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糊涂”无价

2013-04-29贾宪章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3年7期
关键词:刘老师魅力教室

贾宪章

崔发发总爱迟到,开学第一天迟到了,班主任刘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第二天又迟到了,刘老师只好让他在全班作检讨。第三天他又迟到了,急匆匆跑到教室前门时,隐约听到刘老师的声音,进还是不进?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刘老师好像没有注意到他,从教室后门急匆匆走了出去。机不可失,他从前门一下窜到了自己的座位。刘老师回到教室后照常上课,不仅没有发现教室里的变化,还在下课前“糊涂”地表扬了崔发发。当崔发发说出了实情后,又进一步表扬了他的诚实与进步,检讨了自己的“糊涂”……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刘老师的教育实践因“糊涂”而变得格外有价值。在许多时候,育人者的“糊涂”不仅是对自身气度和修养的一种“魅力展示”,更是对学生宽容和尊重的一种“魅力表达”。

教育对象的差异需要育人者时刻准备“糊涂偏方”。很多时候,育人者自身的聪明、才干、观点等各种“不糊涂”的素质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让其自然滋生“心敬仰之”、“心向往之”等各种亲近情感的同时,“距离感”也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孩子中间悄然而生。而要消除这种“明白的距离”,作为育人者必须看到“糊涂”具有的特殊价值——既要及时弄清楚这些孩子的心理症结,及时看到“宽容的糊涂”、“激励的糊涂”、“尊重的糊涂”的魅力所在,及时创设好“糊涂的情境”、“糊涂的环节”;更要巧妙控制自己的“糊涂做法”,既可以让问题孩子完全感觉周围的人都会相信他们眼里的“乌龙事件”、“糊涂表现”,又要让他们隐约可以品味出“糊涂”背后的味道,唤醒他们自我规范的意识和动力,抓住机会,用好台阶,坚定地走上从善、至善的正常轨道。

教育实践需要育人者相机展现“糊涂魅力”。一是“糊涂”时好像根本不明白孩子们的心思。多数学生为展现自己的风采总会找到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此时,育人者不仅不要说破,还要“糊涂”地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糊涂”地参与其中,尊重他们的设想,配合他们的行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尽可能多地看到他们真实想法。二是“糊涂”时好像丝毫不排斥孩子们的意见。只要孩子们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即使根本站不住脚,育人者也会耐心地倾听,不随意打断,不轻易评价,而且还应相机进行肯定和鼓励……这样才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展现出自我纯真的一面。三是“糊涂”时好像从不反感孩子们的错误。面对不断犯错的孩子,从来没有刺耳的批评、凶凶的眼神、狠狠的面孔,即使面对恶劣的事件也可以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的“糊涂表现”可以尽快使犯错的孩子从不安归于平静,尽快让他们在平静中反思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行为。而针锋相对的“明白做法”只能让学生的注意力盯着各种批评,身陷犯错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教育情境需要育人者准确取舍“糊涂模式”。首先,真相的掌握程度是取舍“糊涂育人”的前提。育人者在“糊涂”前不仅要备好“观察的功课”、练好“调查的功夫”、写好“分析文章”,还应熟悉现有的各方面资源,考虑好各种生成因素,更需策划好具体过程、创设好相关情节……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糊涂”尽展魅力。否则一定会弄巧成拙,不仅会让问题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己也会在糊涂中丑相百出。其次,孩子的自律状况是取舍“糊涂育人”的关键。“糊涂的魅力”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应用心甄别,不可滥用。只有可以对育人者的暗示或者提醒具有观察敏感和理解能力又具有初步自我规范能力的孩子,才可以尝试“糊涂方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再者,事件的具体性质是取舍“糊涂育人”的底线,“糊涂的魅力”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些无伤大雅、无碍原则的小事情,认真处理往往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效果,而冷不防装装糊涂,许多惊喜可能会不断呈现。而如果是一些性质严重的事情,就必须及时表明立场,即时给予合理的评判。

“糊涂”也是一种教育智慧,精心构思,用心运用,“糊涂的魅力”也会成为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温馨可人的一种“景致”。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刘老师魅力教室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咕咚”因何加引号?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东方欲晓》的魅力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