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问题研究

2013-04-29吴雪亮马毅

艺术评鉴 2013年7期
关键词:钢琴伴奏演唱者音乐作品

吴雪亮 马毅

一、音乐的“度”

人有情感,情感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音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音乐依靠声音表达情感,因而被称为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但根据物理学常识,声音只是由作为声源的物体产生并在作为介质的物体中传播的物理振动,被形象的称为声波,我们依靠听觉器官来接受之,感受之。那么,音乐如何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礼记·乐记》)显然,一切音乐都离不开声音,但并非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物体振动发声,声“相应”、“生变”、“成方”,才“谓之音”。按照这样的“声-音”来演奏,并配上“干戚羽旄”,才“谓之乐”,才是“音-乐”。用今天的话来说,“音”是有规则、有组织的“声”,通过乐器将“音”演奏出来,便是音乐。而有规则、有组织,在哲学上,我们称之为“度”。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形式上的音乐的定义:音乐是有度的声音。

音乐是有度的声音。这个定义也许不够精确,也许不够全面,而且有着流于形式的危险,但无论如何它已经抵达了音乐之为音乐的核心地带。“度”是音乐战场的要塞:无论音乐作品本身,艺术家的创作、表演,还是听众的欣赏,都存在“度”的把握的问题。就作品本身的音乐关系而言,音符与音符之间、音符与空白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需要恰当的“度”;就艺术家的创作、表演的音乐关系而言,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乐器与作品之间,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需要恰当的“度”;就听众的欣赏而言,听众与艺术家之间,听众与音乐艺术作品之间,亦需要恰当的“度”。实际上,一场完美的音乐表演一定是完美地把握了艺术家、音乐作品和听众三者之间的“度”。“度”广泛地存在于音乐关系之中,可谓是音乐的生命。“度”把握得好,音乐才能丰满、和谐、富于表现。音乐的“度”就是音乐的尺度,音乐的优劣,乃至一段声-音是不是音-乐,都靠它来衡量、判定。

由于明确地意识到“度”对于音乐具有如此本质的重要性并且贯穿于几乎一切音乐关系中,今天的音乐人越来越重视音乐的“度”的把握问题。声乐表演通常都带有伴奏,而最常见的伴奏当属钢琴伴奏。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是一组非常普遍又相当重要的音乐关系。因而,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问题就显得格外触目,亟待我们认真地对之进行研究。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

二、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

我们已经发觉音乐中“度”的把握的重要性,并且试图在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中对之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既然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中的“度”的把握成为了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一定或多或少这样那样地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事情已经有所领会了。在这个具体的问题中便是说,对于钢琴伴奏和演唱者的音乐关系我们实际上已经有所领会,我们已经对之有所经验。否则我们压根儿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如何呢?具体而微地展示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音乐是有度的声音。歌唱无疑是一种音乐,或许是人类最早创作的一种音乐,是上天赐予人类最美妙的礼物:作为发声器官,声带振动产生声音,通过“唱”,演唱者赋予声音以音乐的生命。纵使没有乐器的伴奏,我们也能够清晰地分辨哪些声音是说,哪些声音是唱,哪些声音唱得好,哪些声音虽然也是在唱但唱得比较糟糕。而即使有乐器伴奏,我们也能毫不困难地对歌唱表演和“配乐诗朗诵”做出判别。从对唱歌的这一正一反的两种区分中,我们能够看出,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时空的同时同地演出的关系,仿佛只要同时同地的表演就构成了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毋宁说,它们之间的音乐关系乃是在同一音乐表演中的相互共属关系。就外在的时空而言,听众也可以在同时同地和着音乐唱,但凡具有健康常识的人都能够懂得台上的钢琴伴奏是在给演唱者伴奏而不是给和着歌声的听众伴奏。

诚然,钢琴伴奏与演唱者在时间上的一致是成功表演的必要条件。就像萨特在谈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时所说的那样,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品都有可能被表演者演砸:“一支低劣的乐队,其弱点便是演奏得‘太快或‘太慢或者说‘速度不对等等”。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也包含有这一维度。“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合乎“度”的表现,都是对“度”的把握的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快”或“太慢”的判断标准是音乐本身的“度”,而非音乐表演中音乐关系的某一方面。如果钢琴伴奏慢了,我们通常会说钢琴伴奏比演唱者慢了。但这是对“慢”的一种误解。任何“快慢”都有其参照系,音乐也不例外。但音乐快慢的参考系不是别的,正是音乐的“度”。在音乐关系中,某一方表演的快慢本质上不是相对于另一方的快慢,而是就音乐的“度”来说的快或慢。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的和谐就在于对音乐的“度”的严格把握。

三、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及其意义

毫无疑问,在具体的音乐表演中,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取决于各种内在或外在条件。实际表演经常可能因为某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的缺失或过头,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整个音乐的“度”,导致表演出现瑕疵甚至失败。钢琴伴奏与演唱者双方各自的基本音乐素质自然是表演成功不可或缺的“硬件”,“硬件”不够过硬的话,双方亲密合作的心意无论如何真诚、迫切,也难以完成一场合格的表演,遑论精彩的表演。另外,音乐艺术作品本身的质量也是决定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作品本身需要对音乐的“度”有相当的把握,进而才能通过优秀的表演者在表演中将之发挥出来。表演者个人的音乐素质的巩固和提高以及音乐作品本身的质量是音乐表演的必要条件,但由于我们这里关注的是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的问题,因而,我们讨论的重心将落在具体音乐表演中如何能够进行恰当的“度”的把握。

钢琴伴奏与演唱者之间的音乐关系建立在进行合作表演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已有的乐谱是尚未进行的音乐表演的基础,但真正作为基础的音乐作品本身绝不仅仅指进行创作的音乐艺术家写出来的现成的乐谱。对于钢琴伴奏与演唱者来说,更为本质的“音乐作品”是有待双方共同进行再创造的音乐表演。如此再创造的“音乐作品”比写在纸上的曲谱本身更靠“谱”。而这就要求在演出之前钢琴伴奏与演唱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双方需要就所演乐曲进行尽可能深入的练习和交流。演唱者不断熟悉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的情感,反复琢磨词曲的结构。钢琴伴奏要对乐曲熟练,保持对乐曲的控制,以便尽最大可能配合并引导演唱者,使演出达到预期的效果。钢琴家约瑟夫·卡利赫斯坦对“怎样练习一首新曲子”这个问题如此回答:“先把整首乐曲和同一位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比较、联系,然后卷起袖子开始干,练那些不顺手、需要下功夫的段落。重要的是找到最好的指法来求得想要的音质和连音。”这是钢琴独奏练习的基本要求,钢琴伴奏由于处在与演唱者的音乐关系中,不仅要理解作曲家,还要与演唱者有好的互动,要求自然会更多一些。

良好的准备工作对于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必不可少,做好了准备工作,才能去期待演出中的进一步努力。无论是钢琴伴奏还是演唱者,在进行音乐表演时都不应只顾表演而忘记了倾听。倾听固然是观众的“本职工作”,甚至是观众唯一的任务。但与观众相比,倾听对表演者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完全可以说,合作的表演者之间需要抵达的纯粹境界便是互为知音,而这就意味着双方能够互相倾听——一种比对观众要求更高的倾听。“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能够倾听合作者的音乐,才能作为合作者的知音进而与之相和,高山流水。而钢琴演奏与演唱者音乐关系中的“度”,则可谓尽在双方的相互倾听之中。

除此之外,一个最基本的但绝非最容易把握的“度”需要特别被强调,那就是音乐的节拍。节拍是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音乐关系和谐与否的晴雨表。节拍控制得好,双方在表演中的深层次交流才有可能,音乐表演对观众的深层次感染才有可能。“节拍能在我们的灵魂最深处引起共鸣,从我们自己的本来抽象的与自身统一的主体方面来感动我们。”正是音乐的节拍,赋予了看似抽象的音乐关系以本己的灵魂,因而能够打动人的音乐,一定是在这些最不显山不露水的环节上把握了其音乐关系中的“度”。

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以上只是就我们认为的某些关键之处略论一二,而音乐关系中“度”的把握的问题当然不仅止于此。而且,钢琴伴奏与演唱者关系中“度”的把握的问题在我们的音乐表演与音乐教学中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把握好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音乐关系中的“度”,并进而把握好与此相关的音乐的“度”,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萨特.想象心理学[M].褚朔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杜巴尔.键盘上的反思[M].顾连理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演唱者音乐作品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