增加地面粗糙度,阻滞和延缓地面径流,枯枝落叶层和根系具有保土、固土和保水作用,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水土保持林规划范围主要包括退耕的陡坡地、疏林地、荒山、河岸以及路旁、渠旁。

2.3 两种措施的应用效果

本文所设计的生态模式本身存在着循环经济的思想。拦水坝和谷坊的修建为该流域创造了有经济价值的生态水面,为生态林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生态林本身又具备自我涵养水分的内在机能,因此实现了林与水的立体共生关系。而且当地供水格局也因此发生改变。原本的生活生产用水的水源是天然河水和地下水。工程性措施实施以后,居民不再是靠天吃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生产用水也能保持稳定的供应,有利于当地人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提高供水能力,实现循环水面后,还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甚至超采,并且可以结合灌溉和季节性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经营果林的种植提高了本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和土地承载力,缓解人地矛盾,扩大人口环境容量。

经果林不仅可以保持水土和给当地人带来经济收益,而且可以开发成旅游景区或者度假村等,视觉景观、环境生态、人文景象等景观生态要素兼备,进而形成景观生态区。

两种治理措施有机结合,可以逐步减少水土流失量,降低土壤侵蚀程度,增加土壤入渗能力和保水能力,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形成生态效益。

3 结论与建议

在水土保持规划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针对各类型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布设蓄排水工程、经果林、水土保持林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

规划实施后,预计年增总效益为128.48万元,年增直接经济效益122.36万元,其中坡改梯效益为7.2万元,水土保持林效益为43.2万元,经果林效益为11.9万元,种草效益为2.4万元;谷坊产生效益为2.43万元;拦水坝产生效益40万元;年增间接经济效益为6.12万元。

规划实施后,林草覆盖度将由治理前的13.47%提高到67.37%,项目区治理程度将达到87%,年增加保水量51.94万m3,年增保土量3.31万t。基本控制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农田面积增加,经营果林面积扩大,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方经济收入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环境容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炯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研究需求.水土保持研究,2000,7(2):10-13.

[2]张文辉,刘国彬.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修复策略与对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3):114-118.

[3]周德翼,杨海娟.黄土高原治理中中央、地方、农民间的博弈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2,22(3):35-38.

[4]LuCH,Van IttersumMK,Rabbinge R.Ascenario exploration of strategic land use options for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China. Agricultural Systems,2004,79:145-170.

猜你喜欢

综合治理循环经济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浅谈企业保卫部门在综合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